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族、蒙古族商人对清代青海民族贸易贡献巨大。从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发展状况来看,藏、蒙商人既是牛羊、皮货、青盐、矿产品及其他牧区特产等输往内地的供货商,也是茶叶、布匹、鞋帽、麦面等商品输入牧区的进货商。藏、蒙商人的经贸活动开发了青海牧区及西藏等地的各类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牧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他们的经贸活动促进了丹噶尔等地的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增进了内地与牧区之间的交流,进而推动了青海乃至西藏等地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牧民定居"政策在藏族牧区实施以来,极大地改善了牧区基础教育的面貌和条件,为牧民子女入校就读,接受现代学校教育提供了方便,牧区基础教育呈现非常喜人的局面。然而牧民定居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定居后的牧民群体面临着诸多的适应问题,由于现代知识的匮乏、城市生存技能的缺少,很多定居牧民逐渐成为新一代的城市游民,牧民家长的生存问题自然威胁和影响到在校子女的学习和教育,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隐患。本文通过对甘肃省玛曲县寄宿制藏族小学及所属社区、家庭状况的调查分析,反映"牧民定居"这一特殊条件下藏族牧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以期更多专业研究人士和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此课题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探讨。  相似文献   

3.
青海藏族人口8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0%,主要分布在6州24个牧业县,占地面积为全省的90%以上。因此,发展藏族教育,对于促进全省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特殊意义。本文试就我省牧区藏族初等教育的巩固、发展、以及普及问题谈几点意见,供决策部门参考。 一、关于青海省牧业区藏族初等教育状况分析 从总体上讲,我省牧业区藏族初等教育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已有了较大发展。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解放初期,全省少数民族有小学生4,900余名,至1988年底,已发展到186,776名,其中在民族小学就读的共133,525名。这个增长幅  相似文献   

4.
尽管新疆牧民定居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受牧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资金投入等因素制约,牧民定居整体水平较低,牧民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变化,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十分不足。新疆还有16.89万户,60%的牧民仍然处于游牧或定居后有房无地或有地无水状态。本文在对新疆牧民定居水平进行评价和回顾定居进程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牧民定居的经济社会效应,并对牧民定居可能带来的一些不确定后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牧民定居是新世纪以来政府在藏族牧区推行的主要惠民政策之一,但定居的方式、规模等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甘肃省玛曲县和青海省果洛州大武镇有扶贫、定居、移民三种不同牧民定居模式,各具特点。牧民定居是个复杂问题,牵涉到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简单地用"生态移民"一言而蔽之。此外,应从多视角具体分析牧民定居,牧民定居化,未必像一些学者坚持的那样,是游牧文化的终结,相反,可能是一种新的游牧生活的肇始。  相似文献   

6.
青海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全省共有44个民族成份,总人口为518.1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35.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5.51%。世居少数民族有 5个,其中藏族有 113.4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21.89%;回族82.34万,占 15.89%;土族 19.95万人,占3.85%;撒拉族9.58万人,占1.85%;蒙古族8.88万人,占1.71%。其它少数民族1.6万人,全省有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1.55%,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占全…  相似文献   

7.
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被平定以后,清朝加强对青海各族的统治,设置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藏诸事务.三年(1725年),在青海藏区设置于百户制度,对藏族部落首领给以上司千百户;土司巡检等官职,命其分管各部落、四年(1726年),西宁办事大臣达鼐会同西宁总兵周开捷清查各部落户口,划定地界.“因俗设官”.分别赐予千百户等头衔.清朝政府把青海地区藏族部落及主要由藏族牧民编成的实罕诺门汗旗限制在黄河以南,归贵德厅管辖;黄河以北划定为蒙古游牧地区.道光年间,贵德厅所属黄河以南汪什…  相似文献   

8.
解放前,无论是在人口数量上,还是在其居住地域上,藏族都可谓是青海的主体民族,藏族牧民从事的畜牧业成为“青海全省经济中心”。然而,这个在青海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民族直到解放时,仍然套着落后而又沉重的枷锁——封建部落制度,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桎梏。这种落后的部落制度,尽管在解放前就已有人注意到,并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由于缺乏资料和细致的调查,未能将其发展轮廓勾画出来,甚至连当时部落及其户数的确切数字也未能查清。因此,本人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解放前40年的藏族部落,即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时的藏族部落再作一管窥。  相似文献   

9.
西部民族牧区城镇化与畜牧产业化互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牧区的城镇化能有效推进牧民的转移、提高牧业生产效率,解决超载过牧等损害草原牧区环境的畜牧生产问题。但如何推进牧区城镇化,既能切实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又不造成新一轮草场破坏而危害环境?应以牧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在政府主导的规划和建设中推进牧区城镇化,争取以最小代价提高牧民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推动牧区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促进牧区市场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更好地解决牧区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江祖 《中国农村》2009,(6):64-67
为何说藏獒是上天的使者 在西藏,高耸的群山覆盖着常年难融的冰雪,海拔4000多米以上常年寸草不生,加上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特殊的地理造成了高原缺氧的特定环境。但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常年生活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藏族。他们一年四季以放牧为生,祖祖辈辈的生活孕育出自己的语言文化,上天赐给他们强壮的身体、广阔的草原和牛羊,同样也赐给了牧民生命财产的保护神——藏獒。  相似文献   

11.
藏族世代生息在青藏高原上,他们选择适应高原生态环境的游牧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青藏牧区牧民在长期的游牧实践中形成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朴素的生态观,世代保护着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如今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管理与保护,应该重视当地牧民在草地保护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并尊重当地民族的传统游牧文化,因地制宜,从而促进当地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居住在四川阿坝、若尔盖草原的藏族牧民,每年在农历五月中旬迁往夏季草场前,都要用五六天时间过传统的夏日节,当地人称做“耍坝子”。届时,方园几十里的男女牧民,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寺院附近的广阔草坝上,搭起美丽的白帐篷,备好各种吃食,弹唱歌舞,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牧民们身着艳丽的盛装,特别是妇女把  相似文献   

13.
搬进城里的牧民能适应城里的生活吗?他们的收入能有保障吗?牧民的心理平衡吗?牧区城镇化的速度是否过快?城镇化是否意味着畜牧业经济的最终衰落?牧民不放牧了,没有牧场了,传统文化如何延续?在牧区推行农耕模式和城镇化是否有悖当地生态环境?以游牧文化的发展为主线,以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为个案,以牧区城镇化为议题,论述了牧区城镇化的目的、意义和成就,对牧区城镇化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剖析,针对问题提出了理性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新疆北部牧区牧民在非农产业务工就业和进入城镇生活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半农(牧)半工”的生计模式,进而促成牧区社会进入后定居时代。调查发现,定居后牧民面临着农牧业生产边际效益下降与草原生态环境快速退化双重暴露的困境,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从平衡走向了失衡。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新疆北部牧区牧民生计方式持续调整和优化,为重塑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创造了新的机遇。因此,应持续优化牧民生计方式,推动新疆北部牧区走绿色发展之路,最终实现牧民与草原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藏族牧区分布广泛,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牧业人口400余万。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约束,藏族牧业经济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学术和政策角度研究藏族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藏族区域和全国大局的科学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者先后数次深入玛曲调查研究,以为藏族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困难和问题。就此困难和问题作已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6.
在牧区城镇化进程中,随着返乡牧民日益增加,在牧区正在形成以"半工半牧"为主要生计模式的新社会群体,本研究将其称为"牧工"。"半工半牧"的生计模式以及"牧工"群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牧区衰落引发的社会问题,有助于推动进城牧民有序返乡。但实践中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返乡牧民未能将打工经济转变为创业经济,生活仍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因此,应通过牧区金融服务的进一步支持和完善,以及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合作化和组织化经营对这些返乡牧民进行产业扶持,在激发其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推动返乡牧民积极参与牧区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青海和日村是响应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的一个生态移民示范村,属于整村搬迁。在牧区草山时,和日村的祖辈们有少数人从事石刻,主要刻制藏传佛教经文及其他宗教用品。搬迁后,传统的石刻手艺为移民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契机,如今石刻已成为搬迁牧民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和后续产业的支柱,因而带动着全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石刻的流程、工具和技艺,以及石刻内容也经历着动态的变化,这既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和日村村民为应对生存和发展而做的积极改变,作为文化载体的藏族石刻技艺,作为联结传统与现代的藏族石刻,不断延续并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8.
§0.1 我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共辖七个县,其中玛曲是纯牧区,所使用的藏语比较一致,属牧区话;据八二年六月统计,全县近二万五千人,大多数为藏族牧民。夏河是半农半牧区,全县近十二万人,多数是藏族;所使用的藏语彼此有些差异。跟玛曲话比较,语音上的差别主要是表现在复辅音声母上。今以夏河九甲同玛曲曼尔玛两点的藏语材料对复辅音声母作一比较,从小大体能反映出整个安多藏语内部牧区话和半农半牧区话复辅音声母(以  相似文献   

19.
藏族帐篷绣花艺术,是藏民族所创造的独特的工艺造形艺术类别。这种别具一格的古老艺术形式,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帐篷绣花艺术的形成和演进众所周知,帐篷——对于生息、繁衍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也许是由于游牧生涯的特殊需要,以及由于这个民族须将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的体验、感受,直接、便当地表露出来的需要。所以,帐篷,从进入藏民族生活中的那刻起,就与这  相似文献   

20.
果洛藏族自治州在青海南部,西北部海拔四千三百余公尺,东南部三千六百余公尺,境内平均海拔四千公尺左右。全州有玛沁、玛多、达日、甘德、班玛、久治六个县,现有人口十万零三千余人。 著名的积石山横贯本州北部,成为千百年生活在这里的藏族牧民勤劳勇敢、不畏强暴的象征。巍巍阿尼玛沁主峰,傲据群山之上,高耸入云,远远望去,犹如驾着祥云,玉立在万倾碧波之上的南海观音。她的壮丽和雄伟,吸引了许多国际和国内的登山爱好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队去攀登、观光和进行科学考察,为果洛草原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