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一个高中生。开学初,我班来了位男老师,他知识渊博,风度翩翩,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总是想着他,见到他会莫名其妙地紧张,看到他和其他的女生谈笑时有点酸酸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是爱上老师了。我把这个念头告诉过一个要好的同学,她答应为我保密,但她没能做  相似文献   

2.
许多到外企应聘过的人都“运行”过类似的“程序”:填写简历表—第一轮面试一第二轮面试……每个环节总有大批候选者落马。看着那些如愿以偿的幸运者们,他们总是喟叹:自己到底差哪儿? 据笔者一位在某外企当人事主管的朋友王女士介绍,人事部门的初次面试,主要考察应聘者的背景、对文化的理解以及他的言谈举止是否符合该公司的文化。另外,还要看应聘者的潜力及交流能力。人事部  相似文献   

3.
别漏掉自己     
正好友每次和我见面,总是一脸羡慕地说:"你每天不用挤公交车上下班,坐在家里就能挣钱,真是太幸福了!"我刚想说自由撰稿人的不易,她已略带酸楚地悲叹:"我要是能写就好了,就可以过你这样的生活!"除了羡慕我,她还羡慕楼下开小吃店的夫妻。每次去吃早点,她总是神情复杂地说:"不  相似文献   

4.
小别胜新婚     
说起来,我该算是个准留守女士。虽说老公驻外工作近两年,但这期间,他隔两三个月就会回来出差,自然公私兼顾。这种方式,叫人们艳羡不已:说婚姻持续久了会生腻,而我们却可以时时来个小别胜新婚。 每一次相聚匆匆,临别时总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每次他刚上飞机,我的“雪片”便开始飞;他一落地,我家的信箱就渐渐地满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格  相似文献   

5.
洛扎诺夫说过:"我的肩头站着两位天使:一个是笑的天使,一个是泪的天使。她们永恒的争论乃是我的生命。"在我们的生命中,欢笑与眼泪总是相伴而至,而悲伤与美丽也总是如影随形。而菲尔多西的《列王纪》似乎就是这句话的最好证明,在那些华丽的篇章中,生命不可挽回地逝去,美好的不可逆转地破碎,以及哀伤中所透出的美丽深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就当今世界文学而言,波斯文学是一个令世人赞叹的文化遗产。而在中世纪,伊朗文学创作已高度发展。有许  相似文献   

6.
2006年4月,我又一次来到北京,参加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招生的面试.为了给此行增加底气,我带来了刚刚装订好的硕士论文,还有此前发表的几篇论文.忐忑走进古代文学教研室,短暂自我陈述之后,开始了先生们的提问.首先发问的是刘勇强老师,他的问题中有一个是针对我的论文《简论归有光散文中的小说因素》:"为什么你觉得他的这些散文有小说因素,我却以为没有?所谓'小说笔法',你是怎么界定的呢?"  相似文献   

7.
父亲是中学教师,一向温文尔雅,是出了名的好老师、好丈夫、好父亲.可是,他在61岁那年,竟然得了老年痴呆症.从此,我们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开始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父亲患病那年,我刚参加工作,平时住在单位,周末才回家.父亲一见我,总是惊喜地说:"小雨,你回来了!什么时候回来的?"可过不了一会儿,他从里屋出来,再见到我,仍然会惊喜地重复刚才说过的话.我和母亲都说他"老糊涂了",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相似文献   

8.
2006年4月.我又一次来到北京,参加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招生的面试。为了给此行增加底气,我带来了刚刚装订好的硕士论文。还有此前发表的几篇论文。忐忑走进古代文学教研室,短暂自我陈述之后。开始了先生们的提问。首先发问的是刘勇强老师,他的问题中有一个是针对我的论文《简论归有光散文中的小说因素》:“为什么你觉得他的这些散文有小说因素,我却以为没有?  相似文献   

9.
酸泡菜炖鸭     
鸭肉虽好吃,但如做法不当,它的臊味却令人生厌,所以每当我家要吃鸭肉时,妻子总是上集市买。虽然总是变着口味吃鸭肉,如香酥鸭、爆烤鸭、红烧鸭等,但吃久了,也会有腻的时候。有一次,妻子买回了一只活鸭,宰杀干净后,问我怎么弄来吃,并说,鸭臊味较大,怎么把臊味去掉呢?我想到以前做过酸菜鱼,就叫妻用酸泡菜炖鸭。没想  相似文献   

10.
正尽管我已在外漂泊了8个年头,但父母那颗惦念的心却始终未减,因为在他们心中,我始终是个长不大、时刻需要他们照顾的孩子。元旦前的一个周末,平日里极少主动来电话的父母一大早就打来电话。电话中,母亲支支吾吾地说道:"你爸想问你过年能回来吗,想要什么礼物?"听完母亲的话我沉默了。是啊,新年到了,我都没有想过要为父母购置礼物,他们却早早地为我打算。"妈,我什么都不缺,倒是我应该给你们准备新年礼物  相似文献   

11.
不知为什么,对着丈夫的父母,我无论如何喊不出爸爸、妈妈。每次见面,我总是避开他们的眼睛,含含糊糊地应付一下,便歉疚地去做这做那,心里也无数次地责怪过自己,但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口。为此,深爱我的丈夫也颇有些不满。  相似文献   

12.
佚名 《家庭科技》2013,(11):20-22
我的儿子是"三不学生"这一天是新学期开学的日子,6年前的这一天是儿子开始小学生生涯的第一天。那一天,到处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而我却在无人处泪流满面。儿子入学面试很不理想,10以内加减法需要掰手指头,汉语拼音不会,识字量大概2位数,尤其是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带着对未来的忧虑甚至焦虑,我也开始了陪读生涯。一年级第一学期,基本上属于幼小衔接阶段,而对于儿子来说,整个一、二年级都在过渡当中。  相似文献   

13.
自从网络进入我家,我先生就被它迷住了,一有时间就扑在电脑桌前网海漫游,网上查资料、发邮件。和他说话,他也总是以单音节打发我了事:哼、啊、好、哎……我抗议,他却振振有词:“我一下班就回家,不抽不喝不出去玩,真正模范丈夫也。”哼,人倒是回家来了,可形同木偶,对我不闻不问,哪像个正常人?这不,星期天一大早起来,他就开始他的  相似文献   

14.
主动打破沉默 面试开始时,许多应试者不善于打破沉默,而是被动地等待主试者打开话匣;面试当中,又出于种种顾虑而不愿主动说话,结果常常出现冷场的局面。在整个面试过程中,应试者都应主动与主试者交谈,这会给主试者留下热情和善于与人交往的良好印象。 保持积极应答的状态 主试者常常会提出一些让应试者难为情的问题。对此,很多应试者不敢诚实作答、正面解释,或者躲躲闪闪,或者撒谎敷衍,比如  相似文献   

15.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作为中国近代首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它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史上却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它的成功与失败向后世昭示出:中国近代化运动是在异常艰难中起步的;权威政治对落后国家的近代化运动起过推进与阻滞的双重作用;中国近代化运动是在被动中开始,在自觉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产生以来一直追求的社会理想。虽然现实的社会生活总是多多少少显得有点不和谐,甚至因某种极端不和谐而令人感到失望,但人类追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却始终没有停止过——不仅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永远不会停止!这种不懈的努力,既反映了社会总是存在着种种不和谐——因为假使社会绝对彻底地和谐了,这种努力也就是多余的了;又反映了社会总是在不断地趋向和谐——因为假使社会永远都不可能和谐,这种努力也就是枉费的了。人类孜孜然追求社会和谐,恰恰意味着社会仍然处于不和谐状态;反其言亦然:正因为社会仍然处于不和谐状态,人…  相似文献   

17.
供给者的胜败取决于自身的供给行为 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中,供给总是处于服务的地位。这是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有钱不愁买不到货,有货却不易如愿出手卖得好价钱。这种关系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简单商品生产中就已有定势。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就有过描述:“从只是想象的金变成实在的金,诚然,商品实现这种变体,同黑格尔的‘概念’实现由必然到自由的过渡相比,同龙虾脱壳相比,同教父圣热罗尼莫解脱原罪相比,是‘更为困难的’。”又说:“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  相似文献   

18.
在回忆自己的早年生活的时候,鲍德里亚总是在刻意强调自己的农民出身以及自己做一个农民的“理想”。但是,他终究没有过上田园生活,而是成了法国东北部阿登斯省兰斯地区那个农民家庭里唯一一个学院人。他因此不无感伤地认为自己与“父母决裂了”。这种决裂感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他认为自己“总是存在于一种虚拟的决裂状态中”:与权力、权威不断决裂、不断自我边缘化。每当读到这些文字时,我总是禁不住要微笑,因为我觉得有些大器晚成的鲍德里亚分明是在说:我是农民、是外省人、是非巴黎高师毕业生,可我不也成功地占据了学术舞台的中心位置了吗?…  相似文献   

19.
有一对小夫妻,刚结婚时,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爱做家务,特别不爱洗碗,总是推三阻四设法逃脱。后来,她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每天出一道脑筋急转弯,谁做不出来就去洗碗。他输多赢少,愿赌服输,只好乖乖地去洗碗。她总是给他出些刁钻的题目。比如:妈妈和妻子同时掉进河里,你先救谁?学理科的他老实地回答,当然是救妈妈了,妈妈只有一个。她掩着嘴笑,告诉他答案是:以后别再给我出这么弱智的问题了。他挠了挠头,奇怪地问:"这也算答案啊?"日子过着过着,他似乎也开了窍。从不习惯带家里钥匙的他,每天下班回来,总是叫她开门。他敲门的时候,她总会问"谁啊",确定是他之后再开门。以前每每问是谁,他都老老实实地答"是我"。现在  相似文献   

20.
胡适是一个对中国现代文化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关于他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功过,最近几年有了不少新的、比较实事求是的评价,可是,把他称为“形式主义者”却似乎成了定评,有的还又一次地下了结论:“他在整个五四文学革命期间,总是力图把文学改革限制在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他的目的就是使文学革命不去触动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学的根基。……他即使有时也涉及文学内容的问题,但象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样的根本问题,即使从资产阶级的观点来加以考虑,在他也似乎从来没有梦想过。”事实是否如此呢?我想在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