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直接原因在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差异及由生产要素的不同整合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差异。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通常会游离于经济组织以获得最优的回报率,地区间生产要素回报率的差异,无疑成为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动因。一般说来,要素流动使得流入地获得较高的产出水平,因此,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而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要素流动与区域发展差距的理论和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发散理论对于中国地区发展差距的现状和趋势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并不像新古典经济学家设想的那样收敛;缪尔达尔等人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解释在我国得到证实;劳动力等要素流动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几乎具有同步变化的趋势;政府目前推行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十分必要;劳动力和资本向东南沿海地区的流动使东部地区的二元产业结构得以维系,这会在一定程度阻碍产业的梯度转移,不利于缩小东中西部差距。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地区差距、因果累积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京津冀地区差距持续存在并在不断扩大,地区差距主要来自于政府行为推动的因果累积效应。极化和扩散是解析该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概念,极化强于扩散是该区域的典型特点。尽管极化在城市发展一定阶段有其必然性,但扩散优于极化。该区域资本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较小,GDP和资本具有自我累积效应,城市规模不具有自我累积效应。数据分析表明,文化和劳动投入等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性贡献,而城市化和技术进步等要素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性作用。整合和协调区域资源,发挥大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当缩小区域经济差距,避免区域内部的极化和贫化,是“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受到产业空间分布模式变化的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在长期内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性变化:(1)在市场一体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两地区没有贸易往来,各地生产都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也不存在经济发展差距。(2)当市场一体化向中等水平推进时,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形成了产业分布的“中心一外围”格局。中心区演变为制造业基地,收入水平不断上升,而外围地区逐渐成为农业和初级产品基地,区域收入差距扩大。(3)当市场一体化水平向更高水平推进时,受拥挤成本上升的影响,原中心区产业将向外扩散,而外围地区通过承接产业扩散,收入水平上升,区域发展差距缩小。(4)如果实现了完全的市场一体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将取决于地区间不可移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和行业的技术外部性大小,而由于劳动力可以充分自由流动,区域收入差距也不复存在。上述阶段性变化特征体现了产业集聚、扩散与区域经济差距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先趋异、后趋同”的倒U型假说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发展过程中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成为难以回避的问题。对城乡收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进行的理论分析,以及对1978—2012年中国29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优先发展城市工业、保持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率,但过高的城乡收入差距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阻碍作用。城乡收入差距本质上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反映,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 相似文献
6.
地区差距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作者对地区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指出 ,虽然从静态上来看我国东西方向上的差距远远大于南北之间的差距 ,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重心的主要变动方向由高纬度指向低纬度 ,表明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南北方向上。其成因主要在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发育和成熟程度等方面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北方。为了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政府应该通过适当的区域政策 ,更主要借助于市场的力量 ,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8.
9.
从理论上分析收入分配不均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可以发现,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并不利于经济增长,从实践中也可以证实,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反库兹涅茨的.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储蓄并不能总是有效地转化为投资.要使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就必须逐步消除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各种障碍,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各地区收入差距的源泉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具有比较明显的发展中经济的特征.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是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物质性要素,土地对收入增长的约束力比较弱,而且农村经济越是发展,对物质性要素的依赖作用越弱,对教育、市场的依赖性越强,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源泉在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高收入区都是市场经济发达、人力资本投资水平高的地区,市场化因素、教育对收入水平影响显著;随着各地区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各地农村收入增长率有趋同之势. 相似文献
11.
创新要素集聚与扩散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以江苏宁镇扬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是实现要素空间组合与集成的过程,是推动毗邻区域间实现增长传递的重要渠道。江苏宁镇扬地区封闭系统下的科教优势向开放系统中的创新优势的转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宁镇扬创新要素在空间、部门分布呈现不对称集聚特征,并形成组织间、区域间创新要素的扩散。宁镇扬创新要素的集聚及扩散产生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集聚与区间创新扩散对宁镇扬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强化宁镇扬创新分工下的集群化发展,将进一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发展是中国未来促进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量。使用县级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差距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县域经济总体上呈现平衡增长的态势,但是不同地区的县域经济增长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县域经济增长的收敛特征在不同省别呈现出显著差异,贫困县间的增长差距也不断扩大。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传统方式虽然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人口增长是近十几年县域经济平衡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需要吸引人才回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传统投资推动的旧方式转向创新和新基建投资等新方式,以此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海南自建省以来,粤琼经济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通过建立模拟系统发现,海南经济发展对广东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粤琼经济存在不平等关系,分别处于经济发展的中心与外围。海南要打破这种格局,创建强调自己特色的产品,把海南建成一个中国联系世界、世界联系中国的纽带和窗口,要把海南建成中国乃至世界休闲旅游的中心和旅游消费的乐园。海南实现经济发展本身就是对广东经济的一大贡献,在粤琼经济合作中,海南更重要的是采取措施、实现海南自身经济的长足发展。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要尽可能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要在引导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时候,优先考虑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有助于加快城市化建设的项目。 相似文献
14.
15.
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机理,在改进垂直专业化分工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就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部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总体上降低了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差距,高技术行业的回归分析显示这一影响更为显著,中低技术行业影响较小,但回归分析结果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与政府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区域发展政策中,不同的政策都会影响要素在区际间流动的方向,也会形成经济分散与集聚的力量.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无一不强调集聚与分散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历史发展和地区实践看,区域发展政策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分散与集聚的力量,进而带来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巨大的影响.要缩小区域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进行干预以缓解仅仅由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与内部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经济差距现象是一个二元经济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近些年来理论界较为重视中国国家或省域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研究。采用泰尔指数法,分解和对比Theil-T和Theil-L指数,可以对山东省的经济差距状况进行区域分解,探讨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和构成变化,精确描述区域内部差距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