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列子     
刘向校録列子已谓不似一家之书柳子厚亦言其书多增竄然又称其质厚少(亻为)作。荘子多本之。好文者不可废也。洪景卢宋景濂王元美诸公皆能文之士。而皆称列子书简劲宏妙。至谓出荘子之右。则过矣。高似孙子略。以太史公不传列子。而荘子天下篇历叙当世有道术者不及列子。疑所谓列禦寇、特鸿蒙列缺之伦耳。卓哉所见也。近代梅伯言氏。乃断言列子剽荘子耳。其书非荘子及诸子书所有者。文气  相似文献   

2.
“道可逆,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管锥篇·老子王弼注》(下称《管》)论云云,基本属“名可名,非常名”,未属“道可道,非常道”.按如以《道德经》而论,则道与德对;道客观,德主观.如以本章而论,则道与名对;道为实,名为虚.全书论道文字,除本章而外,宜重视二五章与一四章. 二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云云描述“道”,一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云云描述“道纪”,皆可解“道可道,非常道”,非仅解“名可名,非常名”也.二五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马王堆帛书本无”周行”一句,似有重视圆心更胜于圆周之象.如以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参之,则“独立而不改”甚是,周天法非究竟也.一四章之“执今之道”,马王堆帛书甲乙本皆作“今”,河上公、王弼诸本作“古”,当以“执今”为是,执今御今而能知古始,是即“道纪”.知“道纪”则古今时空,皆可变化,“迎之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首尾皆消解,通古今也、严复评首章曰:“常道、常名,无对待故,无有文字言说故,不可思议故.”《管》谓“道”为言辞,名为文字云云,且悬搁象数格物  相似文献   

3.
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论稿·言意之辨》说:“研究时代学术之不同,虽当注意其变迁之迹,而尤应识其所以变迁之理由。理由又可分为二:一则受之于时风,二则谓其治学之眼光、之方法。新学术之兴起,虽因时风环境,然无新眼光新方法,则亦只有支离片段之言论,而不能有组...  相似文献   

4.
名法家揭义     
惠施公孙龙子。以坚白卵马。给辩名实。邓析申韩斯鞅。以刻薄酷忍。苛立名法。鹖冠尸佼鬼谷。上下天地人物。探玄奥。窮诡祕。鹖冠尸佼鬼谷之言似高。而流于素隐行怪。是皆孔子所弗为。皆孟子所谓诐淫邪遁。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做于其事。害于、其政者也。而史迁谓名法兵刑。皆沿于道德之意。岂不诬哉。夫老聃道德篇。明明谓佳兵为不祥之器矣。彼淫于兵刑者。是不祥之人也。老子曰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  相似文献   

5.
荘子概论     
世之治荘子者。多乐荒诞。寡蕲识道。况注释愈多。传写滋误。浏览愈博义更不明。今余与诸生讲习荘学。先宣以人读书。勿以书困人之法治之。庶知道行之而成。适得而几已。与儒家安仁利仁之道。一贯之理。无适而不自得。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本期为时间所限。不能详讲。所用书籍。以王船山荘子解。及王湘绮荘子注。王先谦荘子集解。郭孟纯荘子集释。又各家注疏。折衷讲解。改定断句。兹于讲解之外。略以荘学分为(一)荘子事略。(二)学说。(三)文学。(四)诸家说荘要义。以应诸生之请。  相似文献   

6.
学愚齐集序     
吾师学愚先生。曾馆于餋晦山荘。极与弟基祟及李荫宏诸人。从游讲学。日日专以小学近思录及四书五经诸先儒集。反覆辨论。朝夕匪懈。盖亦有年矣。乃塾中讨论时。得先生讲义七篇。又得常聆先生要语纪录。约百条。深而至浅。显而至微。此盖先生在餋晦山荘以示诸生者。其与平湖陆稼书先生松阳讲义、及各先儒语录。同出一源。本末兼该。始终一致也。慨自唐罗以后。士风一变。学术大乖。人心亦为之不振。往往以身心性命之学。目为迂拘。全然不讲。而纲纪伦常之道。至此随之而靡。于是  相似文献   

7.
黄老君道家之学,与神仙家之言,相去亦远矣,而后世并为一谈,何也?曰:道家之学,讬诸黄帝,而老子传之,世遂以黄、老并称,方士崇奉黄帝,耳熟黄、老之名遂自附于老子耳。曷言乎道家之学,讬诸黄帝,而老子传之也?案老子书辞義最古,全书皆三四言均语,一也。间有散句,乃后来所加。书中但有牝牡雌雄字,无男女字,称名特异,二也?全书之義,女权皆优于男权,三也。此必非东周后人所能为。盖自古相传之辞,至老子  相似文献   

8.
一、儒道有恒常之价值在中国今日之言儒学,极易引起人之误解:以为儒学自清末以后,已被人扬弃打倒数十年,现在重谈,简直是封建、腐败、陈旧思想之复苏。大体而言,儒学的确是曾经过暗淡时期,然此并不等于其本身无价值。此好比一有道有才之人,又何能保证其一生必路路畅通而不遭谰言厄运哉?然即使是屡遭蹇舛,并无害于其为有道有才之质也。所谓“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者也。儒道是人之道德行为上践履之道。当人践履至极,则道是已具备于人心之中,道、人心以及行为,皆融合无间而成为一主体。此孟子所谓“践形”也。儒学是将此道视为一套思想系统之学…  相似文献   

9.
清议名教之于国。猶饥渴之于饮食。寒暑之于葛裘。天地之于日月。草木之于雨露也。无饮食无葛裘无以生无日月则晦。无雨露则萎无清议名教则其国危愚读顾亭林清议名教篇而有感焉。顾氏之言曰。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猶足以维持一(?)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郑伯不敢贪伐许之功而曰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况能禋祀许乎。畏清议也齐桓挟天子令诸侯威震王室而猶  相似文献   

10.
《庄子·人间世》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在这里,庄子明确提出了“无用之用”的说法。此外还借助寓言故事,表现了“无用之用”的思想。《庄子·逍遥游》记载了庄子和惠子这样一次论辨: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访惶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  相似文献   

11.
正谊明道说     
董仲舒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宋儒尝称之。此卽宋儒之学与孔孟之道所由分歧之径路也董生之言盖出于管子云。贤人之身其行也忘其有名也。王主之行其道也忘其成功也此言忘计功名与董生不谋功利之意同然管与董。但言忘计不谋而已。非谓谊明道无功利之相副也。及至宋儒乃言存理遏欲。言无欲则静专动直。言人欲净尽。天理流行此则鞭辟向里。专为中人以上说法  相似文献   

12.
何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富金壁对许慎关于形声字的定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道: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譬者喻也,喻者告也。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  相似文献   

13.
管子学商斠     
第四篇内业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百姓日用而不知耳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解谓了察推及也蟠旁薄之貌谓得其鱼躍花发水一言会悟上天下地充满六合鸢飞流无荓道也何谓解之在于心安。谓得其心之所安孟子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则居之安即此意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以功用言之安以效果言之惟能治然后能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有官体之心有神明之心故曰心以藏心  相似文献   

14.
孔子之论百世可知也即三代所因所损益者而知之也马融谓因者三纲五常损益者文质三统斯说也本于礼记之大传大传之言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儿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盖立国之道惟三纲五常为维系人心使不沦于禽兽不溺于祸乱之巨防历万古横四海而不可以废且不可移者也若夫法度礼乐弄刑政之属固因势利导因时制宜非一成而不可变者也吾华为数千年之古国而北间以秦为一大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道德哲学及其现代道德观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的第一位大哲学家 ,著作《老子》,分上下篇。上篇以“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起首 ,被后人称为“道篇”;下篇以“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开头 ,被称为“德篇”。故合称《道德经》,其“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1。“道”和“德”是老子哲学中的一对极为重要的概念和范畴。“道”是其最高实体和一切哲学思想的来源 ,离开“道”无从谈老子的道德哲学 ,也无以言道家哲学 ;而“道者 ,道之舍也”2 ,《韩非子·解老》中说 :“道有积而德有功 ,德者道之功。”其意即是 :“道指世界本源 ,德…  相似文献   

16.
管子书自司马迁作列传。刘向敍别录。并定著为道家言。班固要删刘歆七略。备汉艺文。发目类合黄老。无异说也。隋书识经籍。独出而入之法。张守节传七略亦云。党阮孝绪七录之误欤。其书论治要主因循。所谓缘地利。承天指。顺人心而反民性。反复推发。不离其宗。而开章明义。务张四维。雅同儒术。至说桓公侈靡为国。此视晏子以当年莫殚。累世莫究。剌讥孔氏者。又何以殊焉。夫孔子问礼老聃。而荘生喜摭阙里遗闻。以自矜重。儒道条流。非甚悬绝也。然而各名其家。儒任先。道任后。所从由者固异。司马谈论指要。盖详乎言之。孝绪承魏晋清言馀习。专以居简行俭名道。疑莫  相似文献   

17.
先生姓王氏。讳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明之遗臣也。少举乡试。时流贼寇衡阳。执质其父。欲招之。先生刺肢体舁往易父。卒脱于难。孝声动四隣。甲申之变。先生以累世朝臣故。痛宗社覆亡涕泣不食者数日。作悲愤诗。已从严起恒瞿式耜走广西图恢复。而悍帅弄权。内竖倾陷。瞿殉节于桂林。严遇害于南宁。大势既去。缅甸闻变。明祚终绝。先生遂决意林泉。杜门著述。孤忠已矣。传学将来。是其志矣。筑室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先生于学无所不通。大抵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旁及屈宋辞章。进窥老荘玄学。于诸经有稗疏。乙部有读通鉴论宋论。诸子楚辞均有注  相似文献   

18.
儒家哲学的“三句真谛”——《中庸》开篇三句的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三句话 ,已经把儒学乃至整个一部中国哲学说透了 ,堪称“三句真谛”。此三句话可以复述为 :得天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天。这是一个环 ,这个环上有三个点 :天·性·道 ;三段弧 :天—道·性—道·道—天。这么三个点、三段弧 ,覆盖了古今中外一切哲学的基本课题 :天关涉本体论 ;性关涉人性论 ;道关涉规律论。此三句话体现中国哲学以“人”为其终极关怀的人文特征。在这个“圆而神”的系统中 ,人始终是其核心  相似文献   

19.
问今日学者不能进步病在何处答在不务实。不务实。即为人之学。故曰。古之学者为已。其终至于成务。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已。伊川所谓为已。欲得之于已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明道云。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则为伪也。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与为利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余谓能于此处辨明。则学自进。终于有成。学前勉之。问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其说如何答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趨道舍儒者之学不可。故朱子曰。此切要之言。夫子之所志。颜子之所学。子思孟子之所传。皆是学也。愚按古之  相似文献   

20.
苍石木崖先生暨列列先生道鉴奉颁学报。前后四期。均祗领荘诵矣。空谷足音。闻之佩慰。谨拜嘉惠。窃思人道沉沦。国族耻辱至于今日。总由吾人任我之学绝道丧。徒鹜取人之物品。活剥生吞。如病夫不审自身虚实。杂进医方。终以不起。诸公承先师志。学衣德绍。闻弼时仔肩。终当有缉熙行道洒耻之日。炎黄列圣先师之精灵不昧。固理之所可必至。即吾人所当确信而不疑者。惟岳峙以不学无术之身。索居离群。老病衰残。活埋续痛于先师传道救人之德无所窥见。以乞教正于诸公几席之旁。引领春风。祇滋惭悚。神驰讲座。不尽依依。端布(?)忱。籍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