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印玺文字"■"即"■"字,我们认为"■"即甲骨文"△"B体"■"字之讹变。如是,我们认为甲骨文字形"△",当释作"觅","觅"是指追捕动物时用的专字。饶宗颐(1959)认为"■"当释作"■",从字形隶定而言,饶说是对的,但其训读字义是错的。我们认为,"■"古音在明母支部,"觅"古音在明母锡部,"■""觅"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韵部支锡对转,古音可通。"■"即"觅"字。《诗经·殷武》"■入其阻"当读作"觅入其阻",才是正解。  相似文献   

2.
段玉裁诗“合韵”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玉裁“合韵”是对韵脚字异部现象的概括,后人把合韵当成异部“音近押韵”是误解.“音近”并非合韵的必然条件.合韵的本质是本来押韵的一组字在古音系统中异部,表现在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不是其在系统中的读音.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与其在古音系统中之本音不一致是韵文作者所为,相对于古音系统中之本音而言是一种“通变”.  相似文献   

3.
<正> 《论语·微子》篇:“长沮桀溺耦而耕,使子路问津焉”。郑注曰:“长沮桀溺、隐者也”。(见刘宝楠《论语正义》,下未注的引文均同)金履祥在《论语集注考证》中说:“子路问津,一时何自识其姓名,谅以其物色名之,如荷蒉晨门、荷蓧丈人之类,盖二人耦耕于田,其一人长而沮洳,一人桀然高大而涂足,因以名之。”金氏“以其物色名之”的论断是颇有见识的,但他对长沮桀溺的解释又不免出于臆测,难以置信。按沮字当即锄字的异形,锄与鉏同,沮、鉏都从且字得音,古音同属之部,所以鉏、沮和且三字,在古代文献中常常通用不分,如春秋时齐人犁鉏(见《史记》),又作犁且(《韩非子》),鉏麑,《左传》、《汉书》作鉏麑、或鉏麛,《吕氏春秋》却作鉏麛,  相似文献   

4.
释“关”     
郑慧生 《殷都学刊》2004,(2):6-6,28
甲骨文中的" "等字,根据金文中此字的隶释,应为关字,与其相关的朕字,意为缝隙、征兆,关字的古音据相关字音,应读为téng.  相似文献   

5.
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一书中说:“在同源字中,音近是义通的外部形式;在假借字和借用字中,音近又是共形的必要条件。所以,解决音的问题,是求索词义的前提。”①这就是说,在训诂中,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求语源以系联同源字(词),明通假以求本字,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音同或音近。因为音义同源和用字假借,都是产生在上古时期的语言文字现象,所以,这音同音近的音自然就指的是上古音,亦即先秦古音。正因为如此,古籍中的用字假借就又称“古音通假”了。②那么,什么是音同音近呢?王力先生在1962年由他主编的《古代…  相似文献   

6.
肃慎的后裔,辽金元明时的女真,又称作虑真、朱先、珠尔真、朱理真、诸申或珠申。《满洲源流考》认为:“国初,旧称所属曰珠申,亦即肃慎转音。”孟森《满洲名义考》认为:“女真即肃慎,古音相同。盖‘女’字古音‘汝”,‘汝”字古音同‘肃’,而又与‘殊’字、‘诸’字皆相近。”由此可知,肃慎、女真、诸申等,乃同一语词的不同译写。《清文总汇》有“诸申”一词本意的满文注释。刘厚生先生有考释(载《史学集刊》1990  相似文献   

7.
“古音”,音韵学上一般指上古音。在音韵学的应用中,上古音知识所占的分量比较重,其中主要的内容就是通假字的识别和同源词的推求。下面就谈谈这两个问题。一、通假字的识别通仅又叫通借,是指在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中,不用本字而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通说下》中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这就是说,除了无本字的…  相似文献   

8.
神異经辑校     
汉东方朔撰晋张华注南荒经南方有兽。似鹿而豕首。有牙善依人求五谷。名无损之兽。人割取其肉。不病肉复自复其肉惟可作鲊。○鲊北堂书钞一百四十六引作(鱼差)(鱼差)与鲊同说文作鲝.使糁肥羹。○糁本讹作(米审)下同羹木作美并从书钞一百四十四引改案说文云糂以米和羹也糁古文糂。而鲊肉不坏。吞之不入。糁尽更添肉复作鲊如初。愈美名曰不尽鲊是也。○旧校御览兽部引此(米审)字作(米审)鲊字作鲜宪曾案御览所引并误今不从南方有银山。长五十里。○艺文类聚八十三太平御览八百十二引并作长五十余里又类聚有广四五里四字.高百余丈悉是白银。○类聚引作白金.不杂土石。不生草木。○此八字以类聚御览引补西南荒经  相似文献   

9.
<正> 古音研究从宋代的吴棫到清代的顾炎武,可以说是从萌芽时期进入了奠定基础的昌盛时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的研究中,把文字的谐声系统和语音的韵部系统结合起来,从而把古音研究在顾炎武、江永等人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段玉裁(公元1735——1815年),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段氏古音学的贡献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在具体的关于古音韵部系统的建立方面,二是他研究古音的方法及明确提出的理论。以上两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他的传世之作《说文解字注》一书中。  相似文献   

10.
当前音韵学界一般都认为《韵镜》是《切韵》系韵书所代表的隋代语音系统的音节表,由此也普遍认为《韵镜》的韵图表现了《切韵》音系每个小韵的隋代古读,因而所列之字无一同音。本文对《韵镜》一书和宋代音韵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宋人还不可能象今人一样去构拟隋代古音,《韵镜》所列之字多有同音,它既表现了《切韵》的反切系统,又表现了宋代时音;《韵镜》实际上是宋人拼读《切韵》系韵书反切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1.
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古音思想和"以经证经"的考音方法使其在古韵学史上倍受推重.可是,在推重陈第思想方法的同时,却鲜有<毛诗古音考>内容的研究与检讨.这使得对陈第古韵学的认识始终简单地停留在推重其思想方法的人云亦云的层面.<毛诗古音考>所考字音的说解文字是<毛诗古音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述评,深入检讨陈第的古音思想及考音方法,使陈第古韵学有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古音思想和"以经证经"的考音方法使其在古韵学史上倍受推重.可是,在推重陈第思想方法的同时,却鲜有<毛诗古音考>内容的研究与检讨.这使得对陈第古韵学的认识始终简单地停留在推重其思想方法的人云亦云的层面.<毛诗古音考>所考字音的本证旁证是<毛诗古音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述评,深入检讨陈第的古音思想及考音方法,使陈第古韵学有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语源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是语言中最为稳定、最具抽象概括性、最和原点接近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清代民国两代学者的汉语语源研究过程和成果的梳理,阐明如下观点:一、探索汉语语源一直是传统训诂学的主流与核心.二、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创立了古音学和汉字声中含义、因声求义的训诂学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它恢复了汉字的语言学本质意义,即汉字更是一种诉诸听觉的声音符号系统.它最终导致了传统训诂学走向汉语语源学.三、民国学者在前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重倡右文说,初步构拟了一个以古音为纲、以<说文>声母字为基本材料和坐标系、以方言俗语和近素语族为参照系的汉话语源研究的基本逻辑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中关于"牄"字的说解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一是《说文解字》所引的《诗》"鸟兽牄牄"在伪《古文尚书》等其他书中有异文;二是《说文解字》所解的"鸟兽来食"《经典释文》或引作"鸟兽求食"。"牄牄"当为假借字,本当做"跄跄"。他书所引"求"字当为"来"字之讹。  相似文献   

15.
散盘考释(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绪论散盘、为我国最著名之彝器。释者虽众,每诿为文奇字古,义难强通,或倒置章段,旋转句读,力求其通,然亦终不能通也。乃借友人段君绍嘉所藏清内府拓本,参校诸家所释,考订字体,诂之以古音古训,证之以古史古地,旁通以方音方言,觉此三百五十字,皆文从字顺,固不必强为之解,而全文无不可通矣。爰作此释。质诸博雅。  相似文献   

16.
对于吴棫的古音学及其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向来评说不一。兹举几家之言,以见分歧之大。《四库全书提要》极力指摘吴氏《韵补》取材“参错冗杂,漫无体例”,分部“颠倒错乱,皆亘古所无之臆说。”王力先生也批评得很严厉,说:“吴棫在《韵补》中把字音随便改读,算是古音。他:甚至援引苏轼的诗,真是胡闹。”(见《诗经韵读》第4页)而周祖  相似文献   

17.
《韵补》,宋人吴棫(约1100—1154)所著,是我国古音学的第一部著作。后世学者对它以及吴氏的古音学说评论颇多,褒贬不一。然而,我们觉得,无论是批评者还是颂扬者,大都存在一种共同的毛病,即对于《韵补》的本来面目,主要是它的收字条例、所载字音的类别和通转条例,还缺乏客观的深入的全面的调查研究,以致对吴氏的古音学说产生了不少的误解,并把自己的误解当作吴氏的观点来加以批评或肯定。因此他们关于《韵补》和吴氏古音学说的好些看法都或多或少带有主观片面的色彩。我们认为,想要恰如其份地分析吴氏古音学说的是与非,评定吴氏在古音学史上的  相似文献   

18.
神异经辑校     
汉东方朔撰晋张华注中荒经昆嵛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太平御览六百七十四引作凌云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圆周如削。下有回屋。壁方百丈。壁字从艺文类聚七御览九百二十七引补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大御览引作一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会水经河水注御览引皆作之又御览引岁上有一字登上有再字其啄赤。目黄如金。其肉苦咸。仙人甘之。此十五字从御览引补初学记二十六亦引此文误题十洲记又与上追复脯条相混惟苦咸二字作若醯较善故其柱铭曰昆嵛铜柱。其高入天。员周如削。肤体美焉。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绿赤皇皇。绿木作绿从  相似文献   

19.
<正> “之”部在上古音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韵部,它所管辖的字音在后代的发展变化也比较复杂,比较突出.之部在上古时期《诗经》韵脚字的分类中,与支、脂等部字颇多瓜葛.在清代学者段玉裁之前,古音学家顾炎武、江永等人把之部字与支、脂部合在一起,段氏始将此三部分立.后代音韵学者大多赞扬段氏的卓识,并且承认他的判断.但近些年来,仍有人对段氏三部之分提出异议,以为之、支、脂不当分立.我们认为:从《诗经》的用韵情况以及结合先秦其他韵文材料来考察,之部字与支、脂部之间,自然有混而不清的种种迹象,段氏在发表其三部当分的意见时,也有将合用之例匿而不发的缺点,但从总体来说,段氏分立三部的证据还是比较坚实的.之部自应独立成部.不过,从学术史上的这种争论看来,对之部的研究确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先师方孝岳先生特别写了一篇题为《论谐声音系的研究和“之”部韵读》(载《中山大学学报》1957年第3期)的论文,论述之部的一些重要问  相似文献   

20.
一、孔子代表奴隶主思想的商榷西周的奴隶制社会是由周天子把土地和双隶分赐给宗室亲戚,所谓“受民受疆土”,(大盂鼎)“赐之山川,土田坿庸(仆慵)”(《鲁颂·閟宫》)“分之土田陪敦(陪、仆古音同,敦系庸字之误)。”(《左传》定公四年)这就是各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