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实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明中期到鸦片战争前的三百多年间,在宋明理学与近代新学之间,曾出现过一股进步的社会思潮,我们把它叫做“明清实学思潮”。对明清实学思潮的研究,在我国还刚刚开始。本文拟就明清实学概念、特征、分类、阶段,以及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评价等问题,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市民服饰时尚”作为晚明清初奢侈消费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之一,最近数年为海内外明清史家所重视。晚明清初通俗小说中细致描摹了市民服饰时尚的细节和动态过程,提供了探究消费文化与明清通俗小说关系的又一新鲜视角。本文通过对通俗小说的考察,认为晚明清初市民服饰时尚大致历经了阶层模仿、文化模仿与品牌模仿三个阶段,尤其是因印刷经济与通俗文学所助推的文化模仿阶段,赋予了市民社会焕然一新的时尚风貌,也隐约可见作为文化消费品的通俗小说对时尚消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本文结合话本小说与才子佳人小说两种类型小说,就晚明清初通俗小说对时尚消费文化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发展至晚清,开始以主流文化裂变的方式对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古文经学进行了对抗———今文经学开始兴起。至清末,深入到社会政治领域,戊戌变法成了历史的必然,这又为清末变法修律奠定了社会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吴雁南、冯祖贻、苏中立主编的《清末社会思潮》一书已于1990年8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由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七家单位的几位历史研究者合力撰著,是一部探索之作,很有特色。其特色主要有: 一、系统性强。从明清之际到清末的社会思潮,不断发展变化,先后形成与出现了爱国主义思潮、变法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君主立宪思潮、教育与实业救国思潮、国粹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思潮等等。这些思潮在当时以至今日都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清末社会思潮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课  相似文献   

5.
陈畅 《社会科学》2023,(2):33-42
明清之际“天学”思潮有两个彼此独立的源头,分别是中晚明阳明学宗教化思潮,与外来的天主教思想。黄宗羲《破邪论》主要是针对前者所引发的明清之际“敬天”思潮而撰写的理论辨析著作。当前学术界相关研究多将黄氏文本放置于天主教思想背景中讨论,造成许多误解。《破邪论》对昊天上帝、魂魄与精神观念进行了批判和清理,展示了黄宗羲“天学”思想的特出之处,即在历史文化(经史)之中展现性命之学的超越性。这种新思想代表了阳明学派的心学发展由此摆脱过度宗教化(伦理化)的限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获得了在真实的社会政治世界中开展自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天人关系是儒家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先秦开始,辩析天人即构成了儒家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人文传统则绵绵不绝。明清之际,以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为背景,天人之辩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并进一步展开于儒家价值体系的各个侧面。当然,时代的变迁使明清之际诸儒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又对天人关系作了新的定位,后者从一个视角展示了明清之际儒家价值体系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论明清实学是儒学发展的特殊理论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学是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实学的本义为通经、修德、时务、致用之学,其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宋明时期反对佛学与道学,以佛道为“虚学”;明清之际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以理学、心学末流为“虛学”,实学作为儒学特殊理论形态成为社会主要思潮。实学有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有自己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等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明清实学与宋明理学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实学,具有泛化与定位不准确倾向,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文化教育学”作为一种对世界教育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该思潮意在从人文科学和文化哲学的高度,以精神科学理论为基础,注重从历史文化和生命阐释入手研究教育。本文对这一教育思潮产生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作了比较详细全面的述评,并探讨了该学派在教育实践中的当代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纷繁复杂的晚清社会思潮中 ,超越现实的倾向可谓贯串始终 ,逐渐形成了晚清 80年间社会思潮的一个特异现象。晚清社会思潮中超越现实倾向的出现 ,有其复杂的原因和特征 ,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明代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态内部滋长着一种自我否定的因素,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和发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股批判思潮。这种称为“经世致用”实学的新思潮,于明代中叶后已明显形成,明清之际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在清代中叶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束了。这种实学思潮与资本主义萌芽相联系,具有对封建社会的一切旧事物的批判精神。实学经历了自己的发展过程,即“明道致用”、“经世致用”以及“体用一致”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晚明社会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达到极盛,并延及清初。方以智于明亡后拒不仕清,逃禅遁世,研习佛禅,传法几二十年。他也接受了三教合一之说,但是,他并非简单地认同此种社会思潮,而是对三教之优缺点皆有明确认知,对各家缺陷予以批评,并提出了补偏救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会通儒释道三教。探讨方氏佛学思想及其会通三教之说,对研究明末清初之社会思潮颇具意义,于了解哲学史、思想史亦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桐城派与晚清社会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社会思潮角度考察 ,桐城派与晚清社会思潮流变相始终 ;在晚清纷呈迭现的社会思潮中 ,均可看到桐城派的身影。桐城派在晚清各期的主要代表往往也是当时社会新思潮的代表或积极参与者 ,如经世致用思潮中的姚莹 ,洋务思潮中的曾国藩、黎庶昌 ,早期变法维新思潮中的郭嵩焘、薛福成 ,维新变法思潮中的吴汝纶。由此可以看出晚清桐城派既有迎合清王朝的一面 ,也有适应社会思潮发展、与世俱进的一面 ,不能因桐城派最终落后于时代而予以全面否定 ,更不能因此把桐城派视为文学上保守、政治上反动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随着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就虚蹈空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学术思想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朱之喻、陈确、傅山、黄宗羲、方以智、顾炎武、熊伯龙、王夫之、李(?),唐甄、颜元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虽然他们的贡献各有侧重,但对传统思想的总结批判却是共同的特点。他们的思想交织在一起、浑然一体,并贯穿于我国整个十七世纪,成为学术思潮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潮,即明清之际的总结批判思潮。他们顺应历史潮流,应用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理论原则,批判地继承了古代哲学的丰富遗产,以崇尚习行注重功利的经世致用之学,批判空疏无用脱离实际的理学;以人欲天然合理的理欲观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和奴性思想,提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自由思想;他们批判了明清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提出了各种改良主张。现就这一思潮的主要思想作一简要论述,以揭示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明中叶至清中叶,随着封建社会危机的暴发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与程朱陆王相对立的进步的实学思潮,这已逐步为学术界所承认。这一实学思潮,如同其它客观事物一样,随着明清社会的变迁,大体上也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鼎盛和衰颓的过程。一从明正德至明万历年间,是明清实学思潮的产生时期. 从明正德年间起,由于社会各种矛盾的空前激化,明王朝开始由盛世转向衰世,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当时社会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是:(一)风起云涌的农民战争。由于土地的高度集中和赋税、徭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中国文化早在晚明清初即已开启其由传统而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闸门 ,但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及其所实施的野蛮的种族岐视和文化统治使得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进程未能以自发式形态一线顺畅展开。迨至道、咸之世 ,戊戌年间启蒙思潮由“早期启蒙”阶段向“近代启蒙”阶段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又一次被启动了起来。尽管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胜于晚明清初 ,但这时的中国已经遭逢到亘古未遇之巨敌——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近代西方文明。近代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6.
陈志伟 《理论界》2023,(9):83-89+50
明清人对历史演义的文本定位主要有“历史文本”与“小说文本”两类。历史演义在产生的初期,更多被视为历史文本,这与宋元“说话”传统密切相关,在通俗小说发展成熟后,历史演义则更多被视为近史小说。明清人对历史演义的定位基于他们对其社会功能的认知,它一方面承载了“寓教于史”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明清人对通俗化的诉求,这一诉求最终融入庶民文学兴起的浪潮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的历史是一个主体性建构的过程。湖湘文化在"先秦—秦汉"、"唐宋—明清"、"晚清—民国"的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参与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关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说",跨越晚明、清初、清中期三个历史时段;与此相应,对这三个时段的学术思潮是否具有启蒙性质的质疑也产生了三种强有力的学说,即"中古异端说"、"正统儒家说"和"遵奉圣意说".通过从学理上严格辨析专制正统思想、中世纪异端与近代启蒙思想的本质区别,遵循"拿证据来"的史学原则,针对上述三种与早期启蒙主义相对立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可以对明清之际主流思潮的性质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王振忠 《社会科学》2006,(12):121-132
绩溪民间文献《应星日记》以粮食供应和民间信仰为主,从一些侧面描述了此一时段民众的日常生活,并揭示明清鼎革之际乡土社会的纷乱图景:阶级矛盾与族姓纷争,应是17世纪中叶地方社会纷乱图景的不同侧面,族姓纷争加速了宗族的整合,并对地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介绍《应星日记》的史料价值,可透视晚明清初的徽州乡土社会。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未来主义是本世纪下半叶风靡西方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主要探讨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前景,揭示按照人类各种选择走向未来的可能性。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浓列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当代西方未来主义虽然成熟较晚,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本文试对这一历史过程作一简要的追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