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迅速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而又十分困难的问题。改革以来,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曾一度出现了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离乡又离土、不离乡不离土等模式。近期对这个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目前仍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滞存于农村,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曾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几种主要途径,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从80年代开始程度不一地下降。这使我们无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持乐观态度。可以说,我国已面临着重新选择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道路这一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农业主产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主产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农业主产区尤其突出,探讨我国农业主产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意义重大.本文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数量、转移的地域特征、产业特征及特移的效益特征等方面出发,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农业主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不断地从单一农业中解脱出来。据一般估计,目前,我国农业常年剩余劳动力约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30%左右,为1.5亿。正确认识农业劳动力转移中一些规律性问题,对于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振兴我国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和部门流向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广西要想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本文使用抽样法测算广西2008年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并按照劳动力转移去向进行统计分析,揭示转移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和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依赖于非农产业的发展。而发展非农产业,一个关键的要素是城市化。因此,根据我国基本现状,加快城市化速度,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应作为当前城市化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趋缓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年,特别是1987年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速度明显放缓,且有部分省区农业劳动力出现逆向转移。这种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转移趋势 根据部分省份调查,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面临着严峻的局面。1987年,由非农产业回返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已占当年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劳动力数量的10%。这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中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心.本文分析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成功的模式,分析了今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将脱离农业生产部门,而转到非农业生产部门就业。这是农村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报道,“七五”期间我国将有一亿农业劳动力要转向非农业生产部门。如何解决数量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在这种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什么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目前农村商品经济深入发展中比较突出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搞清楚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农村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必将受到不利影响。本文根据湖南省祁阳县的调查,试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恳请指教。  相似文献   

10.
我国10亿多人口,近80%生活在农村,劳动力的75%也在农村,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仍然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目前,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和劳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不仅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尽快实现。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利用,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一、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农业生  相似文献   

11.
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浅层次转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前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是 :1 .供给量过大 ;2 .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3.乡镇企业吸收能力减弱 ;4 .农民自身素质低下。在这种背景下 ,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的浅层次转移就变得非常必要和实际。要实现浅层次转移就应注意发展高质量农业 ,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 ,完善劳动力的流迁机制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均衡协调转移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1995年其总人口为8701万人,非农业人口2170万人,占总人口的24.9%,农业人口占75.1%。乡村劳动力为3497.4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为2515.7万人,占乡村劳动力的72.6%。与众多的劳动力相比,耕地资源相对较少,农业人均负担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8.8亩下降到目前的2.8亩,农业劳动力剩余问题非常突出。山东省地域差异非常明显,跟全国一样可以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则普遍较为落后,可以说山东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因此,研究山东的农业剩余…  相似文献   

13.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江苏的人口状况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990年全省总人口达到6766.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361.8万人,占总人口的79.2%,在近2800万农村劳动者中,有61.5%的从事第一产业。因此,研究探索江苏省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规模及其途径,对我国由传统的农业国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国家转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农业劳动力向非衣业生产部门转移,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人口城市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有十亿人口,近七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如何顺利地实现这一转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笔者试图以武山县洛门镇为例,就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去向及形式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洛门镇位于武山县东部,是天水市武山县辖的一个建制镇,下辖17个村,1987年底有总人口18028,耕地面积14522亩。该镇历史悠久,素有陇上贸易重镇之称。据当地史料记载,洛门镇早在汉代就已是繁华的闹市了。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洛门镇的建设,六十年代被国务院定为全国206个重点集镇中的一个,近年来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56个重点集镇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杨凌示范区的新特点, 给出了示范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与利用的新模式: 1农业内部对剩余劳动力利用; 2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 3示范区城市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及区域类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排斥力、吸纳力以及摩擦力的形成与结构,分析总结了吸纳一内转型、外推—转出型、推拉一综合型等三大区域类型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相关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山东师范大学李玉江教授等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课题的最终成果《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研究》专著 ,最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以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和科学研究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面对发展中国家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隐性和显性剩余、传统农业部门滞后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 ,各国经济学家都试图从不同角度 ,探讨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 ,如何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并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李嘉图 (D .Ricard…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转移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三农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自1979年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以乡镇企业为特色的乡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产业、劳动力、资金向集镇集聚的步伐也加快了,作为城乡结合部和联系纽带的乡村集镇获得了迅速发展.中国人民正在摸索着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乡村集镇化道路.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现象,已引起了我国地理学、经济学、社会等多科学者的极大兴趣,吸引着他们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