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二三十年前,有无数的人梦想着到国外上学.这种热潮延续至今。 如今,又有无数的大学生希望出国实习。他们希望能深入体验异域文化,也抱着在国外找到留学机会的憧憬,很多人更是觉得出国实习会是自己履历中的闪光点。 事实上,真正的锻炼在于怎样在全新的语言环境、生活环境中生存。怎样在一个国际化的工作团队中与人沟通协作。  相似文献   

2.
寿与众伴与众为伴,远离孤独的人,生活充实,有安全感,有利于保持老年人心理和生理平衡,从而健身延寿。寿与动伴常言道:“动则不衰,用则不退。”老年人经常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运动,如扫地、浇花、打太极拳、跳交谊舞等,有利关节、通血脉的作用,延缓各脏器组织的衰老。寿与艺伴即使你身上没有多少“艺术细胞”,也应培养艺术爱好,如琴、棋、书、画、垂钓、摄影,以怡情养性,增添生活乐趣。寿与绿伴绿色,乃大自然的本色。常到绿色环境中游赏,呼吸新鲜空气,以及常吃含叶绿素的蔬菜,乃长寿秘诀之一。寿与笑伴笑是一个人美好…  相似文献   

3.
“非人类中心主义”在检讨近代工业文明以来的自然观和环境生存模式方面功不可没,但它暗含的“人与环境只能是互斥关系”这样一个前提值得商榷。征服自然的环境观念、人与自然冲突的生存模式并不是唯一的,人与环境共生共荣的理念和生存模式是可能的。当然,使这种模式具有客观普遍性,需要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环境的破坏正在日益威胁人类的生存,该文通过对地球环境的变迁以及生态规划设计历程的概述,并结合湖南灰汤温泉旅游度假区规划的实例,就如何在规划设计中应用生态设计的理念,针对度假区规划的突出问题,提出具体的规划措施和解决办法。即调整规划次序,以景观规划作为度假区规划的基本框架,打破先规划房子,再往空隙地中“填”绿的被动规划设计模式,把景观意识、生态意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兼顾投资开发商的市场利益,灵活安排度假体闲项目及设施,力求在景观、生态与投资商的经济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5.
建设性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审美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居环境是人的生存家园的基本载体。人与环境作为两大要素,其和谐关系是人居环境的基本运作机理。建设性人居环境是以人的自然性生存结构为基础,以生态化、艺术审美化为参照,直视人的未来性优存的人居环境。生态化和审美化的融合方式实际也是归复绿色的构合方式,这体现出人居环境的优化原则。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考察环境态度对环境价值观与绿色购买行为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与绿色购买行为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环境价值观对环境态度、环境态度对绿色购买行为有正向影响;环境价值观能有效地预测绿色购买行为,其中环境态度是环境价值观与绿色购买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中介作用主要是通过团体的责任水平、环境友好的重要性和环境友好的不便性等因素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头驼a 《市民》2006,(6):70-70
我的房子在一个绿树环绕的小山坡上,这栋居民楼与包围着它的树、和居住与其中的多数人一样,都颇有些年纪了。但是也像它的老住户们那样。老得不失体面。楼道总是打扫得很干净,绿色的瓷砖透着凉爽的锃亮。我的房子不大,但是足够了,有客厅有卧室有书房,都是我喜欢的模样。因为是顶楼,夏天会有些热,但视野也因此而宽阔。客厅有朝南的窗子;冬天阳光好的时候,我就躺在窗角的绿沙发上,以一个自闭症患者的方式享受季节的美好。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一个有安全感、信任感的集体中,不会感到道德是外部强加的,可以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甚至是在无意识的冥冥之中接受一定的道德文化导向。一个人是不是只要洁身自好、自我修养,就能提高德性呢?一个人周围的环境、生存关系对他的道德成长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9.
就个人发展而言,物质和精神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肉体以及与肉体生存密切相关的外在自然和社会条件是物质方面,思维以及相应的意识活动是精神方面。一个人的发展当然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然而,个人的发展程度与物质条件并不总是成正比的,或者说,有了强...  相似文献   

10.
乡村鸟鸣     
余显斌 《社区》2012,(14):48-48
有句诗说,鸟鸣声是树的花朵。不知是谁的,听得人目光一亮,满心清绿,心里,一时,也亮起一片鸟鸣,带着绿色,带着花香,扯出一片乡村的雨雾。 鸟鸣,总少不了泥土的芳香,只有在乡村,鸟儿才叫得欢畅,叫得生动,叫得满山满谷充满生气。 最近,我回了一趟乡下。 乡下静得能让人听到露珠的呢喃.能听得到最小的虫儿振翅的声音。对于一个久在车声笑语中来往的人,对于一个过惯喧闹生活的人,那一刻,一个负重的身体,如突然解脱了无边的枷锁,那种舒心,实在是难以言传的。  相似文献   

11.
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乃是一种互释互约的解释学循环。人的文化环境,就是使人的存在成为现实可能的诸文化条件的总和。它是人一旦出生就被抛入并生存其中的整个文化氛围,大致包括知识系统、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层面。文化环境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濡化”和“涵化”。人的个体与类、人与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塑造了人的文化模式。它既是人的文化创造的结果,又对人及其活动具有先在制约性。文化模式一般具有共享性、规范性、可塑性、再生性和理想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展现了伦理学研究的新视域,实现了伦理学从人际伦理学向自然伦理学的重大拓展。但当前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缺乏深厚的哲学基础性思考,有必要从哲学上阐述这种转折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环境伦理学的关键是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和诉求,这正是哲学自然观的核心问题。因而,自然观应该成为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为其不同原则和理论进行鉴别、比较和分析,提供更根本的哲学根据。自然观与人的生存方式是相互作用的。自然观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反映,是在最高哲学观念上对人的生存方式的认知。人类经历了自然生存、人工(技术)生存,正在走向生态(绿色)生存,自然观也相应地从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转向生态自然观。哲学观念的超越性和前瞻性,又可以为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从农业嘉年华一路走来,特色农庄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放松的假日里,一家老少在田埂上散步;瓜果飘香的季节,踏青赏绿、放松生活。在南京就有不少地方,可以让你DIY假日。那么,节假日里,来南京过一个绿色浪漫的周末吧!  相似文献   

14.
阮直 《社区》2010,(23):27-27
那些生存、成长条件好的人真让人羡慕,我们羡慕那些生下来就落地首都的孩子们,他们在没有“贵族”的国度里,就是国民中的“贵族”:我们羡慕那些将门虎子与大家闺秀。在起点上他们就赢了我这样的草根一族,那些优越的生存条件,是我用毕生的努力都无法实现的,比如他们从小就能受到的一流教育,他们有挥霍不尽的财富。  相似文献   

15.
开拓人类文明的绿色长河柯达,心文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绿色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世代文化心理的积淀,绿色在人心中演变为蓬勃生机、旺盛活力、绵延生命的象征,并含有理解、宽客、善意、友爱、和平、美好的意义。这就在绿色与全人类最好的生存和发展之间划上了...  相似文献   

16.
春之绿     
我偏爱绿色,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它充满着活力。在我心目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就是绿色的,是那种淡淡的绿,嫩嫩的绿,那种令人心醉的绿。  相似文献   

17.
美育代宗教思想的设计原本为了使人从世俗的现象界向上超越,即从功利、求福、物我分离的“营求”境况中向上发展,以求一个既有物质性需求,又超越物性羁绊,既追求个人幸福又有道德理想,既生存于现实人生,又能生发爱人、爱真理的完整之人。但缺乏宗教意识的永恒性和绝对性,没有宗教性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却是美育代宗教思想设计时就或略的。人需要在穷途末路上生存的理由。美感的引领需要很高的文化修养和感性氛围,不是人人在任何环境都适用的。这就需要一种常在的,能打入心灵深处的,有神圣性感受的信仰心——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18.
林颐 《社区》2014,(6):54-54
“绿客”是一些热爱生活,崇尚健康时尚,酷爱户外运动,支持公益事业,善待环境,有环保节俭意识的人的自称。几年前,我应网友“绿行天下”的邀请,加入了一个爱好单车户外运动的QQ群,不少驴友都是“绿客”。从此,我几乎每周都参加一次单车骑游。每次我们还自带方便袋,顺便捡起别人丢弃的垃圾。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作文》2011,(8):6-7
我们知道变色龙,它能随环境的色调而改变体色,在绿叶的衬映下呈绿色,在褐色的树干上变出绿中带褐的体色,在光影下,皮肤又变得有圈圈光斑。也许变色龙样子有点可怕,但性情温和,几乎没有防卫能力,唯一能保护自己的就是这身善于变色隐身的皮肤。其实,在大自然中,改变体色并非变色龙的专利,有些花鸟虫鱼也有变色的本领。  相似文献   

20.
论人生厄运     
厄运是相对于幸运而言的,厄运造成痛苦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对厄运造成痛苦的根源,应该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出发来探究,由于人所生存的环境不是单一性质的,而是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所以,要进行系统的具体分析。厄运对人生的作用有二重性,应该正确面对,实现理性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