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趋势就是事物发展长时期的总的运动方向,那么,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中国民族互动、整合、融合和认同的长时期内总的运动方向。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先后出现过从夏、商、周三代到秦,历时两千多年从多元融合到华夏一体的大趋势;从两汉到清代,又历时两千多年从民族互化到以汉化为民族融合主流的大趋势;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开始,直到当下中华民族认同已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同时 ,这一时期也是各民族大融合迅猛发展的时期 ,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已经形成稳定的族体 ,并和周边各民族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和频繁的交往。华夏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 ,广泛吸收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成果 ,创造了博大精深、丰富多采的文化并渐次向周边地区幅射传播。本文拟着重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文化的南渐及其影响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内地和北方甚至西域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220至589年,是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上河中.中原地区政权更迭频繁,一个个王朝就像走马灯似地一掠而过。这一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各地诸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不仅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4.
论两汉对羌民族政策与东汉羌族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两汉对羌民族政策与东汉羌族起义高荣羌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卜辞中就有很多的记载。我国许多古籍把羌族与华夏族并列,甚至认为二者同源异流。两汉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以后,以河湟为中心的羌族...  相似文献   

5.
<正> 自秦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之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也是继春秋战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由于这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而民族融合又是在激烈斗争中进行的,因此战争就比较多,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屠杀与破坏。据此,有人就认为这是一个大混乱、  相似文献   

6.
马大正 《学术探索》2006,1(2):100-108
两千多年的新疆历史发展,展现出了若干特点和规律,值得人们总结和借鉴。从政治上看,自西汉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以来,新疆一直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治理之下,尽管各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治理方式各有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中央王朝对新疆的管理不断深化。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立行省,新疆由此完成了和我国其他地区融为一体的进程。从民族分布和民族关系上来说,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种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历史上众多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在新疆多民族聚居格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和好交往是新疆民族关系的主流,与此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战争和冲突,这是阶级社会各民族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新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观念进一步升华,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从宗教上来说,新疆有史以来即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伊斯兰教从来都不是新疆地区唯一的宗教,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历史经验表明,宗教与世俗权力分离是保持新疆稳定的基础。从文化上讲,新疆文化是由众多具有不同特点的民族文化构成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与相互认同,既是新疆文化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各民族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从屯垦戍边政策的历史定位来看,屯垦戍边是历代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的重要内容,屯垦戍边既有利于保障边疆的巩固和稳定,也有利于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共同体。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大融合的重新组合过程,而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则是这个过程中历史意义最为深远的一环。拓跋鲜卑本是我国北部地区的一个原始游牧部落,在南下中原汉地,建立北魏民族政权的历史过程中,它适应中原汉族地区业已存在的比较先进的封建农耕文化,全面地走上了农业化、封建化、汉化…  相似文献   

8.
夏、商、周(本文所论限定为西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政权,制造发达的青铜器,创造并使用文字.先进的中原华夏文化向周边地区浸润传播,同时也不断吸收周边各族的文化.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古代民族的融合与社会的进步,对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隋唐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空前繁盛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民族杂居融合,为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做好了准备.胡族人口的大量迁入,给中原带来胡族文化,并将其渗透于中原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促成了中原"胡化"趋势的产生.而进入中原的大量内迁胡族,很快就为汉族文化所融化;边疆胡族也不断吸取汉族文明,迅速汉化.隋唐时期的"胡化"与汉化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侧面,两者是同时和互动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唐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是伴随着周边民族的冲突和战争、民族迁徙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而进行的.在这个宏观的历史大背景下,固原境内的民族迁徙及其融合,也体现了大唐开放文化的特点.固原宋元时期,亦是民族迁徙、融合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元代的固原.  相似文献   

11.
陕北地处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坡,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长期征战的要地,这一特别的"边境"地带也成就了这块土地,使其成为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区域.人口来源之复杂、 融汇民族之多在其他地区也是不多见的.在各民族接触融合过程中,汉民族凭借人口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和科技文化上的先进性同化了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边疆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而边疆史的研究就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学的研究。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国边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边疆得到了空前的开拓与发展,奠定了中国边疆的基础。后人论述边疆问题,一般都要从汉代谈起,因而有关的研究也相对丰富。但这些研究主要是就某些具体问题的考订或阐释,系统性的研究比较少见。最近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龙先生的《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一书,就两汉时期的边政问题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是对两汉边疆问题研…  相似文献   

13.
"晋学"应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学科体系,根据不同时代的历史地位与政区演变特征,"晋学"研究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各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重心。如先秦时期三晋历史与文化研究侧重于自然环境与华夏古代文明、三晋发展与华夏民族形成等重大课题;秦汉至宋元时期并州民族与区域研究的核心在于北方民族迁移与王朝政治格局发展的区域性考察;明清以来山西社会研究则集中于由人口大迁移、自然灾害以及商业兴盛所引发的山西区域社会的剧变及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和多年“左”的思想影响,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继续拉大。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民族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历来重视民族地区的工作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的方针 ,指导民族地区的工作 ,解决民族地区的问题。那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以后 ,如何在民族地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也必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长期深入探讨的课题。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任何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 (或思想 )都必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层面、领域、或范围内具有相应的普遍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不例外 ,就作为执政…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素质与民族融合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落后的民族可以征服文化处于高位的民族。但是,历史证明了,最后的结果都是征服者被同化,被高位文化所“征服”,实现民族大融合。这是个重要的启示:民族的生存、聚合、再生、融汇等等能力,归根结底都是以文化素质作为基本点的。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文化相对于汉族来说处于低位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但最后还是被融合到汉族之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素质的高低情况。高位文化最终反过来将处于低位文化的征服者加以“征服”,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因而,每一个民族的上述各种能力,其关键所在还是文化素质,使得该民族可以凝聚本民族,可以融合其他民族,长存长盛而不衰不竭。  相似文献   

17.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灾害多发期,众灾的频发,给两汉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加之以该期灾异“天谴”论的警惧影响和威慑作用,时人对灾害发生的原因作了些许探讨。把天体的异常运行看作灾害发生的缘由,是本期丰繁灾害思想体系之一分支。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检阅,爬梳出两汉时期天体运行灾害思想之大端。指出,对两汉时期灾害思想的评说应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  相似文献   

18.
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消除历史形成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我国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归根到底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期形成的后果。历史性的问题,只能历史地解决。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在朝夕之间,甩掉“历史包袱”,是不现实的。但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向,我们就必须从现行政策和体制中去寻原因、找对策了。“六五”期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年增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也和阶级、国家一样是个历史范畴,有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成份,做为我国主体民族的汉族,正是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发展而来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时代.魏晋时期的所谓“五胡”,即匈奴、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述了两周时期姬姓燕国同山戎、东胡以及孤竹、、令支、屠何、秽、貊的关系,再现了冀北、辽西诸族以及燕国在燕山南北存在和变迁的历史,揭示了彼时该地区民族相处与融合的客观事实与必然规律,尤其肯定了作为华夏族的燕人在经营燕山南北之地并促进该地区文明、进步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