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一种极为生动的文化信息载体,是传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君子比德"与"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开启了传统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质朴之美,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生命精神与审美趣味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活动是人类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物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审美需要。正是由于园林艺术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它与其它意识形态艺术的明显联系和区别。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也与古典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受绘画理论思想的指导。园林艺术是融入了各类艺术形式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对于空间艺术专业而言,如何汲取并应用古典园林艺术的布局及空间处理手法,服务于现代的空间艺术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园林以其独特的造景手法和其意境美的塑造成为传统空间建构的典型代表,其意境的塑造方法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借鉴。分析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产生以及其构成元素显得尤为必要,并尝试解读园林艺术由景到境最后升华至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古典园林与古典诗词之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典园林与古诗词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瑰宝 ,园林艺术是所有艺术中最复杂的艺术。园林艺术是文学、绘画、建筑、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与自然相融合的一种独特艺术。古诗词是中国文人所独有的一种内心表达 ,两者均为艺术 ,相通点就是意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造园历史悠久,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也是源远流长,该文从文人山水画及文人园林的发展轨迹,阐述传统山水画中的审美意境对古代造园活动的审美标准及价值取向产生的极大影响,并且由此推动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园林在中国古典戏曲和小说中常作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园林艺术产生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极盛时期,其立意、相地、空间布局、造园要素、造景手法、意境等方面的园林艺术特征全面准确细致地展示了我国明清时期园林艺术的特色.大观园园林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园林艺术与山水美学都有了飞跃性发展,自然山水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园林艺术不但在类型上有了极大的丰富,在皇家园林之外还出现了道观园林、士人园林、佛寺园林等新园林类型,在本质上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侧重满足园主的物质生活需求,转向作为园主愉悦心情、修养身心的精神港湾。  相似文献   

8.
诗画·意境——论网师园的园林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的发展一直深受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与造园术相互影响,相互滲透,成就了中国园林极高的艺术境界。网师园的园林艺术特征就在于因诗成景、以画入园、因景生情。  相似文献   

9.
浅析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美学与审美文化基本理论,着眼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意境”,从形、色、声、香、味等艺术符号入手,探究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构成,解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意境文化意识流,同时结合实例,阐释意境在传统园林中的五种体现,进而深入探讨园林意境对游赏者心理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中 ,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 ,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 ,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它同中国诗画艺术密不可分 ,在其创设艺术意境上相互渗透 ,相得益彰。诗词绘画在古典园林艺术意境的创设与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园林艺术的意境创设和诗画艺术比较亦具有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1.
海山仙馆是清代岭南名园,它是中国古典造园理念的优秀实践,其造园艺术手法融合了岭南园林与江南园林的特点。文章试运用古典造园大师计成的理论对海山仙馆的实用性建筑、观赏性建筑、连接景点与贯穿交通等三种建筑类型进行分析,以揭示海山仙馆造园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落地稳定性在高水平体操比赛中具有决定胜负的作用,也是体操运动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落地稳定要求身体各个系统高度的协调和精确的配合,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该文通过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呼吸在人体运动的作用和运用方法研究,探讨了呼吸在影响落地稳定性的3个因素中的作用,提出呼吸是提高落地稳定性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并对呼吸与动作配合提高落地稳定性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芥子园画传》作为传统绘画的教本,是文人画家组织生产的结果,它代表着文人画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在金陵城里有着浓厚商业氛围的书肆书坊中出售。对《芥子园画传》的批评反衬了山水表达的模式化、雕版印刷的现实性以及绘画学习的方便性,它们将带来传统绘画的普泛化和浅俗化,是新的美学价值生成的契机。和传统的画谱相比,《芥子园画传》提供的学习方法可让初学者在短期内掌握绘画技巧和知识点,为登堂入室打下良好基础,它也有意识地连接到历史上名家的画法、画作,使文化资源的获取变得容易。通过借助李渔和芥子园品牌效应的推广,《芥子园画传》终结了传统绘画学习方面的资源垄断,打破了文化对社会阶层的区隔,开辟了中国绘画走向现代性、平民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学界有关人发展的概念没有形成统一且具说服力的观点。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言,人本精神与人文观念的发展经历了由对图腾的崇拜到对与人自身相关的王的祖先的崇拜,再到认识"人的精神"的历程。至诸子百家,形成对人的发展的多元探讨。西方宗教观念使我国传统人的发展观及人的科学素质进一步完善。正是在基于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人文精神互动的基础上,人的自由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梁修所撰《花埭杂咏百首并序》(又称《花埭百花诗》)在沿袭典象、套用成说、点缀语典等三个方面体现自己的写作姿态,采取了铺叙典故、运用典故进行比较以及延伸艺术想象等艺术手法。在审美态度上,作者有意无意淡化文化记忆的政治倾向,重新调整花卉评价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与情感取向,追求一种整体上的轻松感和诙谐感。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与《飘》都蕴涵着家园追寻的母题。面对身体和精神的放逐,“水男儿”贾宝玉退守大观园,审美化地建筑起身体的家园,又用林黛玉的知己之爱营造起精神的家园。当这两个“此岸”家园毁灭后,贾宝玉升入“庄禅”的“彼岸”家园,以求得向上的解脱。而“女海盗”斯卡利特则冲入亚特兰大,征服般地建构起身体的家园,并用瑞特.巴特勒的知己之爱营造起精神的家园。当“此岸”的双重家园失去后,斯卡利特回到“基督”的“彼岸”家园,以求得向下的救赎。中西民族精神和宗教精神虽有殊途,但对“家园”的追寻终究同归。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讨中国传统伦理精神与现代经济的关系 ,并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整合传统伦理 ,在现代经济关系中实现价值转换 ,从而建构起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的伦理精神 ,这是本文给予的回应和提供的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18.
共同体精神与和谐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经典文献中共同体及其精神辨析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中国传统社会家庭、家族、宗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礼俗文化和绅士在社会治理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由此而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具有较好的自治传统和共同体精神。由于社会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在当今社区建设中,最为核心的使命乃是培育出适应现代社区发展的共同体精神,如此才有可能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社区。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本土特色而又不失现代性的景观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方塔园融古典于现代,丰富乡土的含义,在本土文化的时代局限中注入了现代主义的全新含义,是现代中国本土景观营造史上最早、最典型的案例代表。对比国内外学者对本土景观与乡土景观理解的异同,从批判的现代性、场所精神、建构3方面分析方塔园的本土意象,最后结合当代本土景观、建筑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并总结本土景观现代化转型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秀品质,对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在继承民族精神传统内涵的同时,应根据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和创新,从民族精神内涵中最具民族特点的五个方面进行价值新建构的探讨,使之成为既具有传统精髓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