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哲学就是用哲学去研究高等教育中的根本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撰写的<高等教育哲学>代表了现代西方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高等教育哲学,不仅是教学及科研的需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高等教育职能中人的因素、知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体现,提出以人本论、认识论和政治论的谐调统一,来架构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生命论哲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高等教育哲学强调认识论和社会论基础时,就已经忽视了高等教育哲学的核心基础——生命论。高等教育诞生和发展的事实表明高等教育是人的生命活力的进一步腾升和上扬。在康德、杜威、马克思等人关于教育本质的精辟阐述中,可知他们都已洞悉了教育和高等教育哲学的生命论主旨,进而更论证了布鲁贝克的论点和论据是不完全的。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价值观是主体对高等教育事实与思想的内隐或外显的,对"什么是值得做"的一种构想,包括哲学和社会学层级。在哲学层级上则有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不同取向的高等教育价值观,而以大学为典型高校研究对象在社会学层级上则有大学作为社区和科层组织两种不同取向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哲学层级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为社会学层级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提供指导,同时两个层级上的两种取向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在实践中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面临的问题入手,从历史的、比较的和现代的角度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哲学在认识论基础和政治论基础之间的路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重构思路———建立一种既包含认识论,又包含政治论,并使二者平衡发展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质量观:从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以认识论为其哲学基础的,高等教育以传授高深学问为宗旨和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由于时代的变迁,高等教育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关涉到更多利益相关者;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基本价值诉求,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新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基础逐渐由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需要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寻求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浅析高等教育中择优性与机会公平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哲学存在两种基础,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要求对大学新生的选择要依照纯粹的择优性原则,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其中一个要求是高等教育要保障社会公平。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初、中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致使择优性和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之间存在矛盾。这一矛盾有其自身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表现形式,并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必然存在。为此,要采取积极的策略来缓和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7.
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著作中论述一个观点时,往往先提出两种彼此相反且相对极端的观点,尔后对这些观点进行调和,并辩证地提出其"时中"的观点。该著作所折射出来的思维模式就是辩证与中庸。这对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启迪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面临的问题入手,从历史的、比较的和现代的角度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哲学在认识论基础和政治论基础之间的路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重构思路——建立一种既包含认识论,又包含政治论,并使二者平衡发展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能,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基础的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哲学基础布鲁贝克已经进行了深入探讨。从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这个基本职能可以看出,人是高等教育中的关键因素。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出发,揭示高等教育哲学的人类学基础:由于人有缺陷且并未被定型,因此人具备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由于人有缺陷,但为生存需要适应文化了的生存环境,因此人必须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美国教育学家约翰· S·布鲁贝克所著的《高等教育哲学》的论述特点 :即在论述一个观点的同时 ,总要提出与此相反的观点 ,两种观点都同样言之成理 ,论之有据 ,并在许多方面能够实现新的理论基点上的统一。这一特点体现了高等教育理论的辩证性质 ,告诉我们不能盲目地把某一种教育思想当作绝对的教条 ,应当在各种理论中寻找共同点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一、高等教育属性与投资  高等教育属性既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出的哲学基础;又是对高等教育投资的认识前提。而且,对高等教育属性的界定和高等教育投资分析,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还关系到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对高等教育属性和投资进行分析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发展历史观,人类社会进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发展运动的最终结果。这两对矛盾相互联系,但并非绝对平衡;有主辅之分,且后者派生于前者。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又是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主要是政治论的。高深学问为国家而做、高等教育为政治与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盛行,而以"闲逸的好奇"精神探索高深学问的认识论哲学几乎没有生存的土壤。这种现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利影响。根据布鲁贝克的观点,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既有认识论的也有政治论的,并且二者也不是天然矛盾的。因此,寻求认识论与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平衡,在我国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深层生态学提出了人类自身的生态构建课题,强调所有生命体的共存共荣,因此高等教育哲学中必须以教育生态观与之适应。格式塔深层生态学理论启示人们在探讨高等教育哲学中如何对待人类传统价值的取舍问题,高等教育应以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以环境保护者的身份来看待生态系统,从课堂实践做起,来共同建构教育生态观。  相似文献   

14.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以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历史背景,以高深学问为主线,围绕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等八个关键的问题展开论述,形成了清晰、严密的高等教育哲学逻辑体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启示一: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与布鲁贝克建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的历史背景有较大的相似性,要从高等教育哲学的层面上进行深层思考,建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启示二:《高等教育哲学》全书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辩证地分析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对的重大问题,在唯物辩证的思考中把握我国高等教育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 ,从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着眼 ,结合高等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应该发挥的具体作用 ,分析了由于在高等教育中一定程度上忽视哲学社会科学的运用和研究 ,给我国高等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 ,进而论证了哲学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所应该发挥的功能与作用 ,并提出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具体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又是一种新的道德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必须要求高等教育为之服务;同时,可持续发展又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其表现为:第一,高等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第二,高等教育应重视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第三,高等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价值的教育;第四,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研究基地")成立于2005年12月,是经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建立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负责人为雷庆教授,基地首席专家为郑晓齐教授。2005年以来,研究基地紧紧围绕"突出重点、协同创新、加强基础、服务需要"的发展思路,以及"成为研究首都高等教育的权威机构、政府科学决策的得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是两个较为常见的概念,而两个概念究竟有何区别却无定论,且在使用时普遍存在混用的现象.对比对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界定,甄别"保障"与"保证"各自适用的不同利益群体作为主客体时的情境,以及分析"Quality Assurance"译文的贴切性,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工作更好地进行.  相似文献   

19.
重"为道"而轻"为学"是中国哲学的传统.但自鸦片战争之后,重"为学"渐成为主流思想.今日知识经济的浪潮已波及我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哲学传统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对理想的"人"的诉求,高校的培养目标因之深受影响.在培养人方面是注重"为学"还是"为道"与哲学传统中的争论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学"与"道"在高等教育中不宜偏废."人"与"才"的培养目标应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和谐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是高等教育均衡在时空上的一种表现,它要求高等教育在区域内的空间布局合理,区域高等教育科类、层次、形式等内部要素处于协调发展状态,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保持良性互动.这是基于平等的理念,承认合理差距,遵循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矛盾并积极引导正向的矛盾运动,其终极目标是追求"和谐",是一种"扬峰隆谷"而非"削峰填谷"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