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那个村子里只有几十户人家,我父亲在乡里中学教书,妈妈一个人种着山坡上的几块梯田。我有一个哥哥,他跟着父亲在乡中学读书。从我们那个村子到乡政府所在的那个小镇要翻过两座大山,走几十里山路,早上太阳没出来上路,到晚上太阳下山才能赶到小镇上。所以我父亲和哥哥一个月最多回家一趟,住一夜,又匆匆离开家。家里只有妈妈奶奶和我,三个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相似文献   

2.
刘心武 《社区》2009,(5):29-29
“最疼我”的是母亲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那时父亲在北京的一个国家机关工作,除了星期天和节假日,他都是早出晚归。家里就我和母亲两人。  相似文献   

3.
母土     
父亲是个基本不识字的农民,但对我的学习却要求非常严。从小学到中学,我都是在他的逼迫和训斥的"关怀"下学习的。我经常被反锁在家里,羡慕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和在街上奔跑的伙伴。有一次,一个亲戚送来一篮子葡萄。虽然是农村,但那时葡萄对于我们来说还是稀罕东西。我吃了葡萄后就把  相似文献   

4.
女儿上初一后。最大的困扰就是班里大半同学家里都挺有钱的,而且更有好几个回学很爱吹嘘自己家里有钱,父亲开的什么车,姐姐买LV的包有几个等。这让自我感觉甚好的她有些自卑:因为我们家不过是普通工薪阶层,房子才买了没几年,而车,我可是坚决反对买。因为我与孩子爸都是上班族,并不太需要,供车花费又太大。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执着     
父亲在土地上操劳了一辈子,我说,爸,歇歇吧,何必这样卖劲呢,一年种的粮食除了成本还剩多少呢?父亲是个急性子。听到我说的话大发雷霆:“你小子知道个啥,要不是家里这几亩土地,你三姐弟能长这么大?再说,不种地那叫什么农民啊?”在我眼中,父亲一直是那样的固执。  相似文献   

6.
《可乐》2007,(10)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父亲是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对我的学习却要求非常严格。从小学到中学,我都是在他逼迫和训斥的"关怀"下学习的。一次,一个亲戚送来一篮子葡萄。那时,葡萄对于我们来说,还是稀罕之物。我吃了葡萄后,把籽吐到花盆里,埋上土,  相似文献   

7.
爱里藏爱     
姨夫和小姨又来了。 姨夫每一次到我家里都兴高采烈,因为这里有好酒。他是个爱酒的人,每餐必饮酒。而且,恰恰遇到了父亲也是喜酒之人,于是两个凑到一起,往往有说不完的话,而且每饮必醉。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都很冷淡,我觉得他一点也不喜欢我,因为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他都没怎么管过我。特别是我大一点儿之后,家里买了电脑,父亲便痴迷于此,我觉得  相似文献   

9.
访兰     
《阅读与作文》2008,(1):65-65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相似文献   

10.
在我的印象中,父母的感情很好。可近几年,人越老越孩子气,常常因一件小事红脸。几年前,我在部队被选改为士官不久,母亲就吵着让父亲到部队看看我,顺便到南方城市转转,说看到他在家里晃悠就烦;而父亲却叫母亲到部队探亲,到我这里住上十天半个月也好,说听到她唠叨就生气。  相似文献   

11.
《社区》2007,(15)
自打我记事开始,就记着我的瘸子父亲从来都偏心于同样瘸拐着脚的大哥。大哥是6岁入学,我到8岁才进学校的大门,父亲的解释是因为家里穷。母亲  相似文献   

12.
最疼我的是母亲?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那时父亲在北京的一个国家机关工作,除了星期天和节假日,他都是早出晚归。家里就我和母亲两人。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冬天不至于冻着就行。在吃上,可就非  相似文献   

13.
那天夜里天空飘着大雪。我回家的心情迫切,下了火车没有住店,打的回家。司机说少150元不去,这个价格有些贵,可想着这大雪天谁也不容易,便没有再去计较那几十块钱,拿出手机告诉家里我两个小时后到家。本以为车会很快到的,但没想到的是,司机在半路上又拉了几个顺道的,然后又把他们送到家,里拐外拐耽搁了近半个小时。而且这几个人每人都收30元,加上我的150元,这一趟他可没少挣。我生气地对司机说到地方后给100元,司机一个劲对我说好话,让我理解。我心里很不高兴,但也不好意思说什么……于我到了家,父亲已在大门口等着我,迎了过来。  相似文献   

14.
我的双亲     
文英 《社区》2005,(3):57-57
人一过40,突然之间好像领悟了很多东西,对平时轻视的、漠视的都重新有了认识和理解,让人突然间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心中也多了很多责任,生活一时间变得沉重起来。一个人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我的父亲和母亲。我的父亲今年62岁了,母亲比父亲小5岁。父亲是个厚道人,老实了一辈子。母亲是个十分精明的女人,在那个时代,可以称作是女强人了,她一直都是家庭的中心,而父亲则心甘情愿地在母亲身边做配角。父亲家里兄弟多,哥6个,没有姐妹,爷爷奶奶在那个穷山沟里能把他们都养活得壮实高大,我一直认为是个奇迹。母亲和父亲是属于青梅竹马那一种,父亲16岁的…  相似文献   

15.
带钱谈恋爱     
朋友的女儿考入北京一所大学,他这个做父亲的自然非常高兴。开学时父亲送女儿去北京,到学校后得知,和她同寝室的3位同学中,一位是贫困生,家里每月只给生活费200元,一位父亲是老板,每月生活费千元以上,还有一位叫纹纹的,父母也是工薪族,每月家里给600元。班里大多数同学家里也都给这些。于是,他就把女儿的生活费锁定在这个数字上。  相似文献   

16.
石兵 《山西老年》2010,(8):44-45
从懂事那一天起,我就感觉母亲是恨父亲的,父亲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母亲诟病,母亲一见到父亲,便开始无休无止地指责,小到衬衫上掉一粒纽扣,大到家里添置一套家具,只要是父亲经  相似文献   

17.
陈火胜 《老友》2014,(6):40-40
正有人说,夫妻是一根藤上结的瓜,是一对同命鸟,同风雨、共患难,这话一点儿不假。1952年,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失去了母爱。1974年,我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村里的媒婆带我相过几次亲,对方都因为我家里穷,又没有亲妈,所以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直到我遇上现在的老伴。她不嫌我家穷,也不嫌我没有亲妈,心甘情愿地嫁给了我这个穷小子。1975年上半年,我和她结婚后不到半年,就与父亲分了家,另起锅灶。当时,父亲只给了我几斤米,几双碗筷。我和老伴找了一只破箩筐,用泥巴垒了一个小灶,  相似文献   

18.
高二那年,父亲从乡里的中学调到镇上教书。当时交通不太方便,每天惟一一辆途经村子的中巴通常都在父亲下班前就发车了。为了解决交通困难,父亲买了一辆摩托车。当时正值暑假,几天下来,我骑摩托车的技艺己经很娴熟了,可父亲却始终不能独立驾驶它。那时父亲的补课任务很紧,他提议暂时由我载他到镇上,下午4点半的时候再到约定的地方去接他回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19.
唐风 《山西老年》2012,(10):27-27
母亲年逾七旬,我也已至不惑之年,可在母亲身边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也许自己在兄弟姊妹中最小吧,母亲总爱当着我的面唠叨。结婚以前我总嫌她烦,有时母子俩谈不上一会儿就不欢而散,顶撞母亲几句也是常有的事。现在自己的儿子也上了学,才发觉母亲的话总是透着朴素的人生哲理。母亲勤劳、宽容、善良、节俭、大方。说她既节俭又大方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她的节俭体现在对自己,在我们姐弟几个没成家之前我没见过她给自己添置什么新衣服,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总要先紧父亲和我们;而对外面的人她总是很大方,记得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紧张,但家里总是宾客盈门,妈妈总是尽自己的所能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我们几个孩子怕大人吃了属于我们的好东西,有时就会向妈妈提出抗议,可妈妈总说“有手不打上门客”“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之类的“格言”。  相似文献   

20.
我想做的     
为人师已有九个年头了,我想做的事很简单,可却是那么难——用我力所能及的能力让父亲快乐。父亲快乐开心时,也是我这个女儿最心慰之时。可这九年来,我总是在做我最想做的。父亲是一个厚道的商人,他的性格像一堆干柴,遇到火就燃烧起来,可他对我的爱却超过那熊熊的烈火。平时,很少和父亲交谈,可我们之间是沟通的,他是我一生中最敬畏的人。善良,朴实的父亲一直都在指引着、关爱着我。小学时小学时,由于年少无知,很多事已渐渐淡忘,唯有父亲的善良不敢忘。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天下着蒙蒙细雨,人们都在家里品着茶,谁也不肯离开家里。此时,我模模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