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在批判性地继承了传统哲学中合理的实践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实践哲学形态,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完成了由传统哲学主客分离的思维方式到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哲学的目的也由解释世界转向变革世界,这两方面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哲学体系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是在以往整个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变革基础上的真正革新,它改变了以往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对人本身及其所在世界的抽象认识,从实践这一根本原则出发去科学把握现实的人及世界。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不仅完成了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局限性的克服,而且实现了对它的超越。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并不是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简单的批判继承与改造,而是以实践为根本点展开对哲学前提、哲学本性及其价值立场的反思,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拒斥形而上学与确立无产阶级价值立场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原则性超越。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在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重建。其特点是将政治抱负和伦理理想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即在政治革命中实现其社会理想,在追求社会理想中指引现实的社会革命。西方传统哲学在本质上就是用思想把握世界,马克思则通过对劳动概念的解读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并进而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在此种变革中,劳动概念亦成为理解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哲学在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和批判中,实现着面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在这种变革中,现代哲学在哲学观层面上展示出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理论视界,并表达出现代人要求全面占有自身本质和拥有完整生活的生存论渴望。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所实现的转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对于我们理解各种各样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转向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早开始“拒斥形而上学” ,并实现由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的哲学派别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以“绝对本体”为依托的直观地看待世界的方式 ,而诉诸实践 ,回归现实的、感性的生活 ,世界、存在被理解为不断生成和显现的过程 ,并以此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我们应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 ,并从中领悟哲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传统哲学的抽象本体论,完成了对传统本体观的变革,并由此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实践本体论。马克思更加关注的是在实践基础上改变世界何以可能的问题,这一问题成了马克思本体论变革的重要理论旨趣。马克思本体论变革的实质在于把人的自由自觉的和超越性的实践活动理解为人的生存和生活世界的基础,为我们在批判旧世界中建设一个新世界,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19世纪 40年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史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 ,2 0世纪80年代以来 ,哲学界常把这个变革称之为“实践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批判了全部的旧哲学 ,并以实践为中介解决了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从而把实践贯穿在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中 ,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 ,从哲学上指明了人类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传统哲学没有把属人世界看作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的产物,他们的"人的本质"思想也就难免陷入抽象实体化的窠臼。立足于现实的、活生生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以改变世界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代替了解释世界的实体化的知识论思维方式,揭示出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历史生成性,从而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正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使马克思实现了对以往哲学家"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哲学理论上的重大变革首先是从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开始的。马克思扬弃了传统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出发形成了全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标志着哲学出发点、研究对象和哲学使命的转变。这一变革深刻凝聚在马克思的那句口号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思维方式的变革弥补了传统哲学的缺陷,为马克思其他一些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创新应该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基本问题意识中获得阐释。由古希腊奠定传统的西方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意识是哲学与政治的矛盾张力;就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整体而言,"哲学的政治"是它的基本取向,其实质是通过哲学遮蔽实践的政治意义,通过神化和物化自然使政治世界神秘化和"侏儒化"。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创新实现了从"哲学的政治"向"政治的哲学"的转换,具体表现是:通过实践哲学解放了被古典政治哲学遮蔽的劳动者,使自然与人的劳动实践建立起有机联系;清除了西方传统政治哲学赋予政治国家由神秘的自然而来的形而上学特性,清晰地展露出政治的历史性和历史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11.
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 ,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 ,当代中国哲学走出了原先的框架和视野 ,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向 :一是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向 ;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转向 ;三是对中国传统哲学认识的转向。哲学界要紧密关注数字化、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科技革命、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应用哲学以及原有哲学问题在新框架中的新阐释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哲学得到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文化研究的四种范式及其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文化对现代大学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当今中国对大学文化的研究中,却缺少对大学文化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哲学思考,更多地是从教育学甚至教育实践出发,直截了当地提出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些可操作性的问题,这虽然简单但容易偏离方向。实际上,对大学文化可以有文化哲学、教育哲学、教育学和教育实践等四种基本研究范式。不同的研究范式对大学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也各自具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3.
对大学生哲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向南京大学2011级本科新生的哲学素养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哲学都持有一种非功利的态度,重视自身哲学素养的养成与提高,但是,以中学阶段哲学教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还是在课程形态上,都不再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需要。基于南京大学近几年来的教改实践,笔者从指导思想、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和价值导向等方面就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哲学素养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实践观的哲学视角去理解世界,研究哲学,这是哲学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将旧哲学的物质观和意识观的哲学视角与新哲学的科学实践观的哲学视角进行比较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哲学视角转换的原因及其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语境下,文化哲学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重要维度。文化哲学作为反思现代化的哲学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同质性,这使得建构得以可能。同时,文化哲学作为一种现当代哲学,在哲学的本体论提问方式、思维工具和研究范式等方面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指出:"从康德开始,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一直就存在着一种哲学的反话语,从反面揭示了作为现代性原则的主体性。"在哈贝马斯看来,无论海德格尔还是福柯,他们对主体性理性的批判都没有从根本上超出黑格尔划定的圈子,即都是在主体性的原则下对主体性作一种形而上的整体性批判。要突破传统"理性主义"的窠臼,必然以具有"言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取代"认知主体",也就是以"主体间性"取代"主体性",哲学才能真正从"意识哲学范式"走向"交往范式",传统理性主义的危机才能彻底终结。通过"交往理性",哈贝马斯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理性主义范式的转换,摆脱了传统"意识哲学"的危机,解放了韦伯工具理性的"铁笼"困境。然而以语言为中介的"主体间"达成"共识"的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却忘记"交往理性"的初衷。而"话语权力的平等不是哲学可以用‘应是’就可以实现的,它与文化、政治、经济交融在一起,而使现代性问题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7.
从科学技术总论的研究范式来看,科学技术研究大致经历了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过程.与以上过程相伴随,存在对科学技术加以支持和批判及社会批判的不同技术哲学研究传统及范式,这是一种外在视角的科学技术审视;科学技术的现实复杂性使得外在论无法透视其社会本质,从内在视角审视科学技术发展的STS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但是,STS研究缺乏哲学基础,其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应该纳入STS哲学的研究范畴,这就是PSTS得以确立的基础.PSTS,是技术哲学与STS研究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知行合一"作为王学颇具个性化的哲学理念,融同其他哲学命题与范畴一起走向了 理学的深处,并进而实现了传统哲学的近现代转型,这不会有多少异议.问题仅在于,王学的"知行合一"与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是什么关系?二者之间是依托什么中介来贯通的?从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到王学的"知行合一"能否堪称哲学转型?对这种哲学转型应当给予何种评价?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发表拙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9.
绕不过的康德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否绕过康德,意味着能否绕过人的问题,“人是什么?”是康德全部哲学思想的最高问题。作为人类哲学思想的“蓄水池”,康德不仅以其批判哲学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以其新哲学理念深刻影响了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康德哲学以其新理念和超越性、人情味品格焕发出强大的时空穿透力与持存性魅力。康德问题的重新读解不断回响在现代视域的哲学拓展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