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知识分子的“后现代”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信仰破灭,精英文化终结之后的后现代,把知识分子推向了大众文化。在面对人之死、主体之死的边缘化中,多向度、全方位地批判总结历史的馈赠,找到人类先天文化意义及行为准则,弥合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人为鸿沟,则是知识分子的后现代使命和命运。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中,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现象在由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多种文化成分杂糅在一起的当代中国社会是否存在,其文化表征体现为一种话语的摹拟,还是一种历史性的某种重合状态;中国是否有滋生后现代主义文化土壤;并从社会心理期待视野、多元文化取向、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境遇等多种维度剖析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考察,分析了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深刻转变,即从担当社会道德良心的普遍知识分子和启蒙英雄,转向了特定领域里的专业人士,特别考察了后现代社会和文化中的两种突出的知识分子角色——专业型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中间人.  相似文献   

4.
文化研究的兴起已经成为当代台湾重要的思潮和文化现象,它意味着台湾批判的知识分子寻找到一种介入当代现实的论述方式。在从"后现代左翼"到"民主左翼"的文化研究转型过程中,《岛屿边缘》和《台湾社会研究季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 ,印刷文化是构建批判而自律的知识分子主体的重要因素 ,从而也是造就阿多诺丰盈的批判激情与救赎冲动的重要元素 ;而所谓的大众文化其实就是现代电子媒介所催生出来的视觉文化。因此 ,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实际上是以印刷文化培育出来的自律主体的身份向整个电子文化的宣战。通过考察与回答阿多诺与电子文化紧张关系的深层原因 ,本文指出现代型知识分子的批判性话语所面临的合法性危机主要是文化语境 (从现代到后现代 )位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詹明信的第三世界文化理论是其后现代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第三世界文化为镜像反观并寻求解决第一世界文化危机的出路。詹明信对"民族寓言"、"政治知识分子"、"文化革命"以及"世界文学"等术语所做的后现代性的阐释,对于理解第三世界文化的总体特征、文化实践者的作用和摆脱边缘化及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文化的出现带来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隐退,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崛起。这个新兴文化群体追求情感探索和审美体验,传播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促使后现代新兴领域合法化,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等级差异,刷新消费者的接受力和领悟力。  相似文献   

8.
吕宏波 《北方论丛》2006,(5):119-122
在回应后现代理论视角下对于知识分子职守和使命的消解论述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的知识分子始终受到话语机制的困扰,因此知识分子已经从“立法者”转变为“阐释者”,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分子的职守。但事实上,从启蒙与知识分子的现代产生看,消解权威和守护理想是知识分子永恒不变的职守。这是后现代条件下无法消解的理念,知识分子的话语批判理论不过为知识分子消解自身的权威提供视角而已。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概念的基本理解,并尝试从文化思想角度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表征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特别是在此语境下对“人”的理解作了新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蓝国桥 《学术研究》2004,(5):113-116
后现代思潮在西方的兴起除了现实的推动之外 ,还可以看成是学术观念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柏拉图在后现代境域中的呈现在后一层面上才能被有效理解。文化影象化的收缩就是艺术符号的影象化 ,艺术符号影象化的扩展就是文化的影象化 ,后现代文化与柏拉图的关系就是如此微妙。影象对人的“空心化”的设计 ,使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化变得不可能 ,后现代文化以拒绝对象化作为必然的策略。从柏拉图对人类困境的忽视以及对人类模仿活动的怀疑甚至否定来看 ,对象化机制也未能最终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肖辉  周建平 《阴山学刊》2006,19(5):19-2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中国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并已融入全球化的后现代语境中。大众文化与群众文化、民间文化并非同一概念,与精英知识分子建构的高雅文化针锋相对,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文化、世俗享乐文化和技术传媒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研究兴起于 2 0世纪 60年代 ,科学哲学和后现代哲学既是其哲学基础 ,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文化研究向其他领域渗透。场论、惯性系、宇宙膨胀 ,权力、大众化、文化工业 ,这些都是文化研究的哲学基础。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是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的表现 ,文化批评是其具体实践方式 ,文化主义思潮和天人合一思想也在进一步改变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文学研究不可能被文化研究所取代 ,但是必然在文化研究的刺激下表现出新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詹姆逊虽采纳了后现代是现代性断裂的观点 ,但他却强调后现代与现代性之间的连续性 ,并主张对现代理论和现代政治进行创造性重建。詹姆逊是少数几位将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相联系 ,并将其看作是一种广泛的文化逻辑的理论家之一。作为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观点的首次尝试 ,詹姆逊将后现代主义置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这一背景中 ,试图通过研究后现代观点来重新思考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4.
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在自我身份的想象和文化定位方面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差异.前者主要从自已的生存状态和专业分工出发去寻求身份的认同,在这种意义上,其认同行为实际上是被动的和不由自主的;后者却在相对自由的语境中追求一种"精英"和"金才"式的文化定位.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上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了,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混乱和"单面人"的状况.因此,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一种基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想象",更应当是一种个体自主的文化价值的选择;在其中经常充满着个体性与"集体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境遇是在全球化的世界体系中形成的,它不仅仅是在话语中建构起来的,而且已经不断地在当下的生活实践中呈现出来,同时它也不单是思想文化及知识分子的境遇,而且也是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6.
在儒家文化历经沧桑的半个多世纪,儒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一种哲学思维模式、一种意识形态重新引起了学者的重视。重新研究儒学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所担负的文化使命,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必然发展。实际上,现代儒学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面对和接受西方的挑战。20世纪初由五四运动的中西之争而进行的一系列反思,就是由于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所促发的。现代新儒家掀起的重建儒学的文化哲学思潮也是由回应西方的挑战而产生的。当代儒学能否完成民族文化现代建构的历史使命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合西方文化,进而促进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境遇是在全球化的世界体系中形成的,它不仅仅是在话语中建构起来的,而且已经不断地在当下的生活实践中呈现出来,同时它也不单是思想文化及知识分子的境遇,而且也是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8.
从现状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是碎片化的,又是虚拟的和泛化的,且尚未实现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化转型.因此,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虽然它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再是主流意识形态,但能作为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批判者和补充者,维护价值理性和提供人文关怀.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普世价值也可以成为当代中国融入世界和赢取话语权的文化资本.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向有三:一是自觉地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二是不能任意解构传统文化中的固有精髓,三是要努力化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之间的紧张.  相似文献   

19.
杨洪承教授的专著《废墟上的精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着重考察1898~1918年这个前现代阶段20年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文化的发生史和新型知识分子的成长史,在较为广阔的前现代文化语境中,从政治(维新、新政、民主革命)、经济、实业、媒体及教育、社团群体、文学革命等思想文化的各方面,清理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土壤,探究现代中国新思想和新知识人的现代原型和源头.在此基础上,揭示现代新型知识分子的精神类型、心灵历史和前现代中国文化思想的演变图式.因此,该著可作为文化史、思想史,同时作为心灵史来看待.  相似文献   

20.
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人类审美文化经历了从未分化到分化再到去分化的三阶段.审美文化要么是后现代的,要么是前现代的,而它恰恰不是现代的,审美文化能够越过现代这一中间地带而在前现代与后现代遥相呼应、首尾衔接,其原由盖在于这两者都被日常生活内容所充盈.后现代审美文化的去分化趋势表现为"内爆"现象,它是信息、意义、经验的引爆,是形象、符号、象征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固有界限被夷平.审美文化是一种十分活跃的元素,它像一种粘合剂渗透在众多领域之中,将林林总总的生活内容粘结起来,使得这些相互分隔的领域之间达成交流、跨越、沟通、综合,这一特点恰恰与后现代去中心、去边界、去分类的时尚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