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与汉代思想史的散点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孟学史包括《孟子》传记博士、孟学思想史、《孟子》章句学三个层面。检讨其中的孟学思想史,需要立足于《史记》、《盐铁论》、《法言》、《论衡》四部名著。这样一种“孟子与汉代思想史”的散点透视告诉我们:孟子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是通过逐步消解“孟荀齐号”范式、不断凝聚“孔孟一体”规模而得以提升的;汉代思想家与贤良文学们之所以提升孟子的历史地位,根源于孟子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而这种思想体系又是跟汉代的政治建设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它对唐宋间的孟子升格、《孟子》升经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思想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贵君轻”论辨析──兼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徐进大凡研究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以及政治思想史和法律思想史的著作,都要论及孟子的"民贵君轻"论。但前辈学者们对它的解释却大不相同。有的认为此论"是说民的问题比君的问题重要";也有的说"贵指民的重要性而言...  相似文献   

3.
雷戈 《天津社会科学》2005,5(5):129-134
作为政治思想史概念和问题的“皇帝”是秦始皇的发明和创造。这个发明和创造使得“皇帝诞生”成为一个思想史的经典命题,这一命题在某种意义上引导着我们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总体理解。皇帝诞生的思想史意义就在于,它把理想意义上的三代王权的绝对性,通过皇权体制而得以充分展示,并使皇帝透过体制而直接彰显出自身的观念实存。因为,由于皇帝的诞生,所有前皇帝的思想史便都被塑造成以皇帝为轴心的观念整体。  相似文献   

4.
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再认识杨利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始于人”是孟子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命题,对后世产生过深刻影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这一思想被奉为圭臬,似乎已成千古不易之理。五·四运动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许多马克思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史记》“异代合传”提供的文献语境考察知行关系这一中国思想史的核心命题的发生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维特征。在古典文献语境中,知行之间借助言语实践这一媒介建立联系,从而形成了兼容知、言、行三种要素的逻辑结构,因此,知行关系超出认识论而同时成为政治哲学和修辞学命题,其政治哲学内涵即司马迁所谓的发愤言志。知行关系命题在古典时代的逻辑结构和命题内涵对于反省置身于技术体系奴役之中的当代人来说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孟子面对“七雄”争霸之势,为了实现其天下“定于一(统一)”(《孟子》。以下引语凡未注明出处的,均系《孟子》)的理想,“不远千里”游说齐、魏等列国国君,要他们尊贤使能,施行“仁政”,以“安天下之民”。虽然他的学说被国君们看作是“守旧术,不知世务”,但在当时的思想界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仅就孟子尊贤使能的思想,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7.
“工夫即本体”这一命题是黄宗羲本人对哲学与学术思想史的总结;又是对王阳明“心即理”的阐发。它贯穿了黄宗羲对宋元明整个学术思想史的诠释,蕴涵着他的学术思想史诠释观。  相似文献   

8.
魏玉东  吴星杰 《理论界》2007,(5):170-170
著名思想家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命题是“仁民爱物”,把“仁民”和“爱物”联系在一起,从大系统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孟子认为,人们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如何走向世界"是一个颇具雄心却需审查的命题。这一命题特指在"中国"国家范围内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如何走向"世界",其隐含的意思是中国的相关研究是置身"世"外的。其实,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处在"世界"之中。不过,相关研究获得的世界承认非常有限,与"世界"有隔绝之感。只要以"一个学术圈、一个价值世界、一个思想市场、一个评价标准、一个实践指向"为标准,便可以衡量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是否成功走出自闭、置身世界。  相似文献   

10.
<正> “仁政”思想是孟子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开宗明义就是反对言利,提倡“仁义”:“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全书出现“仁”字达157次之多。仁义作为孟子学说的出发点,落实到具体政治上便是“仁政”。研究者多将仁政视作孟子社会政治思想的  相似文献   

11.
周甄武 《晋阳学刊》2007,1(3):70-74
“保护生产力”命题是由毛泽东率先提出来的,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生产力等认识的深化,其深刻的蕴意也彰显出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保护环境”成为其时代蕴意。“保护生产力”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坚持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试论徐复观对孟子诠释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凯 《船山学刊》2008,(1):60-63
孟子的诠释方法主要包括“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大环节,徐复观的“追体验”说则把此二环节中的内在理路融合为一,从而使孟子的诠释方法被转活于当代。不惟如此,孟子的诠释方法原本只是用于解读《诗经》的,徐先生却成功地将这种方法的应用扩展到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上;此外,他还对“追体验”说的理论前提——中国文化中的“心”作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孟子“劳心、劳力”说的进步性张希平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把孟子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膝文公上》)当成反动落后的思想或封建糟粕。例如:一、“孟子……他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政治观点显然是十分反动的。”(《历代文选》上册...  相似文献   

14.
扬雄《法言》对历史人物多有批评,扬雄本人的思想借以呈现。以孟子、屈原、伏羲的相关批评为线索,可以看到,扬雄重视孟子提出的“孔子之道”及其“辟杨墨”之功。扬雄推尊孟子,表明其澄清并彰明“孔子之道”的价值理念。扬雄重“智”,赋予“智”以保身的内涵,以“独智”作为入圣的标准,将“智”置于“五常”之首的价值序位,并以此为基础批评屈原不够明智。扬雄发展了《易传》的观点,以伏羲为礼乐文明的起始圣王,建构了礼乐文明史的新脉络。上述观念与认识,是扬雄对思想史的贡献,也是其对西汉儒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存在“照着讲”与“接着讲”的不同取向。前者的学术史取向与后者的“思想”史取向相当不同。但“接着讲”也有不同的取向:有“批判”的“接着讲”,主要体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研究进路;也有肯定的“接着讲”,主要体现为现代新儒家的研究进路。聚焦后者,按中国“知行”高度相关的思想结构特征,各偏一方的两种研究路径展现出来:像梁漱溟那样,他接着中国政治思想史而创造性讲出来的思想,直接导向中国的现代政治实践;对牟宗三而言,他“接着讲”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落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现代学科主题建构上。两者的偏好不同,分别指向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端点,但共同结构起儒家式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确“长于《诗》、《书》”,但赵岐“通五经”之说并不确切。在孟子眼中,经典文本乃是王道实录与仁政典范。如果说苟子从经典中读出了“隆礼”一词,孟子则从经典文本中读出了“王道”二字。孟子评述经典的著名命题和对《诗》、《书》的称引均能鲜明体现这一点。而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等经典诠释方法与其诠释实践完全一致,是其以自己的思想系统契入经典世界时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这四字成语在我国思想史中出现较晚,首见于北宋张载的《正蒙·乾称上》。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则出现较早,战国中期的孟子已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8.
孟子五说     
本文从人性善说、仁政说、民贵君轻说、王道霸道说、浩然之气说五个方面,介绍了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以及个人道德等思想理论,阐明了孟子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说明为什么孟子以继孔子之业为自己的终生职志,为什么后者是儒家正统的继承者,为什么儒家思想在孟子时期得到了发扬光大,从而使世人从多方面了解孟子的理论思想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从中有助于今人汲取其“大丈夫精神”,提高其“真、善、美”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9.
2003年9月由中国政治学会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研究中心合作主办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隆重举行。现将会议观点综述如下:一、西方政治思想史学科的若干基本问题学者们一致认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既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西方政治思想史具有某种综合的边缘学科的性质。因此,确定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范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西方政治思想史拥有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在理论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人们…  相似文献   

20.
<正>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他站在新兴的地主阶级立场上,提出一整套以“仁政”为核心的治国理民的政治主张。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以下凡引《孟子》的文字,只注篇名)。这种“民贵君轻”思想,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最光辉的论点之一。一、“君为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