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学术界》2001,(4)
周泽雄在《社会科学论坛》2 0 0 1年第 4期撰文《走出“教育循环”的怪圈》指出 ,中国社会里有些可怕的循环 ,教育循环便是一例 :每一代新人的茁壮成长 ,都是以一代成人的彻底放弃为代价。望子成龙本无可厚非 ,但中国家长中约有半数选择了一种使自己不得好活、不得健康、不能再有出息的方案。他们做出这项选择时年龄通常在个体生命最为年富力强之时。中国实行的应试教育对孩子固然残忍 ,但另一方面它是以连累、拖垮家长为基本特色的 ,所以对家长“减负” ,同样迫在眉睫。然而不少家长之所以不具备自我“减负”的心理要求 ,正是因为他们普遍…  相似文献   

2.
当前 ,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而且矛头多是指向学校 ,针对老师。殊不知 ,造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 ,而是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透过学校教育某些现象去探究社会的深层原因 ,不能将减负片面地停留在要求老师提高教学质量 ,把好课堂 45分钟这一关上 ,而是应由社会、学校、家庭达成共识 ,共同探讨减负的良方 ,切实担负起各自的责任 ,真正做到给学生减负 ,给老师减负 ,给家长减负 ,也给学校和社会减负。一、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由来已久中小学生过重负担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即过重的课业负担 ;过…  相似文献   

3.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教育体制重构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僵化死板、效率不高等诸多弊端 ,分析了新自由主义所强调的市场自由竞争理念在我国教育体制重构中所产生的影响 ,总结了该理念带来的启示 ,并结合我国教育实际 ,提出教育体制重构的具体途径与措施 :形成家长与学生自由择校的教育市场 ;完善中小学内部的管理机制 ;推动公立学校的私有化改革 ;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4.
一重视思想理论教育是我们党在战争年代就已形成的优良传统。五、六十年代,邓小平多次论及学校思想理论教育问题,强调“要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犤1犦随后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极大破坏。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新强调学校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鉴于“四人帮”“严重地损害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败坏了学校纪律”,邓小平主张,“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5.
“减负”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但如何做才能使“减负”顺利实施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 ,提高整体意识 ,改变教学观念。对“减负”这一工程的系统性认识不到位 ,是当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可急于求成。这个系统包含了教育机制、教育观念、升学机制和人才机制等方面 ,系统的每一个部分 ,又都包含着大量的内容 ,每一点改变 ,都要涉及到方方面面 ,与学生学习成绩有关的诸如老师的业绩评定、社会对学生的评判标准、进入高等教育的选拔方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使用和待遇等问题的解决 ,都影响…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指示是可持续社会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从广东教育的角度看,这就是要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深化素质教育。“致富思源”的“源”,其根本就在于邓小平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伟大的真理;“富而思进”就是要看到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锐意进取,促进现代化教育的早日实现。而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就要对现有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逐步完善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郝锦花  王先明 《文史哲》2002,2(5):145-150
近代以前 ,中国社会以传统的“旧学”教育一统天下。 190 5年科举制度废除 ,标志着“新学”教育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新式学校的迅猛增加 ,“新学”教育机会的拓宽 ,以及失去往日旧学教育内在社会整合机制的“新学”教育体制 ,为绅士阶层提供了社会流动资源。与此同时 ,近代“新学”教育体制在学堂地域分布、各专业学堂比例、主要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始终疏离于乡村社会 ,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乡村精英离乡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德国公布的教育备忘录深深烙上了其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印记。它提出2010年前教育发展的九大目标,包括增加教育机会、教育从幼年开始、增加毕业率、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研究型学习的比例等方面。其核心理念是“教育面向所有人”和“能力教育”。整体上是为了促进现行社会向“知识型”社会的转变。备忘录也提出这些目标的实现要整合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的力量,并且强调国家要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指示是可持续社会发展观的生动体 现。从广东教育的角度看,这就是要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教 育,全面深化素质教育。“致富思源”的“源”,其根本就在于邓小平理论“发展才是硬道 理”这个伟大的真理;“富而思进”就是要看到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锐意进取, 促进现代化教育的早日实现。而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就要对现有的教育体制、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逐步完善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提高教师自身 的素质。  相似文献   

10.
教育创新要很好地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特别是产权理论,形成教育产权理论;通过改变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去改革教育体制;逐步使学校成为办学法人实体,与政府脱离,自主办学,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产权结构的异同,以“国有民办”等等多种办学模式,实行办学体制的改革;运用教学产权理论,处理好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学校内部科学管理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教育“内卷”的加剧,“鸡娃”一词从网络发源并在社会中快速流传。“鸡娃”的核心要义在于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深度参与。文章在立体勾勒父母教育参与行动的现实图谱的基础上,从制度与文化两个维度揭示了“鸡娃”现象背后的时代性根源。从制度层面来看,选拔型考试制度、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教育市场化与独生子女政策等激励了父母的“鸡娃”动机,而文凭通胀、教育资源失衡、教育资本化与减负政策等又规制了家长的教育选择,反向刺激了家长的“鸡娃”需求。从文化层面来看,为了让子女“出人头地”,被内化的精英教育观演化为对名校的执念,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作出了“鸡娃”的选择。而作为一种增值性文化产品消费,家长“鸡娃”除了意在购买课外服务,也是在购买一种阶层区隔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2.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家长、教师不关心分数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教育是一种职业或就业教育,教育站在“人才”这个高度,目的是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这种教育很难说它不对,当无法从其它途径判断受教育者是不是人才时,分数成了唯一貌似公正的标准,应试教育就是这...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为此,要“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以达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研究古今中外杰出人物成才的主要动因出发,试图从一个侧面回答“当前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认为除了教育体制、培养方式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有效实施.分析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列宁曾经说过:“社会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学技术教育两方面。”学校教育的本质,既不完全属于上层建筑因素,也不完全属于生产力因素,而是兼有土层建筑和生产力两种因素的统一。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就要处理好业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但要有一定的物质鼓励,同时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来启发人们的思想觉悟。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来说,就是培养和造就适应“三个面向”,适应我国改革和开放形势的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又红又专人才。要实现这一任务,就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遵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精神,《中国教育报》于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就教育改革问题发表了社论。社论中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进行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那么高校写作教学应该如何改革呢?我们只就以下几方面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7.
学校管理同企业经济管理一样,也是一门科学。过去我们对这门科学不够重视,学习究研很少,因而造成管理知识贫乏,管理水平不高。现在人心思考,越来越认识到在学校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革。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高度概括出了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针,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教育如何实现“三个面向”?其根本点在于改革传统的教育体系,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用现代化的教育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华中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从2007年底开始酝酿在新形势下开拓继续教育的新的增长点,在继续做好函授教育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把教育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和家庭,希望在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把家长培训作为一个突破口,促进家庭亲子和谐成长。为此,华中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专门成立了“家长培训项目组”,开展了对家庭或家长教育有关问题的研究。2008年6月30日,北京一武汉两地多位家庭教育专家举行研讨会,就家庭教育和家长培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9.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是中心。2002年8月,江泽民同志在北戴河会见部分科学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高度。在对人才工作的论述中,他一直强调将科技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对各类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所承担的职能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说:“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20.
杨秀凤 《理论界》2001,(4):41-4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和学校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问题又作出了精辟的阐述。现在创新教育问题,已引起了教育界的热烈的讨论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就为什么要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实施创新教育有什么意义,就这些问题谈谈看法。 一、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人优良素质的综合体现,因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