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诗学、译学角度研究《神州集》 ,以庞德意象诗学及“语势”译学观作理论支撑 ,初步探讨《神州集》译学观及其译学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庞德意象诗学及“语势”译学观深深影响了庞德《神州集》的翻译。在《神州集》中 ,庞德采取了异化翻译及“内容派生”或“有机形式”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用自由诗译诗 ,以意象、“语势”为尚 ,注重以“形象”、“创新”取“势”。在翻译中 ,模仿汉诗句法 ,打破英文句法 ,释放“语势” ;运用跨行等技巧 ,增强意象视觉性 ,释放“语势” ;创造新的节奏 ,建立新的联系 ,释放“语势”。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书名英译的难题折射出了文化意象的可译性限度,但可译性限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增强而逐渐降低的。从这个趋势来看,文化意象的翻译应尽量采取异化手段法,尽可能完整地传递原文意象,如果“意”“象”不能两全,则取“象”而舍“意”,即保留源语中的意象符号,期待中西文化的融合使西方读者对中国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而逐渐理解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相似文献   

4.
以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为纲,据其对诗词意象的美学定义及概括的四种特点,即整体性、真实性、多义性和独创性,结合具体译例分析译者是如何在译入语中塑造原作的意象。最后认为诗词意象的整体性是解决如何译问题的关键,真实性为诗词意象的可译性保驾护航,多义性确定译作中应呈现的诗词意象及其表现形式,独创性解释了译作中“新”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从翻译等值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视角考察《红楼梦》四个节译本中的歇后语、成语和俗语等习语的英译情况,发现其多数译例或省略未译,或采用简单直译、意译的方式,因而未能有效传递习语的文化内涵和文学韵味.而要想使译文填补译入语读者的“文化空白”,实现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的等值传递,就必须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并采取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综合翻译法,追求一种“动态的、立体的、等效的”语言转换,以达到保全原著文化意象和防止文化流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支撑,透视了汉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内涵,并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探讨了文化意象翻译与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此外,文章还通过具体译例分析了主体间性理论对汉诗文化意象翻译的启示及如何突破意象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7.
在对翟理斯、阿瑟·韦利和艾米·洛威尔的《落叶哀蝉曲》原语文本中的意象分析的基础上,对该诗歌翻译者的英译过程中“罗袂”、“玉墀”、“虚房”、“落叶”和“重扃”五个意象的独特翻译,加以讨论,概括其中的意象传递特征,并且通过分析庞德的《刘彻》,讨论了汉语古诗英译中意象传递应顺应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8.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俗语的文化意象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大卫·霍克斯英译《红楼梦》文本中俗语所含蕴文化意象的英译.霍克斯从特定翻译目的出发,遵循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灵活运用多种具体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策略兼容并蓄,应对错综复杂的“文化意象错位”现象,为汉语俗语英译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性批评理路.  相似文献   

9.
广告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障碍主要有两方面:盲目照搬原文语言,译者没有充分重视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译文用词不当和结构混乱,不符合译入语广告的风格。根据功能翻译理论,可以用两种方法重构广告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适当进行文化意象的转换和进行文化意象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诗歌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文章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从化解茶事、忆“苦”思“甜”、意象清晰化、以“俚”译“俚”等方面对古诗英译中出现的茶文化翻译进行讨论,以期引起更多有关茶文化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诗歌的诗眼和灵魂。以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中“文化心象理论”来诠释《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意象,并以该词三个英译本为例来讨论意象能否被完整对译的问题,认为汉语文化中的各种丰富意象还有待在进一步的文化交流中得到更完整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是一种以意象为核心的文化语言理论。意象根植于文化,语言是意象的载体,因此,意象的解读与语言和文化有关。在意象英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并尽可能地在译入语中寻找和原文对应或者相近的意象进行传达。文章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为视角,从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对《红高粱家族》意象英译进行分析,探讨意象缺失与误译的原因,试图为汉语文学意象英译提供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不仅是近代中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翻译家。他在20世纪初的有关译论,涉及译学概念等重要问题,并提出“横译”、“纵译”与“一译”、“再译”等极有价值的观点,见解独到,但较少涉及有关译学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他还翻译过多部外国哲学、伦理学著作,如《哲学要领》、《妖怪学讲义》、《伦理学原理》等。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作为一个概念被译学界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即使如此,译学界还是对其起始时间至少存有三种表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或始于20世纪初,或始于二战后,或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此外,译学界对与之有关的“现代”和“当代”之间的关系也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要么把“现代”和“当代”等同起来看;要么绝口不提“当代”,只提“现代”;要么将“现代”和“当代”区别对待。因此,分析和厘定上述问题,并以此为据提出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视为一个动态概念的观点,即“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是指近十年来的西方翻译理论,无疑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认知和了解。  相似文献   

15.
从生命理想和生活价值两个角度来说,道家“无我”思想在艺术精神和审美价值方面师法自然。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在《红色手推车》的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这一倾向,可结合其五译本进行分析。具体从如下三方面阐述:一为原诗呈现主体隐退凸显客体的意境构造模式,译诗宜含而不露隐藏信息;二为原诗采取对比烘托意象群安排手法,译诗可相应体现为意象组合简单自然静态;三为原诗“无”技巧式韵律结构,译诗可采取长短句韵文结构予以再现。由此观之,“无我”之道对诗歌创作、鉴赏及其翻译均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可开辟一条中西诗歌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空间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认知是一个基于四位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合成的过程;而汉诗注重意会,通过对意象的描述来表达含蓄情感。汉诗意象组合方式包括五种:并置式、跳跃式、叠加式、相关式、辐合式。汉诗的意象在翻译中通过运演合成空间实现传译,其传递策略包括:直译、意译、直译加注、更替意象和省略不译。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面对两种语言中文化意象的错位。语用移情最终决定着原语意义与原语文化意象两者之间的取舍:译者要么站在原语和原作者的立场,保留原语中的文化意象,要么站在译入语和译入语读者的立场,用译入语的文化意象取代原语的文化意象,或舍弃原语文化意象,只译出原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忠廉的“变译理论”是当代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代表。变译理论主张,变译是重在摄取原作内容,信息量集中,与原作信息核心相近,比全译更适合于科学文献。文章运用创新性思维,首先阐述了变译理论的学理根据以及变译理论作为文学翻译标准的理据,然后基于变译理论,以许渊冲之苏轼和陆游梅花词的翻译版本为例,分析和论证变译理论对于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和意境再现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由于汉诗悠久的传统,导致汉诗独特的意象系统,具体表现在汉诗意象的象征义方面,并不同于英诗的意象系统。因此,汉诗意象的英译,应该采取以意为主、以意为先的翻译策略。具体而言,对于名词意象的英译,应注意其联想义;对于动词意象的英译,应注意其精确到位。译诗应避免浅层理解之上的浅层之译,并努力做到深层理解之上的深层之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情感表达内敛含蓄,意象丰富,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也正是唐诗英译的难点之一。意象图式理论是目前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同时也为唐诗英译开辟了新的视角。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鉴赏和翻译唐诗,探索其意象的认知与图式建构,以便进一步验证意象图式理论对唐诗英译的指导力及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