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刘旭超 《学术研究》2003,(11):142-142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晰晰。君子至止,鸾声哕哕。/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旃。(《诗经·小雅·庭燎》) 对于其中的“夜未央”,几部典籍或解为“长夜未尽天不亮”,或解为“夜色浓浓天未亮”,将“央”释为“尽、完结”。然而,在原诗中,“夜未央”是与“夜未艾”、“夜乡晨”相对成文的,“艾”即为“尽、完结”,《集传》:“艾,尽也”。如果“央”也为“尽”,那么“夜未央”与“夜未艾”就表义相同,但联系后边的“夜乡晨”,笔者怀疑“央”当为“中央”,“夜未央”、“夜未艾”、“夜乡晨”,其语义呈递进关系。为此,笔者查了《汉语大词典》: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史料和历史故事的梳理分析,对"夜哭贴"的由来做了初步探讨,并对其实践操作进行了简单描述,认为:"夜哭贴"作为文本来看是一种诀术歌;而作为一种行为叙事,张贴"夜哭贴"实是一种模仿巫术。作为一种民间俗信,研究者应对其予以历史认知和深层挖掘。  相似文献   

3.
“五夜”考《全唐诗》卷九十六沈*>期《和中书侍郎杨再思春夜宿直》诗云:“西禁宵春满,南端皓月微。千庐宵驾合,五夜晓钟稀。星斗横纶阁,天河度琐闱。烟光章奏里,纷向夕郎飞。”其中“五夜晓钟稀”之“五夜”一词,当作何解?《初学记》卷二十五《器物部·漏刻》“五夜”条,引卫宏《汉旧仪》曰:“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文选》卷五十六陆翺《新刻漏铭》:“六日无辨,五夜不分”句下李善注引卫宏《汉旧仪》颇详,曰:“昼(胡氏考异案:昼字不当有,各本皆衍)夜漏起,省中用火,中黄门持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  相似文献   

4.
<正>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刘泽生同志撰写的《香江夜谭》一书,最近已由三联书店在香港出版发行。《香江夜谭》全书18万字,共收入作者有关香港历史研究的短文50篇,内容涉及香港的历史文物、名胜古迹、人文地理、经济发展,以及香港的租借、割让,从多侧面反映了香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的"夜化"叙事大致可分为传奇性的"夜行"、"夜走"、"夜闹"、"夜战"等形态。"夜行"叙事突出了各位英雄好汉孤身只影行走于荒郊旷野或偏僻地带的"虎胆";"夜走"叙事渲染了英雄失路和仓皇逃逸的悲情;"夜闹"叙事展现了"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的壮观;"夜战"叙事搬弄出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战火阴霾。在传统农耕社会,人们每提及"昼伏夜出"、"夜聚晓散"等"夜间"活动,就容易产生"妖淫谋逆"等作奸犯科的"滋事"联想,因而《水浒传》的各种形态的"夜化"叙事包涵着挑战伦理秩序的寓意,特别有利于英雄好汉的"壮心"打造。同时,《水浒传》所叙之"夜"多集中在"秋夕"、"冬夜"等寒夜,符合传统社会"沙场秋点兵"的战争规律,尤其是那些发生于元宵、中秋等节日的"夜闹"故事,有利于渲染英雄悲情。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语义学理论及训诂学方法,考释了五个明清小说中“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拨夜;  相似文献   

7.
<正> 苏轼《黠鼠赋》作时,有少年、成年、晚年时期诸说。愚意为晚年儋州时期作。首先,赋中怍者自称“苏子夜坐”,“苏子叹曰”。“子”为对男子尊称。《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如孔子、荀子等。宋人文毒中自称“某子”也都指中年或晚年。如欧阳修《秋声赋》中自称、“欧阳子方夜读书。”那是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  相似文献   

8.
杀破狼     
月圆之夜.雪岭之颠. 我对着清冷的月亮,嗥叫. 我是人狼.我本来是人,但我受到了世间最恶毒的诅咒.月圆之夜成为我恢复人形的惟一一夜. 这一辈子,我就只有二百四十个夜晚的人类生活.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个体,运用意象叙事是她的特长。张爱玲以夜这一特定意象的悲凉美学意蕴,为她诸多作品中的人物命运铺上了一层悲凉的底色,夜的意象蕴含着作者的人生体验、认识与感悟,展示了作者的精神悲剧。夜意象是张爱玲情绪记忆的显现,是一种凭借她自身的感受和心灵体验的记忆表现。悲凉的夜意象充满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感叹,表达了女性命运的悲观情绪,将悲剧的美揭示给人看。  相似文献   

10.
提灯会     
德虏既尅,寰区额庆,京师学生万五千人,以某月某日之夜,提灯为贺。是夜吾校亦有提灯游海淀者,吾弗与(正与)。俛思国难,感而成均。朔云荡高天,风雷鸷隼资。半世望三台,时乱枭雄恞。剑龙夜叫亟),千烽赤海湄。流星骇羽檄,涌雾腾旌旗。摇戈叩四邻,待食决雄  相似文献   

11.
<正> 青海省著名的藏传佛教名刹塔尔寺,除了它金碧辉煌的建筑艺术和独具风格的绘画、堆绣艺术之外,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的灯节之夜,还举行“酥油花灯会”,使成千上万名佛教信徒和游客争相观摩,交口称誉。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满族的夜婚制度 满族曾实行夜婚制。男方欲求娶女方,需得男方父辈与媒妁相随,于黄昏后提灯共 赴女家扣门,求曰:“亲家奶奶开门来,亲家奶奶开门来”,如此三日三次,必得十分 耐心。直至女方家人开门,方可入室,商定娶亲之日。其迎娶之时,一律都在夜间进 行。 这个情况是否真实?典籍中很少有明确而又详尽的记载。《归绥县志·礼俗》云: “满俗下茶谓之过礼,多于娶期前二日行之。是日婿家备衣数袭,耳环一双,猪羊鸡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琴乐在时间安排上多有一种夜间取向。由于小说自身的虚构性特点以及具有无限张力空间的大容量等优势,决定了夜琴意向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说,在小说中蕴含更加经典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品格。小说中的夜琴意象富多种精神气质。夜琴蕴含天人合一思想,便于文人进入一种无我的艺术境界,其所具有的想象和联觉通感优势更是基于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一首署名徐凝的元稹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诗局本《全唐诗》第七函第十册载署名徐凝《正月十五夜呈幕中诸公》 :“宵游二万七千人 ,独坐重城圈一身。步月游山俱不得 ,可怜辜负白头春。”同书同函同册又载同人《奉酬元相公上元》 :“出拥楼船千万人 ,入为台辅九霄身。如何更羡看灯夜 ,曾见宫花拂面春。”二诗相较 ,可知 :(1)二诗内容密切相关。“上元” ,即元宵 ,指正月十五日。前诗写自己“正月十五夜”“独坐重城” ,不得如“二万七千人”一样“步月游山” ,慨叹时光流逝 ;而后诗则劝慰他人官高权重 ,阅历丰富 ,“曾经沧海” ,不必羡慕他人“上元”游赏。二诗前唱后和 ,主客截…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6,(3):110-114
夜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场景,也是鲁迅展开叙述的惯用空间。鲁迅是爱夜的,常有不眠之夜,也多在夜间写作。不眠之夜在鲁迅作品中留下了浓重的痕迹,丰富的夜间生活体验也成为鲁迅写作的有效经验之一。鲁迅对夜的描写堪称细腻、准确,又十分独到。夜在鲁迅的经验和作品里,更多指向的不是具体的时间,而是一个黑暗的、逼仄的空间。将喧嚣的纵时性的历史转化为静默的共时性的空间奇异而突兀地存在,是鲁迅在担负了长期"守夜人"的"职责"之后,所累积的创作经验和萌生的创作才华。  相似文献   

16.
唐·卢纶《塞下曲》之(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中的“大雪满弓刀”句,一般说法是雪下起来  相似文献   

17.
李锦旺 《江淮论坛》2003,(6):116-119
关于汉乐府是否"采诗",学术史上存在过争论.然而大量文献表明,尽管西汉乐府编制中没有采诗人员,但是当时乐府"采诗夜诵"的确具有一定的现实政治保障,并对东汉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西汉乐府的"采诗夜诵"继承了先秦以来观乐省风的深厚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同样在东汉得以继承与发扬.正因如此,汉代乐府民歌才能较好地保存流传下来,并形成了统一的艺术精神及艺术风格而影响于后世.  相似文献   

18.
1920—1930年代中国文学作品中“夜”意象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20—193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文本中,“夜”意象具有独特的生成原因、表现特征以及审美构成。这一文学现象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作家的心理构成以及创作的思维机制有主要关系。“夜”作为复杂的审美客体给人以无尽的体验,死亡和恐惧、沉迷与罪恶、自省与思索、孤独与绝望以及温柔与慰藉,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意象群。“夜”意象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社会价值批判色彩。  相似文献   

19.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逢故友,久旱遇甘露。”这是我国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四大喜事,而洞房花烛夜列其首位,可见婚姻的地位。 婚姻是人生大事,一般人可能认为多谈几次恋爱,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实际上并非如此。有人对上海部分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中国文坛的潮流是令人注目的。而长篇小说《夜与昼》的出现,更使文艺思潮的走向全面化了。涵盖着文学界广袤地带的两种思潮之间横亘着鸿沟,然而其差异处又潜藏着深刻的同一。本文拟从《夜与昼》切入,探讨它们的走向及其共同根源。何新同志在《读书》1986年7月号上发表的《〈新星〉及〈夜与昼〉的政治社会学分析》,文不很长,却蕴含着一些极有意思的命题,因此在这里一并作些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