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个性主义的松动与式微--论丁玲的精神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玲是五四的女儿,是鲁迅的精神传人.她的性格与精神核心是坚守自我,追求自由,是以人的解放为前导的个性主义.这也正是她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但延安整风特别是审干、抢救运动开始后情况则发生了变化,她头脑中的个性主义发生了松动,产生了一定的量变,特别是1957年以后20余年的流囚生涯,对她的性格、思想与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个坚守自我、执着追求的五四女儿已经大大地失去了昔日照人的光彩.这是丁玲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中华民族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张庆龙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0,17(3):64-68
世界化时代的到来,使研究世界化成为紧迫的课题。广义上的世界化指制度和文化超越个别国家的领域,扩散为世界单一的共同体;或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扩散为一般化的现象。它具有交流行为者多样化的特征,其特性是:它是知识情报时代,是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共存的时代,是环境破坏和全球性的环境保护之努力共存的时代。韩国面对世界化时代,最重要的是对韩国国民进行全球问题教育和作为世界市民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张庆龙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0,(3)
世界化时代的到来 ,使研究世界化成为紧迫的课题。广义上的世界化指制度和文化超越个别国家的领域 ,扩散为世界单一的共同体 ;或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扩散为一般化的现象。它具有交流行为者多样化的特征 ,其特性是 :它是知识情报时代 ,是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共存的时代 ,是环境破坏和全球性的环境保护之努力共存的时代。韩国面对世界化时代 ,最重要的是对韩国国民进行全球问题教育和作为世界市民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思潮自晚清至今 ,历经了三个发展时期 ,其主流始终体现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一开始便同世界化密切相联 ,随着世界文学思潮的骚动而革变。入世使我国进入了国际化的新时代 ,中国文学将发生重大变化 ,走向完全的现代化和世界化。但它不是全盘西化式的“充分世界化” ,也不是“东方文化天下”式的世界化 ,而应与时俱进 ,综合创新 ,越充满时代先进文化意识 ,越充满中华民族个性特色 ,便越有世界性。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问题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是个长期、曲折、复杂的过程,负载着久远、深厚的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在力图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以化解的困惑,例如中西文化与华夷之辨的问题,古今文化不同的际遇与民族命运的问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等等。此外,社会条件的制约,也是文化转型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只能在全民族的探索与奋斗的实践中,在与世界文化越来越密切的接触与交汇中,逐渐获得解决。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基本同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基本的趋势是世界化与个性主义。也就是对外必须秉持开放的文化观念,对内必须坚持人的解放,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6.
个性主义思潮是五四文学的重要文学思潮,它有多个接受来源,其中留日作家的“日本体验”是最直接的渊源,这可以在许多具体的接受层面上找到对应关系。此种体验给五四文坛带来了新的生命感受、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激活了新文学作家建构新文学的诉求,在“五四”新文学创建期有不可漠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个性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产生的,即使没有帝国主义的文化传播,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中国的个性主义价值观.而随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而产生的个性主义是被统治者的价值观,它具有个体性,精神性和爱国性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个性主义与情爱世界--苏曼殊、郁达夫情爱小说比较论(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小说情爱世界表现出来的自我的初步觉醒与郁达夫的人性的张扬,是对晚明以降个性主义的继承.前者侧重于本体意味上的"性",显得高洁脱俗;后者强调世俗的"情",显得愤激凌厉. 相似文献
9.
论浅草-沉钟社的个性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浅草—沉钟社在十余年的活动时间里始终高扬着个性主义的思想旗帜。同仁们以自我、个性为立足点,强调人的尊严、自主性、隐私和自我发展;并且从维护自我的个性出发,积极鼓吹敢爱敢恨的真性情和敢于坚持的意志力,表现出了坚持个性主义思想的彻底性。在对个性主义价值的理解及其思想来源上,他们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既将个性主义价值观的建构当作终极性的目的,又在接受本色的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比较充分地从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传统中汲取了有益的思想资源。这是他们的特色所在,也是他们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个性自由发展是以实现“自由个性”为指向的发展过程,是超越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是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个性现代化是个性发展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在个性倾向、个人能力以及人格的现代化三个方面实现从传统个性向现代“新人”的主体性转变.能力建设是实现个性现代化的关键,需要用“能力本位”扬弃“权力本位”和“金钱本位”,克服异化,引导个性发展向人本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机遇 ,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 ,从本土化出发 ,趋利避害 ,利用信息化对工业和产业结构进行改造和优化 ,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达到与经济全球化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变奏下的中国文化发展逻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交织与重合,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钥匙。改革时期发生在中国的这场文化讨论,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一种文化反应,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发生转型的逻辑结果。从洋务运动开始,贯穿于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化”与“西化”、“传统”与“现代”、“中体”与“西用”等文化话语,在知识界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淡化,开始让位于其他重要话语,如“全球化”与“本土化”、“全球性”与“民族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等。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中国文化转型过程已经接近完成,一种新型的中国主流文化正在形成之中。这种新型的主流文化,既不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也不是西方文化的移植。它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之中,同时充分地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3.
康月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7):8-11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以其恢宏的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抉择,使中国积极融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中,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深入研究邓小平全球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抉择,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史恩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8):29-31
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有弊也有利,而且是弊大于利.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重视经济全球化这一必然趋势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努力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区域化与国家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人们对全球化、区域化和国家主义这三个概念的内涵之定义还不尽一致,但从表面上看来,这三者似乎是互相矛盾、互相制约、此长彼消的。事实却并非如此。全球化、区域化和国家主义不仅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且这三者还常常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衬托,共同演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16.
鹿島徹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1):48-51
全球化已经深入到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此大环境下哲学也面临新的课题。基于此,本刊刊发“哲学与全球化”为栏目的5篇文章,这是2006年11月26日~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日本哲学会主办、浙江树人大学东亚研究所承办的题为“21世纪的哲学课题———从东西问题与视点出发”的中日哲学论坛上的交流论文。这组文章分别从“全球化的‘哲学’意义”、“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论课题”、“全球化与共生思想”、“全球化与哲学的可能性”、“实践、文化与全球化———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共产党宣言》”等不同角度,探讨全球化与哲学的关系。开首篇为鹿島教授关于全球化对哲学的影响以及哲学的自我反省两个方面的论述,认为既要使哲学成为大众的哲学,也要从“哲学”的原本意义出发拓宽其内涵。这组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侧重点不同,对哲学教学与理论研究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吉田杰俊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1):56-59
全球化在“统合与分裂”中进行,“支配与共生”成为当今的时代课题。在近代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亚洲过程中,日本同时扮演帝国主义和原住民两种角色。当代日本在建构东亚共同体中,要以世界市民的观点,追求“普遍性”文明中的共生,参与全球文明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19.
邢瑞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11):12-1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文化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的动力源泉。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处理好古今中外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为群众服务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表面上看来,由于把世界各国的生产和消费联系到了一起,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经济全球化正在一步一步地弱化、侵蚀传统的民族国家。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按其实质来说依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始终是非常积极、非常重要的推动者。在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不会吞蚀民族国家,它只是要求国家职能有所转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