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对人的全面认识是反腐倡廉研究中的根本问题.当前的反腐研究中对人性认识的忽视和片面理解,导致实践中的反腐策略收效有限.道德存在作为人的社会性本质,以良心为前提、以他者为优先、以责任为保障,通过自觉的方式外显化为一种自为与独立的道德行为,实现个体行为与社会理性、群体理性和职业理性的契合,是公共管理者抵御诱惑的力量源泉,有助于推动反腐廉政建设.基于人的道德存在的制度设计首先需要借由合作制组织实现对官僚制的改造与变革.合作制组织独特的结构设计与运行机制,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白文君 《学术论坛》2007,30(11):6-9
正确理解康德的人性论是把握其伦理思想的前提.康德是通过德性来论及人性的.具体而言,他把人性置于兽性与神性之间,人性形成于人远离兽性趋向神性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也是充满矛盾的过程,理性与感性的矛盾是人性的固有矛盾.康德的人性既有向善的原初禀赋也有趋恶的倾向,人性的价值旨趣在于去恶向善.  相似文献   

3.
人的自由与审美教育--席勒美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极力寻求改造人的新方法,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和在游戏冲动中,人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实现.他论述了现代人人性的分裂以及他对和谐的追寻;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这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正是从席勒开始,在美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美育才真正确立了它独立的地位,并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4.
古代希腊以理性为人的本质,奠定了近现代西方理性文明的根基.古代中国以德性为人的本质,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是一种德性的文明.从人性的视角来解读人类的文明史,可以看到,或者理性或者德性的文明都是对人性的一种片面性偏执.在对话与交往成为主流话语的今天,历史的发展要求克服对人性的片面性的偏执理解,理性文明与德性文明正寻求着在对话与交往中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高家方 《广西社会科学》2007,(10):I0001-I0004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和谐社会与人性和谐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和谐社会要求人性和谐,人性和谐要求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统一。然而,当前,无论在理论还是现实方面,都存在人的理性与非理性失衡的现象。对此,应增强人的自我意识,以理性为主导,强化非理性的积极作用,弱化其消极作用,既要消除理性极端化的"理性人"现象,又要消除走向非人的极端非理性现象,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性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在探讨中西诗人在田园诗中体现的自然观以及渗透的文化底蕴。自然是充满人性的存在 ,自然是理性的象征 ,并在神性的自然中实现人性与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面向21世纪的“师范人格”是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素质高度统一的整体性人格;艺术教育在实现人性的理性与非理性这两极的沟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营造这种整体性“师范人格”,现代师范教育应是科学精神与艺术精神高度融合的整体性教育。这是本文的基本观点。一、问题提出自1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在探讨中西诗人在田园诗中体现的自然观以及渗透的文化底蕴,自然是充满人性的存在,自然是理性的象征,并在神性的自然中实现人性与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法治人性基础的三个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福胜 《北方论丛》2004,(6):115-119
法治作为人类对规则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不同视域中,有着不同的人性基础理论.人性亦善亦恶的可塑论是伦理学视域法治的人性基础;理性人与经验人的统一是认识论视域法治的人性基础;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生存论视域法治的人性基础.三个视域中的法治人性基础都具有不可证伪性.在伦理学视域中,人性亦善亦恶使法治成为必要;在认识论视域中,理性人与经验人的统一使法治的生成成为可能;在生存论视域中,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使法治的生成本身成为一个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人性学说一度成为思想家们讨论的热点问题。比较东西方学者的观点,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颇引人注目:一、人性的内部构成;二、人的本质;三、人性与法(或社会规范)的关系;等等。韩非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独具特色,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本文在前人基础上,有志对此进行一番探索,今缕述大要,(原文较长,发表容俟绪他日)。关于第一个问题。希腊博学家亚里斯多德曾明确指出人性由理性和非理性原则构成,前者又可分为实践和思辩理性,后者则分为生长和嗜饮因素。理性原则居于统治地位,非理性原则处于从属地位。战国时代的儒家内…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义思潮的众多理念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设想之上,这种设想就是理性主体的观念.理性主体的形象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公民,其行为和思想出于他(她)的自主性且由他(她)本人承担责任.然而这种主体形象并不符合现实,传统意义上的理性与非理性可能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同时,工业社会的运作方式使得法律主体的真实人格显示出内在的矛盾性,一方面追求法律的确定性和最终的秩序化,另一方面又拒绝同一化的秩序对个人自我的消解.  相似文献   

12.
萨林斯从象征理性层面,对形式主义知识传统进行了全面解构,形成了文化理性制约经济实践、物质实践由文化构成的著名命题。萨林斯批判了功利主义人性论,探讨了西方人性中关于"罪恶"、"利己"和"需求"等观念的道德根源,认为这种人性观是西方宗教宇宙观在现代社会的复归。最后,他基于对部落民族经济社会关系实践逻辑的考察,驳斥了经济理性、理性选择、理性人等抽象观念,赋予了人类经济行为以坚实的文化基础。但由于过度强调文化因素,萨林斯陷入了文化决定论困境,他忽视了多种文明形态中人类经济社会行为逻辑的多重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人性是伦理拷问的起点和时代性重建的基石,当代伦理探索需重新检讨理性人性论、心理人性论、道德人性论的认知失误,重建人性论思想及方法.人性是人以自身之力勇往直前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朝向,并必然因生而利、由利而爱.所以,生己与生他、利己与利他、爱己与爱他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动静相生的人性方阵.人性作为人生存在的原动力,其向生存领域敞开必然生成懒馋贪或勤俭智的双重利欲态势.这一双重利欲迭向对立统一状态,就是适度,就是善美.与适度相反,逾度就是恶丑,也因失真而假.由此,以平等为准则、以自由为原理、以民主为平台、以教育为社会化方式,展开时代性的人性再造,既为必要,也成可能.  相似文献   

14.
人性理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理论的基础,他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影响了整个俄罗斯哲学的发展。他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性中内在地具有非理性的东西。这是他批评科技理性对人的主宰,批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扼杀的出发点。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关于宗教大法官的传说”中提出的“自由还是面包”的问题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试论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既有促进人的本质实现的一面,也有压抑人性的一面,但是科学技术在本质上是非中立的,它先验地适合于统治.技术理性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理性的分裂和批判理性的泯灭,它成为发达工业社会的基础,并创造了一个特殊的"社会整体利益".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执行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成为对人的爱欲本质和批判理性双重压抑的根源,造就了"极权主义社会".要克服科学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必须把科学技术置于理性的指导之下,建立能够实现人的本质的"新科学"、"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科技理性"的伦理困惑与科技决策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庆燕 《北方论丛》2009,(5):105-108
伴随着近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出现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所带来的社会后果与生态效果难以预测,"科技理性"的高度膨胀导致人性的碎片化、消费主义的泛滥以及人与自然生命本体背离的问题.科技规划的制定与科技决策的施行作为指引科技理性发展的关键环节,理应引进公众参与机制.推进科技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是弥补科技理性发展的不足,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合理对接,建构科学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论法治与人性的契合和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鸣 《东岳论丛》2005,26(5):170-173
在走向现代法治的过程中,认真看待法治与人性问题,对法治的性质及其构建会有更深入的把握。从人性的外延分析,性恶和性善论两方面统一滋长出法的基本精神,即对权力的限制与对权利的保护;在人性的内涵上,人性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两者的冲突以及人的社会本性内部的冲突决定了法治秩序的必要;对人的理性的理解关系到法治实现的可能性。在法治与人性契合基础上,建构法治的价值目标便是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  相似文献   

18.
立法的人性化趋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权保护的时代背景下,立法的出发点是最大程度上保护人的权利,人权保护下的立法理性也处于调整中,立法者基于理性制定的法律规范应愈来愈被不断调整以接近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性越被道德渗透,人性越贴近社会和自然,立法则是创造合乎人性的法律环境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19.
关于理性选择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彬 《东南学术》2006,(1):119-124
发轫于"经济人"假设的理性选择理论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式.针对国内社会学界对理性选择理论认识上和运用上存在的偏差与不足,为澄清与加强对理性选择理论的认识,本文拟对理性选择理论进行一番厘清与梳理,揭示出理性选择范式所面临的困境,并对其理论的人性基础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尝试对康德道德法则"人性公式"的有关研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作一些清理和辨析,对克里斯汀·考斯佳、艾伦·伍德等国际权威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商榷,并试图揭示康德某些独特的理路与运思方式.在康德哲学中,人格中的人性是纯粹实践理性,也就是人通过法则先天规定意志、设定道德目的的能力.在根本上,人首先应当做的是出于对已有的绝对价值--它体现在每个人的人性--的尊重而行动,而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有待实现的价值而行动,而后者要以前者为限制性条件.把人格中的人性看作目的是指以这种人性为一切经验目的设立的最高依据;康德不否定人应该出于某种目的而行动,也不否定行为应具有某种经验性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