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自然美为主的栖霞石,既有太湖石的玲珑又有灵壁石的声音,既有淄博文石的纹理又有玉石般的滋润,栖霞石在明朝的《素园石谱》中就有记载。蒋氏奇石馆以栖霞石太湖石为主,兼有灵壁石、淄博文石、大化石等几十个石种。从小酷爱艺术的蒋金土先生,工作之余擅长绘画和制作盆景,由制作水石盆景发展到收藏奇石,并创建奇石馆。 蒋氏奇石馆位于南京夫子庙秦淮人家宾馆西边,馆内有一镇馆之宝——“天下第一奇盆”,此盆长为2.35米.宽为1.15米,深0.35米,高0.58米,型似元宝,足可容纳二个人“共枕同盆”,参观者无不为之称奇。奇石馆内大、中、小奇石应有尽有,有像型石、造型石、玲珑石、景观石、卵石,还有各种天然石盆、石桌、石  相似文献   

2.
《华人时刊》2008,(10):94-95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十个朝代在此建都,又称石头城。“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令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南京赏石及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考证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江苏赏石资源丰富,古代称之四大名石的太湖石、昆石等就产于江苏;闻名遐迩被称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石中皇后”的雨花石就产于南京。在南京观赏石文化史上,贾谊、王维、苏轼、孔尚任、曹寅等许多文人墨客,都有收藏奇石的爱好,留下许多赏石佳篇。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脑,赏石陶情,赏石长寿。”如今随都市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欲望日渐浓厚,并将其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其中用观赏石美化居家来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乐趣,也是当今人们的一种选择。目前,出售观赏奇石的市场正星罗棋布地兴起,琳琅满目的奇石、怪石确实有奇异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爱石者。如何挑选观赏石呢?一、看石质。一件赏石精品,可供长期收藏欣赏之用,挑选时要仔细观察石的硬度、密质、质感、…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与石头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爱石、藏石、集石成癖。 宋代书法家米芾,把奇石呼之为“兄弟”、“石丈”,见之要三拜九叩。相传,有年他去涟水做官,涟水多奇石,有的玲珑剔透,有的峥嵘磷峋,真是千姿百态,米芾十分喜爱这里的石头,到任第一天就闹了个  相似文献   

5.
元代《经世大典》“政典”之下有“招捕”,为《招捕总录》全文,清代阮元《宛委别藏》所收之本始有此名,《经世大典》亡佚后“招捕”赖《元文类》得以保存。《招捕总录》流传至今仍以古本存世,版本众多,其单刊本当是从《经世大典》或《元文类》抄录而来。  相似文献   

6.
辽金西京之大华严寺,因其“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和庋藏有宏幅巨帙的佛教大典《契丹藏》,而具有了皇家祖庙和国家图书馆的性质。其薄伽教藏殿的金代石碑,信息存储丰富而珍贵。记载了大唐成通年间集成的《经源录》以及至辽时典藏《太保太师入藏录》,目录详备。尤其是金灭辽,华严大寺“俄而灰之”的残状和金重建后,华严大寺的“壮丽严饰”,以及寺僧们“补以新经”、“圆兹教典”的艰辛过程,皆有详记。  相似文献   

7.
奇石是自然之杰作、天地之造化。它凝聚了山水之灵气,汲取了日月之精华,被人誉为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因此,奇石很自然地成为人们把玩鉴赏、陶冶情操的瑰宝。在我国,奇石收藏和鉴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奇石收藏家、鉴赏家。他们爱石、迷石、藏石、咏石、画石、书石,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佳话,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且丰厚的奇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周苏莉 《社区》2010,(20):50-50
一些真正的收藏者,他们喜爱收藏奇石、邮票、旧书等物品,有的还参加过疆内外的奇石展、邮票展.而这些藏友大都被朋友称为“石痴”、“邮痴”等。记得一位集邮爱好者说过这样一句玩笑话:不管收藏何种物品.只要你沉了进去,肯定会“为藏痴狂”。  相似文献   

9.
侯桂林今年68岁,原是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山西省戏曲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1994年离休后,致力于奇石收藏和石文化研究,珍藏奇石300余件,其藏品《神龟无量寿》(灵璧磬石)获国际奇石博览会一等奖;硅化木《鸣凤》、彩陶石《悟空贪恋花果山》分别获第二届山东国际奇石大展二、三等奖。现为山西省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走进侯桂林的家,就如同徜徉于奇石的世界。看得出,主人对奇石这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宝的无限钟爱和痴迷。当我问及为什么喜爱这些石头时,侯桂林老人指着墙上的一幅名人字画《石寿》,笑着说,爱石者长寿。他…  相似文献   

10.
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的巫官文化中的招魂习俗在屈原的《招魂》中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本文通过青海民间招魂习俗与屈原《招魂》的比较,佐证楚文化与江河源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缪氏抄校《永乐大典·顺天府》的由来《永乐大典·顺天府》存卷七至卷十四,系缪荃孙从《大典》中抄出,原为缪氏旧藏,后归李盛铎,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此书用缪氏专为抄书印制的绿格竹纸所抄,前半叶左方栏外印有“艺风钞书”四字。艺风,缪氏晚年别号。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全书有缪氏朱笔校字。首册书衣有李盛铎题字:“此书乃从《永乐大典》抄出,共存八卷,凡三册。”卷端有缪氏“荃孙”、“云轮阁”二朱文长方印和李氏“麐嘉馆印”朱文方印。《永乐大典目录》天字韵下列《顺天府》二十卷,即从《大典》卷四千六百四十四至四千六百六十三。此《顺天府》八卷应为《大典》卷四千六百五十至四千六百五十七。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是古代中国以至古代世界卷帙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它收录了我国上至先秦、下迄清乾隆年间的历代主要典籍。全书缮录七份,度藏七阁。据文津阁本统计,共收书3503种、79337卷,订成36304册,分装6144函。其规模大大超过了历朝官修书,如宋之《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明之《永乐大典》,清初之《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全唐诗》及《古今图书集成》。上列诸书,皆号称巨帙,但除《大典》与《图书集成》外,余均被《四库》所容,可见其收书之夥,工程之巨。《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13.
活水源源不断,江河滚滚长流,地处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地的青海是久负盛名的“中华水塔”、三江源头。丰富的水资源为青海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高速发展的水电事业又成为青海经济建设的动力之源。点点耕耘中,青海水电事业奏响了一曲昂扬壮歌…… 青海水电资源丰富,众多的水电站如珠玉般镶嵌在黄河上游,承载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厚望,也担负著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的世纪重任 地处祖国西北部的青海,因省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内资源丰富,湖泊、冰川、尤其是河流,为育海提供了丰足的水资…  相似文献   

14.
简讯     
在刚刚结束的“青海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活动中,我校徐建龙教授等的《循化县水库移民现存问题及对策建议》获论文类一等奖;何峰教授等的《藏族生态文化》获著作类二等奖;李景隆教授的《青海审美文化思考》获论文类二等奖;骆桂花教授的《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王作全教授等的《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研究》、王佐龙教授的《西部社会民族法律文化研究》、陈化育教授等的《青藏高原文化圈与教育现代化研究》、曹娅丽教授的《青海黄南藏戏》、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许多给人类创造文化财富的杰出人物莫不与图书馆有关.如老子,他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两千五百多年后仍被当代中国思想界推崇为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文献,他本人被奉为道家的鼻祖.老子的《道德经》不能说与他当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管理“百国之书”无关.而“守藏室”则是古代的图书馆.孔子,这位被国人视为中华民族人格的象征的人物,当时不能见用于时政,于是搜集了周、鲁、宋、把等国文献,整理了一套《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播起到了伟大的作用.孔子并…  相似文献   

16.
谷晓恒,汉族,青海西宁人,1964年生。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院长,语言学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青海省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西宁市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1985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先后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进修和做访问学者。谷晓恒教授长期致力于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主编、参编《西部文化论丛》、《中国民俗大系·青海民俗》,以及高校《现代汉语》等多部教材。他植根于青海这片语言沃土,挖掘青海丰富的语言资源,近年来先后发表了《青海话中的词缀“头”》、《青海汉语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和表…  相似文献   

17.
达哇(全名扎西达哇),男,藏族,1965年生于青海贵德县,1975—1983年,在青海省海南州民族师范学校学习.1987年在青海民族学院少语系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调至青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藏语系任教,2002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到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任教。现为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藏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因明委员会理事。  相似文献   

18.
吕霞,女,土族,青海省民和县人,1966年10月出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并留校任教。现任青海民族学院艺术系党总支书记、主任、教授、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点首席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土族》副主编、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青海省诗歌学会副会长、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九届全国青联委员、八届青海省青联常委等。  相似文献   

19.
灵璧石在中国观赏石文化发展中历史悠久,为广大赏石者追捧乐道,其排名位居观赏石之首。但是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灵璧石文化的发展也曾有过低谷,令人不堪回首。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开始复苏,步伐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精神生活也需要找到寄托,于是赏石文化之风才渐渐苏醒,灵璧石文化的发展重新获...  相似文献   

20.
《易经》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如果从反盗墓的角度来理解,“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应该是中国古人最朴素,也是最原始的反盗墓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