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鑫 《决策与信息》2011,(12):68-69
“见死不救”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有责任的情形。这种情形是指“见死不救”的行为人具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而不作为,导致被害人受到伤害的情况。二是行为人虽然没有法定或约定的责任或者义务,但是有能力救助却不救助。对于第一种情形,大部分责任属于法律中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从而这种“见死不救”行为一般是作为“不作为犯罪”来处理。但对于第二种情形下行为人的“见死不救”行为,认识上则要复杂的多,本文对此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
"无行为则无犯罪"这一刑法格言从古至今均受到一致的认同,而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分类包括了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其中不作为犯罪中的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或不真正不作为犯罪的先行行为的成立条件,以及先行行为产生救助义务的关系是可以通过危险状态的程度来予以衡量,具体来说其行为结构模式可以表现为:先行行为危险状态救助义务。然而不同的先行行为种类如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和合法行为相混合的混合行为与危险状态的关系,直接导致着是否产生积极的救助义务,即什么样的行为,造成了什么样的危险始产生救助义务,是有十分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转型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颇为尴尬的境地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道德滑坡"。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寻求其解决思路,以更好地重建我们的社会秩序呢?本文将经典的行为经济学模型和公共产品提供难题结合,研究了"道德救助"的决策与变迁。研究发现,人们普遍存在的短视认知偏差使得各个行为主体成为了"想象中的英雄,实践中的矮子",导致了"道德救助"的供给偏差,而"道德救助"的"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则进一步诱发了"搭便车难题",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的不一致加剧了"道德救助"的供给不足,导致社会陷入"道德冷漠症"之中。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由互联型社会向市场型社会转变的典型特征,从互联互惠、立法变迁、诬陷反坐等角度拓展了基准模型,探究了转型中国"道德救助"的历史演化路径,并进一步分析了"传统文化"在"道德救助"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指出,当前,为了有效遏制"道德滑坡"现象,必须进行文化和法律层面的"双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重塑道德救助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必须对相关法律进行大力改革,为"道德构建"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突发危机事件紧急救助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理解入手,探讨了现行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紧急救助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阐述了构建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紧急救助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相似文献   

5.
TRIPS协定确认商业秘密为一种知识产权,并且为成员国提供了最低保护标准。我国作为WTO成员必须履行入世承诺,全面履行TRIPS协定的义务。但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立法起步较晚,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体系不完善,立法体系分散,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司法实践中遇到不少问题。因此,加快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已成为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社会公众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规定属于"义务本位"的立法,当代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的宪法都已经确立了突发事件中的公民参与权。承认公民在突发事件中的参与权对于建构科学和谐的应急法律制度、推进行政民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蔚然 《经营管理者》2011,(2X):319-319
国际法是国家间交往中形成的、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而国际法是不是法律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法律的基本特征看,国际法是一种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但从立法和强制力保障的角度看,它不是由凌驾于各国权力之上的公权力的立法机关立法,也没有这样一种权力来保障强制力,因此,它只是具有某些法律特征的规则而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  相似文献   

8.
说明义务的判断标准主要有合理医师标准、合理患者标准、具体患者标准以及合理医师与具体患者两重标准四种学说。在判断医师是否正确履行说明义务时以合理医师与具体患者两重标准说更为合理。该说既考虑到了医师拥有专业知识和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赋予医师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又体现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伦理要求和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的法律意志。  相似文献   

9.
雷锋精神脍炙人口,但如今的社会却越来越难去践行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有人批判太多的人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对于金钱、权利的过分追逐,导致道德的滑坡,甚至是道德的沦陷。因为当社会处于转型期时,人们的一些行为较易失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会降低。如要人们重新树立雷锋精神,完善法律保障机制是其本质原因,尤其在出现震撼全社会的"小悦悦"、"彭宇"案以后,这些悲剧给了我们警示。如何为"雷锋"提供一个安全公正的环境,如何在法律体系中建立一套保障"雷锋"利益的机制显得尤为紧急迫切。本论文就将从四个方面去探讨雷锋精神的精神的保障机制。分别是"雷锋机制"在我国的现状、该种机制是否立法,应立怎样的法、我国的法律保障在这方面的立法进程和取得的部分成就以及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保证社会安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英国是世界上最早通过立法建立社会救助制度的国家,从16世纪发展至今,英国构建了一个极为庞大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了救助制度中的"英国典范",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对我国具有比较大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英国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差异,分析英国社会救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救助制度。但是近年来,有劳动能力的无业或者失业人员却成为了低保对象的主体,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对低保对象的救助要有度的要求,过度的保障反而会导致失业增多现象。不仅不利于低保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还会挤占国家的救助资源。所以,政府制定政策应该从直接享受救助性保障转向工作义务换取救助性保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我国司法救助制度进行分析,提出立法和实践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以实现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规范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金融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覆盖了广大消费者的生活领域,保险产品作为金融商品中的一类已走进千家万户,并开始被消费者广泛地接受。在当代保险交易市场中,由于服务者与消费者资讯不对称情形的存在,愈演愈烈的损害保险消费者权益的保险纠纷案件使得众多消费者对保险丧失信心,保险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护。我国现行《保险法》明确规定了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制度,然而由于法律规定比较笼统,相关制度还不完善,以至于在保险实务中,说明义务的履行具有极大的弹性和不确定性,这一规定在保险实务与司法实践中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鉴于此,本文立足于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分析了保险人说明义务履行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本由单位承担的一系列救助保障功能迅速向社会转变,同时随着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空巢、残疾、孤寡与失业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和救助问题,也需要社会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去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急待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之外、运行于社区之中的社会救助制度。该文分析了我国社区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就如何构建完善的城市社区救助体系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宋周敏 《经营管理者》2011,(13):167+161
民事执行是执行机关行使民事执行权,于债务人不履行执行名义确定的义务时,采取民事执行措施,实现债权人私权的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执行难"执行乱"是执行中突出的问题。导致"执行难"执行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被执行人财产难找是其中的一大难题之一。本文将仅从被执行人财产调查谈如何更好的帮助执行。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保险是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当前,我国社会保险法律制度面临着立法层次低、适用范围窄、法规结构不完整、内容陈旧过时等诸多问题。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缺位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险功能的发挥。本文通过对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缺位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当前社会保险法制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完善社会保险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金融突发事件频发,在后危机时代如何应对金融突发事件,如何对其法律机制进行完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突发事件是社会安全事件的一种,受《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调整,但我国现阶段尚无专门整金融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针对我国现行金融突发事件在法律体制、应息主体、应急预案。预警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下阶段应着重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处置法律制度;明确各应急主体的权力,义务与责任,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加强统筹规划,科学制定金融应息预案:健全金融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及应急启动制度;加强对紧急处置权的规制;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8.
<正> 合同(契约)法是规范商品交换,促进财产流转的法律。如今,海峡两岸合同(契约)法均立足于市场经济,都要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联系,同受国际统一化立法趋势的推动。现就当代合同(契约)法发展的新特点,比较阐明两岸现行合同(契约)制度的变革与完善问题,明其趋同之方向,辨其相异之原由,以供彼此借鉴、参考,求得共同发展。 一、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化 按社会本位法律观念,义务的负担,不仅仅出于义务人的意思;法律的任务,也不单单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为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法律可以强加给人们特定的义务,限制甚至剥夺某种权利。  相似文献   

19.
2003年8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救助,反而变多了,乞讨种类也变得复杂起来.仅靠社会的爱心救助以及救助站提供的物质救助是不可能很好的解决流浪乞讨问题的,合理有效的救助体系应该要结合爱心救助、物质救助、心理救助、劳动救助,并以法律为保障,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拾对人生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张颖 《管理科学文摘》2009,(23):322-322
隐私权是一项正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并逐渐为各国法律明文加以保护的公民人身权。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起步较晚,这方面的立法多散见于其他法律之中。因此,应如何借鉴外国的先进理论和立法成就,并完善我国的隐私权保护,是本文旨在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