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性"消解的后现代症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学性"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尤其是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学"和"文学的"同样成为了问题.值得认真辨析和进一步清理.近来,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大卫·辛普森认为,当今世界出现了所谓"后现代文学性统治".这一说法,引起不同的反映.在我看来,只有在对后现代文学性问题各种看法分析的框架中,才能看清后现代文学性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本文的主旨在于:分析文学性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语意滑动,并根据当代生活世界及文化现状考察文艺学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7,(1):132-142
当代大众文化语境是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该语境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文艺日趋娱乐化,新型大众文化及其全新的意识形态运作方式令既有的文学经典化之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已死"的呼声不绝于耳。而三十余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其创作中,采取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结合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坚持个性化发展,既为当代大众文化与文学经典化之间的矛盾做出了合理的诠释,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华丽 《学习与探索》2008,1(1):70-72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的思想语境中,一切源于西方的文化思潮都必然和马克思主义相遇,后现代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后现代思想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言说,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形成过程中"不可超越的视界".同时,马克思主义准确地预见到了"后现代"的某些特征,具有了某种后现代意蕴.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相遇,源于二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弊病的批判.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4.
董立河 《求是学刊》2008,35(3):42-46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批判的历史哲学中最重要同时又是最棘手的一个主题,它更是后现代历史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后现代历史哲学从语言的角度解构和颠覆传统历史学的客观性概念,将历史客观性问题转化成了一个语言哲学的问题.在它看来,不存在某种历史学家可以接近的真实和实在.历史本身不过是历史学家虚构的、修辞的、文学的或审美的建构.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是我们理解后现代语境下历史客观性问题的有效指南,也是我们批判后现代历史学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5.
赵薇 《学术交流》2007,(10):168-170
后现代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存在,我们不能企图以某些条条框框来框定这一文化现象。用已经发生来解释目前后现代在中国的状况是负责任的,而基于此站在文学创作的角度对后现代文学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才是文学评论真正的立足点。分析《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及其人物,探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主题,不难看出作品深刻揭示了信息承载崩溃与人人对话关系丧失下的孤独;建立在"荒诞不经"社会生活基础上的坏;物质缝隙中人的病态与变态。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社会理论的演变--从现代化理论到新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性是欧美近代社会变迁的产物,发掘和揭示现代性的内涵和特征是经典社会学理论的中心任务."二战"后现代性经"现代化理论"的论述成为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追逐的目标."依附论"、"世界体系论"以及"后现代主义"可视为现代性社会理论的激进表达形式.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活质量及其主客观指标研究揭示了现代性社会理论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20世纪艺术实践及其相关社会文化语境的转变,美学和艺术理论史中那些曾经被作为经典范畴的美学概念和作为经典理论原则的主题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艺术和美学的后现代转向中,这些范畴和主题更是显示了它们与传统的范畴和主题之间的巨大差异,诸如艺术、艺术的本质、审美经验的形式以及审美真理的理解方式等等美学问题都似乎难以在传统的概念和主题框架中作出理解.  相似文献   

8.
邬光照 《社科纵横》2008,23(10):150-152
在市场经济、教育产业化、全球化、后现代传媒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策略创新.探索大学生道德内化的文化机制,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建伦理规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中国研究界,文化批评和文学研究已经成为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最丰富、争论最激烈的领域.在这一前沿和热点的领域,虽不乏热闹的话题、新异的见解,但真正具有理论浓度和学术创新的精品力作却不多见.  相似文献   

10.
在反本质主义论争中,多元论的出场具有明显的调停意味。多元论的知识原则在于对话和承认,其目的在于超越建构论和本质论。多元论所面临的问题是后现代语境下"多"的危机。这一危机的缓解有赖于知识主体之间、知识主体和知识对象之间、多元个体的差异性知识和作为整体范畴的学科知识之间良性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既是一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战的背景下,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应运而生.他认为,现代社会是由时间体验主导的,后现代社会是由空间范畴主导的,特定的空间转换可以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进而言之,现代主义是时间性的,而后现代主义则是空间性的.由此,在研究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詹姆逊对空间尤为关注,形成了其后现代空间理论.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强调空间优位,有其自身的形态和特征,能够以"认知图绘"加以把握,为我们研究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刘颖 《社科纵横》2006,21(4):156-157
美国杰出的小说家托妮.莫里森是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宠儿》被看成重建美国历史的纪念碑,笔者旨在从历史叙述式的元小说,后现代叙事策略———碎片化叙事,两个方面研究后现代小说写作因素在此文本中的体现,来探讨作为黑人女性双重身份作家莫里森如何在白人语境下使弱势群体的声音有力汇入西方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站在当代全球化背景的立场来重新认识“后现代”概念 ,指出 ,应从与现代主义相比较的角度来界定后现代的特征 ,进而对处于后语境与信息社会中的中国电视文化作了剖析 ,认为 ,在后语境中前现代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现象是互渗的 ,而且 ,对于“本土化”和“精品意识”的理解 ,也应既体现民族性又体现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张莹 《唐都学刊》2012,28(6):88-91
回顾新世纪前十年,"红色经典"改编剧的发展轨迹表面上展示了"红色经典"与新的时代语境之间的文化共振,但更多地呈现出"红色经典"的价值取向与当下社会文化之间的不适与错位。以"红色经典"改编剧引发的一系列文化与政治事件为镜像,折射出"红色经典"改编剧对"红色经典"基本价值与理念传承过程中的变化;从主流文化、文化怀旧与商业资本三个维度对"红色经典"改编剧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发掘"红色经典"改编剧对"红色经典"价值判断和情感诉求的继承与重构。  相似文献   

15.
王岳川 《求是学刊》2003,30(2):77-84
新世纪初年,中国学者对后现代的研究从哲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等方面展开,拓展了"后学"研究空间.学术界对后现代性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注意到后现代主义不是单纯地消解理性,而是剥离现代性的遮蔽,并对现代性的合法性根据加以质疑.本文从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多元问题中考察后现代研究中的争论,对后现代激进哲学--解构哲学思想、后女权主义思想、多元论思想等加以分析,进而透过后现代政治社会学心理学,考察后现代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神学问题,并对后现代文学艺术之维的多元话语透视等几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后学"研究的最新学术轨迹.  相似文献   

16.
J.-F.利奥塔尔曾向人透露说,他提出"后现代"一词完全是心血来潮,仅仅是想指出一个思想阶段的结束,一些重要的体系和根据事实建立的"立法学说"的结束,还有就是易于划分范畴.《后现代的条件》(法国子夜出版社)一书证实了他的这些想法."后现代"这一表达方式从此得到人们的承认并引起了无数的论战.后现代思想不久将成为一种时髦思想.下面,J.-F.利奥塔尔将向我们说明如何正确理解后现代一词.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是一个并不轻松和容易的话题. 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在世纪末中国文化"场"的文化过滤和思想互动,必然发生一系列的文化折射和问题变形.事实上,当代中国知识界、学术界和艺术界确实出现了一种"后现象",即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甚至有人提出后当代、后革命、后东方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潮的涌动,而影响最大的当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语境后问题不是变简单了,而是变得更为复杂.这倒不是因为中国属于前现代或在时间断裂中走向现代,而是传统、现代、后现代、东方和西方、后殖民话语一下子搁上工作平台,使得问题的当代处理变得相当棘手.这一状况促使我们必得弄清后现代的范畴及其基本精神,因为其与当代中国形象的塑形和基本问题的解答,有着非此不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伍玥  王继 《社科纵横》2013,(2):145-147
基于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后现代性"词义局限,及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的深化思考,齐格蒙特.鲍曼用"流动现代性"替换了"后现代性",将视角从"稳固现代性"转向"流动现代性"。他指出"流动现代性"下的生活是"流动的生活",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具有个体性、瞬间性、永恒性、杂合性、功利性和浪费性,会带给个体疲惫、焦虑、恐惧及茫然。但实际上,在个体艰辛的挣扎中又蕴含着强大的能动力。鲍曼相信,透过他推开的视窗,个体能够对"流动生活"的利弊进行客观反思并重建希望。  相似文献   

19.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问世至今,在文学接受的历程中呈现出论争、改编、质疑、肯定等多种接受形态.最初关于作品的论争和作家的修改说明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文学艺术阐释的强力规范和压抑;新时期出现的"红色经典"的质疑与消解是人们文学阅读中"游移视点"的接受反应;而对于<青春之歌>的再解读则是立足于新的文化视野和批评语境对经典文本的特殊观照.<青春之歌>在承传中进行着新的历史重建,凸显出新的文学接受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红  徐文培 《学术交流》2008,(3):166-168
后现代小说中的时间机制与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小说迥然不同,其独特的时间机制能够赋予后现代小说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促成后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结构.<五号屠场>是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冯内古特采用的后现代小说叙事手法,使事件时间和叙事时间产生错位,使作品中的时间显得杂乱而无序.这样的叙事手法可以增大小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跨度,表现出后现代状态下人类所感受到的无助、迷茫以及其处于分裂状态下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