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过程导向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因果关系链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外生性分析是基于企业同质性假设,把企业看成黑箱。以资源基础论为主流的内生性分析基于企业异质性假设,突破了企业黑箱,但由于提出了过分宽泛的资源概念,而且专注于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条件特征的讨论和分析,客观上形成了"过程黑箱",影响到该理论的深入发展和管理学应用前景。本论文将能力概念从广义的资源概念中分离出来,在基于能力的新战略观基础上,将"资源-战略-绩效"架构具体化,构造了一个过程导向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因果关系链模型。  相似文献   

2.
企业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当今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随着外部环境动态性的不断增强,动态能力理论获得了管理学界和企业界愈来愈多的关注,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对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动态能力、社会资本及可持续竞争优势等领域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阐述了现有相关研究的进展及不足之处,以期为后续研究者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饭店企业必须要面对全球资源和市场的竞争。竞争加大了饭店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与现实性。未来的饭店竞争将更激烈,饭店要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形成自己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知识型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芮明杰  霍春辉 《管理学报》2009,6(3):327-330
建立了知识型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模型,分别从产生、跃迁和形成路径3个维度来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合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型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5.
三种企业竞争优势观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雷 《管理评论》2004,16(7):43-47
本文概述了市场战略、资源能力和顾客价值三种企业竞争优势观和它们的局限性,提出了整合三种观点的必要性、条件和方法,并举例说明。该研究的观点支持企业提高战略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6.
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基于资源的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资源的集合,并强调这组资源决定着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本文围绕着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讨论了资源的异质性、资源位障碍的具体表现和资源扩充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顾客价值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基础理论突破了“企业黑箱,”从而实现了可持续竞争优势研究范式的转变。本文从资源特性出发,以顾客价值的视点考察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提出了通过管理导向将企业资源转变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思路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维持途径。  相似文献   

8.
电子商务与企业竞争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和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对于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获取长期竞争优势是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的根本动机,并对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机制做了细致的探讨,最后根据国内外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规律,给出我国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所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企业面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必须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才能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近年来BOSC供应链模式出现,就是企业维持可持续竞争力最好的解决方式。本文介绍了BOSC供应链模式,分析了实施BOSC供应链模式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最后对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与BOSC供应链模式加以比较,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战略模式能够在中国企业管理中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战略的企业竞争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在WTO的规则下进行经济贸易活动,一切贸易保护政策将逐渐被取消,中国要想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必须建立自己的优势.通过分析表明,竞争优势来源于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以及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市场差异化战略和重点集中战略等.  相似文献   

11.
张海青  田军 《管理学报》2011,(9):1359-1364
以资源基础观为理论指导,研究IT人员的技术能力与业务能力以及二者的协同效应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IT人员能力及其互补性与企业经营绩效关联的概念模型,通过对国内300家大中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和统计检验,验证企业IT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与企业绩效都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这2种能力之间也存在较强的互补性。研究结论显示,技术能力是IT部门人员区别于其他部门的根本,业务能力使IT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业务,进而充分发挥IT系统的战略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12.
基于动态能力的中介视角,研究了网络结构的三维度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首先在对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而后通过对360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果,即动态能力在网络强度、网络密度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完全中介作用成立,而在网络中心度与竞争优势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成立。  相似文献   

13.
从内部机制和外部网络出发,探究了网络中心度、战略隔绝对新创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基于来自高科技新创企业的187份有效问卷,利用结构方程对假设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网络中心度、战略隔绝对高科技新创企业竞争优势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战略隔绝在网络中心度与高科技新创企业竞争优势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Treacy和Wiersema的竞争战略分类框架,建立了银行内部聚焦的成本和效率导向竞争战略与银行外部聚焦的顾客满意导向的竞争战略两种银行竞争战略类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107家中国银行的样本,以资源基础观和战略匹配为理论基础,从战略执行的视角,实证分析了银行的竞争战略类型与其战略能力的匹配对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选择成本和效率导向的竞争战略的银行,其运营能力、技术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对绩效有显著正向的影响;而选择顾客满意导向竞争战略的银行,其营销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对绩效有显著正向的影响,最后我们根据实证结果提出针对中国银行业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需求不确定条件下价值网竞争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模分析,发现在需求不确定的条件下,价值网企业(拥有紧密的客户资源网和供应合作网)可识别需求不确定性,并可通过柔性生产和快速反应把握这种不确定性,借助于适度裕量的产能投资策略,有效规避缺货风险和存货积压风险,从而获取更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从企业吸收能力这一概念入手.剖析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组织管理机制对企业吸收能力构建和发展的影响.依据吸收能力经典文献对吸收能力的前因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类,对现有文献中各种思路有一定的整理和明示作用;通过模型的构造和分析,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286个中国企业样本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研究两种吸收能力的4类影响因素,辨识出中国企业在吸收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弱势,通过实证方法全面衡量和验证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两者之间以及两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均是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其中代表创新的实际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贡献更大.探讨中国企业应用外部知识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国企业如何提高知识学习效果和效率提供理论根据与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7.
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但是,现有文献对竞争优势的理解与分析视角存在着诸多差异,导致竞争优势的分析单位也不尽相同。为推动竞争优势理论的整合,本文从双重视角审视竞争优势的概念及代表性研究,并提出把产品作为竞争优势基本分析单位的分析逻辑与重要意义,为竞争优势理论的整合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This study replicates and extends Ferdows and De Meyers' observed ‘sand cone’ model of cumulative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by means of Roth's related competitive progression theory (CPT). Using path analysis, we model and tes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generic competitive capability constructs of conformance quality, delivery reliability, volume flexibility, and low cost as predicted by CPT. Our results, drawn from a sample of high‐tech manufacturers,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that on average, these four capabilities are acquired both cumulatively and in that sequence. We also find that each generic capability increases operational know‐how and reduces non‐value‐added directly and/or indirectly through the enhancement of successive capabilities in the progression, which in turn improves profitability. The paper contributes a theoretical rationale for the observed sand cone effect, describes how the competitive progression acts to influence accelerate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ver an innovation cycle, and offers evidence that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have strategic value for high‐tech manufactur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