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各具特色。但仍可以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 歌舞式即通过对歌、舞蹈和既歌又舞等方式,男女青年进行谈情说爱。它流行于壮、白、土家、苗、畲、佤、傣、侗、京、拉祜、哈尼等等民族,是一种普遍盛行的恋爱方式。对歌式又可分为直接口头和间接奏乐对歌式。前者如壮族“三月三”和“赶风流”、苗族“香炉山上爬坡节”、侗族“行歌坐月”等;后者如土家族“吹咚咚奎”、白族“吹叶唤情人”、苗族“芦笙节”、傣族“吹金竹笛”等。青年男女通过舞蹈和载歌载舞谈情说爱,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并且有些还接近现代交谊方式。譬如布依族传统节日“跳花会”期间,男女青年身肴盛装,欢聚于跳花场,吹“嘞友”,  相似文献   

2.
苗族同心锁     
在西部大开发中,贵州的能源、矿产、生物是优势资源,民族风情旅游也属优势资源之一。最近足及平坝县水井坡、青鱼塘等苗族风情旅游点,发现所表演节目是该民族悠久文化习俗的演绎再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变化万千,舞姿精彩迷人,国内国外游客很喜欢看。特别是风情独特的苗族婚礼“同心锁”,更是引人入胜。这是男女青年恋爱的结果,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一般要经过社交相识、定情、认亲、定亲等阶段后,才能举行这一确定终身大事的隆重仪式。 这一带的苗族男女青年相识,是通过赶场、跳花、节日庆典等社交活动,展示女方的蜡染、刺绣工艺品,显露其心灵手巧、  相似文献   

3.
苗族人口资料表明,美国苗族是一个既年轻又发展迅速的民族,在这一社会的成员中,较年轻的人所占的比例每年都有所上升。因而,苗族青年前途如何,将最终决定着苗族在美国定居的情况。正如在本项研究进行过程中苗族人同我讨论青年前途问题时曾指出的那样,教育和文化调适(culturaadjustment)这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至为关键。  相似文献   

4.
黄秀蓉 《世界民族》2022,(3):94-105
作为战争难民进入美国的老挝苗族群体,其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社会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近半个世纪对陌生新文化的适应过程中,不同代际的美国苗族群体根据自身特点与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采用了不同的适应模式,包括极端适应型、被动与主动的涵化型、主动的同化型以及非常规的青少年帮派活动等。美国苗族不同代际群体与相应的适应模式并不严格对应,而是互有交叉,又或有同一代际群体采取多重适应模式的方式。美国苗族群体多样化的文化适应模式有助于整个族群较快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生活,同时促进其传统文化在苗族社区中的传承与发展,并在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内寻求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国恩 《民族论坛》2002,(9):9-11
<正>苗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几千年来,苗族人民创造出了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婚恋习俗,正揭开她神秘的面纱,闪现出璀灿夺目的光彩……初识,陌路相逢歌为媒苗族青年男女从相识到相爱,都离不开对歌这个环节。苗族青年大都能歌善舞,对歌是他们成长中必修的一堂课。青年男女长到十来岁时,就要向寨子里的老歌手们学习情歌,以便向异性表达爱恋之意。《永绥厅志·苗峒篇》记载:苗族男女青年谈恋爱时,“男女邀约于野,以歌传意,  相似文献   

6.
<正> 操办婚事攀比摆阔,常使亲友伤透脑筋,您可知道,湘西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一带的苗族地区,男女婚礼却是俭朴风趣。六亲客“六亲客”是新郎家从本房族请到新娘家迎亲的六位能歌善说又有酒量的礼客。苗族人民重感情,轻钱财。青年男女相亲恋爱,女方不会索要男方的彩礼,姑娘出嫁也只带一些生活必需品。没有繁多的嫁妆,迎亲就不必兴师动众了。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早晨,“六亲客”身穿长袍,头围包帕,手持雨伞来到女方村寨,齐声高唱《娶亲歌》、《进门歌》,新娘父母闻讯便请人将“六亲客”迎进屋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跨国苗族/HMONG问题受到了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这是由于跨国苗族/HMONG的社会背景决定的。这种背景可以从苗族/HMONG的背景和区域性国际背景两个方面来理解。通过对这两方面背景的理解和把握,就可以充分认识对苗族/HMONG问题研究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8.
《民族论坛》2004,(2):12-16
择偶:君子好逑,美酒当先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从总体上看相对简单,社会控制也相对松驰,因此青年男女择偶一般均有较大的自由,而节日饮酒歌舞则常常是男女择偶的最佳机会。如彝族火把节、苗族边边场、白族三月街等传统节日或活动。有的民族还有专供青年男女欢聚约会的场所,如傣族和哈尼族的“公房”,楚雄地区苗族的“姑娘房”等。此类场所成年人或长辈应自觉回避。各地青年男女约会的时间一般是秋收秋种结束后的农闲时光,地点一般选在距村寨有一定距离的山野间,形式上多采用喝酒吃糖、逗嘴闹笑,或在欢快的对歌、集体舞蹈中观察和选择意中人。自…  相似文献   

9.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壮、苗、彝、仡佬、汉五个民族。五族共居,辐射传播,文化上互有淘取,但又各本其传统。这里将他们各自传统的求偶方式,叙录于下,以供研究民俗和传统文化形态者参考。恋爱让人向往,婚姻给社会、给群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家庭则确保了恋爱求偶和婚姻的成果。因此,恋爱、婚姻,家庭,是人类经典式的永恒性的主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群体有不同的恋爱求偶方式、婚姻形态和家庭规范。这些不同,体现了不同族体的文化传承关系和因时空相  相似文献   

10.
古代苗族社会的经济发展苗族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曾经过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再逐步进到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社会。根据现有的史料和一些苗族古代传说,大致可以看出它发展的粗浅的轮廓。从后汉书记载有关“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到,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苗族在内)在原始社会时期,曾经有过图腾崇拜的信仰。直到晋代这种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苗族的传统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群体,至今仍主要居住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本文以定居澳大利亚的苗族的传统宗教为关注对象,展示了他们以前在老挝高地生活时遵从的传统信仰,以及1975年以来为躲避老挝内战而移民到澳大利亚以后的新生活中依然保持的习俗。同时,本文还揭示了澳大利亚社会、文化和法律中反对当地苗族祖先崇拜和泛灵论的现象,及其对当地苗族未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跳月,是湘西苗族地区古代盛行的一种自主婚恋习俗,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择配的盛会,也是苗族人民繁衍生息、文化娱乐与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由生活、向往和谐与发展的民族心理模式。尽管这种婚恋习俗在今天的湘西苗族地区已经十分罕见,或者说甚至绝迹,但这种婚恋习俗的遗韵仍然渗透进民族的心灵之中,它像一首余音袅袅的民歌,将永远响彻在苗族历史的晴空之中。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论坛》2014,(5):F0003-F0003
日前,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苗族青年谭永峰等30名(组)同志第十八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谭永峰是今年我省唯一获此荣誉的青年。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许多民族的泛称,上古社会的原始民族、部落群体是他们共同的祖先。而苗族神话与流传在中原地区的华夏神话有着同宗共祖的关系,又有不同的特点。苗族由于无文字,神话靠口耳相传。华夏神话的流传,到了阶级社会有了文字记载,才在西周以后的古籍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中保留下来。两者的流传方式不同,结论却是一  相似文献   

15.
苗族文化是一个不断生产的过程,文化的再生产通过人类的实践实现。在一个苗族聚居地T镇,提倡苗族文化保护的投资商推动了当地苗族人族性认同的并入,却最终与其所反对的现代性达成了一致。具有流动性经验的苗族青年在与投资商的互动与对抗过程中,其"主体性"被"询唤",他们与现代性达成了一种合作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实践形塑和再生产了苗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移民群体从原本的社会结构中脱嵌出来,在短期内难以融入移居社会,进而成为社会夹缝中的边缘群体.面对边缘化的生存情境,不同的移民群体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20世纪90年代,云南山区的苗族群众进入广东阳江代耕.在边缘化的生存情境中,他们并没有走上同化的道路,而是建立相对独立的代耕社区,并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和亲属网络建构自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贵州省文艺界,围绕着对汉族美术家创作的作品--木雕"苗女",曾爆发过一场激烈的争论.本文透过对这一个别事件的追踪与展开,考察了这时期普遍见于苗族社会的知识精英群体中的民族意识"躁动"现象及相关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苗族知识分子群体成长过程的回顾,揭示出他们的"民族认同"形成的"边界",本质上并非源于所谓的共同的文化,而是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得以成形并不断被强化的.进而通过对历史上从"苗"到"苗族"过程的简要追溯,对影响苗族作为近代民族集团形成的"他者呈现"问题,提出了初步独到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8.
贵州作为苗族最大的聚居区,被许多中外学者视为"苗族的大本营"或"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苗族大学生是苗族地区涌现出来的佼佼者。本文在生态语言学视野下思考苗族大学生的多语能力发展的意义、影响因素及发展途径,这将有助于把握我国当代苗族大学生多语能力的发展方向,可以为全国苗族甚至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标准、应用能力标准等的制订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少数民族人民多种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发展,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语言文字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串年坡农历正月初三前夕,贵州省大方、安顺、贵阳等地的苗族小伙子兴高采烈地结伴来到织金县的村村寨寨,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串年坡”活动。“串年坡”,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活动,通过对唱,选择意中人。反映了苗族人民不受“门当户对”意识污染,保持自由恋爱的一种古雅遗风。  相似文献   

20.
<正> “鼓社祭”俗称“吃牯脏”,是黔东南苗族社会的一种祭祖大典,内容是:杀公水牛击鼓祭祖。这种杀牛祭祖的习俗在苗族社会中普遍盛行,湘西苗族称为“椎牛祭”,贵阳高坡苗族则称为“敲巴朗”。它是苗族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苗族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苗族“鼓社”文化源远流长苗族“鼓社祭”产生的时间早,流传时间长。关于它的起源以源于兄妹结婚的始祖传说较有代表性。传说:古时候,老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孵出十二个兄妹,洪水淹没后,只剩下哥哥“姑昂”和妹妹“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