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尉缭子》是战国时的一部兵书,它的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对于《兵令》篇内容的争议比较多,其中有些问题至今未得到解决。 研读《尉缭子·兵令篇》,首先遇到的是体例问题。在今本《尉缭子》中,该篇被分成《兵令上第二十三》和《兵令下第二十四》两篇,使原本前后文字衔接、思想连贯  相似文献   

2.
《尉缭子》是著名的“武经七书”之一,对它的研究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经过徐勇同志的点校、注释、考证和解说,《尉缭子浅说》一书最近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徐勇是一位青年史学工作者,早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对春秋战国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对先秦古兵书及其有关问题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了研读《尉缭子》,他请教了不少对先秦史和军事史方  相似文献   

3.
新近问世的徐勇同志的《尉缭子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一书,便是一部反映国内外《尉缭子》研究最新成果和较高水平的代表作。除前辈史学家王玉哲先生在序言中所揭櫫这本书的三大优点外,我认为还有四个显著的特点。1、用功笃实。在撰写该书前,作者对古今文献、书稿中有关尉缭、《尉缭子》的记载、评述和散匿于文献中的《尉缭子》佚文,对海内外研究《尉缭子》的有关专著和论文均进行了极为广泛、全面的搜罗和研读。这一方面反映出作者用功勤奋、笃实,治学态度严谨、缜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部书写作的起点、层次高,学术价值和信息量大。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份尽可能符合《尉缭子》原始面貌的原文文本,作者还采用目前所见刊行最早的北宋《武经七书》本为底本,广泛参考银雀山简  相似文献   

4.
《慰缭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之一,初见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惟其以分列于杂家(29篇)和兵形势家(31篇)两处,而其篇数又皆与今传本24篇之数不合,三种《尉缭子》究竟是一是二是三?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这是令人产生疑窦的问题.又今传本载有梁惠王与尉缭子的答问语,是尉缭当为梁惠王时人.  相似文献   

5.
在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中,唐甄(1630—1704年,今四川达县市人)是一位为革新政治以求生民、利民、富民而“尤长于言兵”,注重军事、研究兵学、深通兵术的著名军事思想家。他积三十年而成的《潜书》中,侧重论述兵学的有《全学》、《五形》、《审知》、《仁师》等篇章,足见其军事思想的丰富内容和独到见解。唐甄的兵学在当时是有其突出贡献的。唐甄的军事思想,如同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一样,至今仍有其精华可资吸取。兵者,国之大事,非学不可自宋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适  相似文献   

6.
王震 《文史哲》2020,(4):140-149+168
《汉书·艺文志》将兵书划分为四种,其中的兵形势,有学者认为是讲求军事行动运动性、灵活性的一个流派,有学者认为就是战术,但从先秦典籍来看,形势之"形",主要是指编制实力的组织管理,并兼及作战部署,而"势"则是潜在的预期效能,即编制实力经"形"的有效组织管理而转化成的战斗力。从《汉书·艺文志》看,《兵书略》对"形势"的定义与列入兵形势家的《尉缭子》《蚩尤》等书都与军队组织管理有关。从学科体系结构看,兵形势是类似于近现代"军务"职能的专守之事和专精之学,是传统兵学的四大分支之一,故兵权谋作为总的战略方针与战术方法,在整个兵学体系中发挥统摄作用,而形势、阴阳、技巧分别在治军众、通鬼神、管器械三个不同向度上支撑着权谋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武经七书》(以下简称《七书》)是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从我国浩繁的兵书中选出,颁行于武学(军事学校)的七部兵书,包括《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和《唐李问对》。这些北宋以前军事代表作,是我国冷兵器时代战争指挥者智慧和经验的总结,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上都起过巨大的指导作用。重要的是,七书又是我国古代丰富管理思想的总汇,对研究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 管理是一个近代才有的概念,古代与它相应的是“治”,“官者,事之所主,为治之本也。”“治”就是管理,又称为“司牧”、“驭民”。本文试分析《七书》所提出的“算”、“道”、“利”这三个范畴,探讨《七书》管理思想与现代经营管理的结合点。 庙算运筹,多元决定  相似文献   

8.
谢德先生新著《孙子兵道与商战》一书,2007年8月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在孙子兵学研究日益向外扩展、应用研究已经成为兵学研究之重要方向的今天,《孙子兵道与商战》的出版,成为这一方向的重要代表。与以往诸多应用研究论著所明显不同的是,该书虽然以兵、商合论为旨归,而它的前提却是对孙子兵学理论体系的系统展示,是对孙子兵学理论要义的高度提炼(即“兵道”)。在此基础上,又以兵家之实践与商业实践共同予以验证,予以充实,从而形成为一部兵道与商道、理论与实践浑然一体的研究专著。一、系统完整的孙子兵学理论体系与精到准确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尉缭子》是一部古兵书。宋神宗时颁《武经七书》,被列为其中之一。但和《孙子兵法》等书相比,一向不受重视。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对这部书和作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二是有人把它断为伪书,这是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宋、明、清以来,有的学  相似文献   

10.
《中外名战与名帅———兼论东西方兵学文化意识》一书已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读物。该书的作者是国内知名的军事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兵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文儒。作者以十余年的功夫爬抓资料,考证史实,提炼观点,从古代西方的希腊罗马和中国的先秦时期开...  相似文献   

11.
孙武里籍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孙武是我国春秋末年伟大的军事家,也是驰名中外的军事理论家.其著的《孙子》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被列为《武经七书》(《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之首,约七世纪时即传入日本,十八世纪后传人法英、德、捷、俄等国,深受重视,影响深远,近些年大有风靡全球之势.然而,孙武的里籍是哪里,  相似文献   

12.
《吴子》一书,先由清朝的姚际恒、姚鼐断为伪作。姚际恒氏云:“《汉志》四十八篇,今六篇,其论肤浅,自是伪托。中有屠城之语,尤为可恶。或以为有礼、义等字,遂以为正大非武之比,误矣。” (《古今伪书考》) 姚鼐氏云:“世所有论兵书,诚为周人作者,唯《孙武子》耳,而不必为武自著;若其馀皆伪而已……《汉艺文志·吴起》四十八篇,在“兵权谋”,《尉缭子》三十一篇,在‘兵形势’。今《吴子》仅三篇。《尉缭子》二十四篇。魏、晋以后乃以笳笛为军乐,彼《吴起》安得云‘夜以笳笛为节’乎?苏明允言起功过于孙武,而著书顾草略不逮武,不悟其书伪也。” (《惜抱轩文集》卷五,《读<司马法>、<六韬>》) 二姚氏之后,伪作说纷起;郭沫若同志的早期著作的《述吴起》(见《青铜时代》)也认为: 现存《吴子》所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则显系袭用《曲礼》或《淮南子·兵略训》”,而《礼记·曲礼》和《淮南子·兵略训》又为汉朝人著作。“《墨子·贵义篇》言五方之兽则均为龙而配以青、黄、赤、白、黑之方色。此乃墨家后学所述,当为战国末年之事。若更演化而为四兽,配以方色,则当更在其后。用知四兽为物,非吴起所宜用,故今存《吴子》实可断言为伪。以笔调觇之。大率西汉中叶时人之所依托。”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和我国都很重视《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兵法)的学习和研究。《兵法》对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方面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现仅就《兵法》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看法。《兵法》是一部宏伟的军事战略巨著,被推崇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和“兵学圣典”、作者孙武也被称颂为“东方兵学鼻祖”。该书现已译为英、法、德、俄、日等多国文  相似文献   

14.
西汉初期,统治者为安定社会,采取了“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但诸侯国的叛乱此起彼伏,战争连绵不断。汉武帝即位后,实行开边政策,匈奴也不断南侵,战争的乌云也长期笼罩西北边境。司马迁洞察历史,精通兵学,在《史记》一书中常常描述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刻画丰富多采的将军形象。太史公的良将观,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严明军纪战争是残酷的。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云,“兵,死地也。”{左传》亦云,“提甲执兵,固即死也。”(成公2年)加上“兵以诈立”以孙子兵法·军争篇》),军情瞬息万变,要是没有严明的纪律,就绝不可能…  相似文献   

15.
儒家军事伦理对传统兵学的渗透与整合郭洪纪春秋乱世中崛起的古代兵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出于儒家的历史观和政治观,儒学一向把兵学理论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法宝,纳入治乱与政道的圣王理想。儒家文化对兵学的渗透,主要是通过汉唐以来儒学体系对先秦兵...  相似文献   

16.
兵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汉书·艺文志》里,兵学占据了显著地位;《四库全书总目》中,兵学位于子部之前列。历朝各代饱经战乱纷争,也因此存留下许多兵学精品。由于兵学门派众多,观点各异,著作言论浩如烟海,纷繁驳杂。从中国古代兵学的茫茫书海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对于弘扬中国传统军事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史美珩先生所著的《古典兵略》一书(以下简称史著),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古代兵学思想作了概括和总结,建构了中国古代兵学研究的新框架,把兵学研究提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一般都以儒、道、法等各家作为代表,特别是其中的儒家,更是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干部分。至于说到兵学文化,许多人虽不否认它的杰出贡献,但常常又同儒、道、法各家分开;有时甚至被作为异端来对待。这一观察,全然抹杀了中国兵学与儒、道、法各家互补和互利的关系,也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兼容性格。中国古代学者们已经看到这种认识上的缺失。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蛰说过一句极深刻的话:“吾独恨其不以《七书》与《六经》合而为一,以教大下万世也。”《七书》指《武经七书》,《六书》指六部儒家经典)这种见地,产生于中国封…  相似文献   

18.
在漫长的思想文化史上,无论东方或西方,都有过极丰富的军事典籍,也有过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的璀璨群星。但许多人在研究兵学理论及军事艺术时,往往是就兵而言兵,把兵学仅仅看成谈论兵戈剑戟、攻占杀伐,或者层次更高些,作为战略学、战术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军事建设等一...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与现代领导者的素质郭晓君《孙子兵法》是一部在世界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兵书,其价值已远远超出军事领域,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它对领导工作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孙子兵法》在《计篇》中提出,将才应具备智、信、仁、勇、严等五大素质...  相似文献   

20.
兰州这个军事据点,北宋和西夏互争不让达半个世纪,北宋为了保卫兰州,巩固西边,在兰州采取了相应的军事措施。 首先是驻扎军队,广募民兵。宋朝的军种有几,各书记载不同,这主要是各时代的军种有增有减的缘故。《两朝国史志》是记载宋仁宗和英宗史事的书,书中记道:“制兵之额有四,曰禁兵,曰厢兵,曰乡兵,曰蕃兵。”①而《宋史·兵志一》②则说:“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自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又有蕃兵,其法始于国初,具籍塞下,团结以为藩篱之兵,……一律以乡兵之制。”看来,宋朝兵种,说三种也好,四种也好,其为禁兵、厢兵、乡兵、蕃兵则一。北宋保卫兰州,这些兵种,无一不曾使用,民兵(乡兵与蕃兵)尤为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