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法学应从基础即方法入手。作为新兴的方法之一,经济分析法学日益受到重视。经济分析法学是法学与经济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吸收了两学科各自的优点。我国法学界应重视这一方法对法学研究的作用,对其优势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经济分析法学的核心思想及于对西方反垄断法的指导意义出发,探讨其对我国构建反垄断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谈经济分析法学对经济法研究方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娜 《理论界》2006,(1):14-15
经济分析法学是以经济学的方法对法律活动进行理性分析的一个法学流派。效益是法律的价值目标之一,因此经济分析法学的兴起为法学各分支学科尤其经济法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的经济秩序是通过法制来形成和维持的。法治是市场经济的法律特征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是法治的基础 ,法治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法治经济是市场经济自始至终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论法学教育中的法治精神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玉福 《东岳论丛》2006,27(1):176-181
法治精神作为意识形态和思想领域中人们对法治进行理性追求和崇敬的思想理念,是与制度层面以及法律实践层面的法治相辅相成的。法治精神是法治社会的灵魂。整个社会法治精神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法治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法学教育中重视法学知识和法律技能而忽视法治精神养成培养是当前法学教育的误区。法学教育应当强化法治精神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法学:为法治探索未来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西方后现代法学的发端是从后现代主义哲学理念和方法进入法学和法理学开始的。面对 2 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法律传统的危机 ,后现代法学向现代法学的基本理念发出挑战 :否定理性个人作为法律主体的存在 ,否定对于法律发展的乐观描述 ,否定法律的普遍性意义 ,否定法律中立的原则。在此基础上 ,文章论述了后现代法学比较成型的三个主要流派 (女权主义法学、法律与文学运动、批判种族主义法学 )的理论倾向和方法特征。文章提出 ,应当认真对待后现代法学 ,因为它不乏针对现实的深刻而犀利的见解 ,不乏提出新问题和新思想的勇气 ,因此 ,它不仅仅是叛逆 ,也是在为法治探索未来  相似文献   

7.
西方经济分析法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两条线索——经济学的法学化、法学的经济学化。经济分析法学的产生和发展实质上是经济学和法学“正和博弈”的结果,既有经济学家的参与,也有法学家的参与。经济分析法学并非“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的结果,而是经济学和法学的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8.
张能全 《兰州学刊》2012,(4):181-186
大学本科法学教学直接关系着法律职业者的专业素质与从业能力,从而对国家法治建设产生巨大影响。我国本科法学教学及其改革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体察现行教学积弊,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继而努力改进本科法学教学成为推进国家法治进程的重要功能环节。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学知识效应生发于法治中国的建设实践之中。在知识论语境下,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学知识效应的发生机理、实践进路和法治现代化功能,是对法治中国实践成就如何由经验形态知识到原理形态知识转变的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学知识效应涉及法治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促动知识转化的主体、知识生成的逻辑、政理和法理的联系、新概念到新范式的升级、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塑造、社会主义法学体系的构建和中国法治话语的生成等一系列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有效沟通法治中国的实践成就与法学知识体系、破解法学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促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确立经济法治.正处于转型之中的中国市场经济,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治思维的束缚,从而影响了其应有的活力与效率.因而,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间的关系,对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亟须重新考量并有效厘清政府与市场、权力与权利、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权力予以控制,对权利予以保障和救济,以进一步摆脱“人治”思维;同时,依靠依法治国理念处理和协调好党、政府、市场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综合利用公法和私法,构建和营造能够确保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法治框架和秩序环境.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逐步建立并发展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是快速提高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法治对经济建设的正面作用,做到了市场经济理论与法治思想的内在统一。发展并完善市场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而良好的法治环境将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支持。研究清楚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主流法治概念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制之外,更强调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对于"认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为法治理想的实现埋下风险。本文对承担客观认知功能的规范法学进行研究,论证规范法学对因果性解释与规范性解释的区分、对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的区分、对规范性之生成的研究,以为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的完善作出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3.
根据衡量法治是否成熟的两个重要指标,法学研究被历史地赋予了两大使命:良法的创制与善治.从三十年的法治实践来看,我国法学研究的第一个使命--参与良法的创制完成得不错;但仍需努力.第二个使命--参与善治,尚未引起制度层面足够的重视,需要法学研究者加快学术成果向法治实践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15.
市民社会理论:法学现代化及法治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认为,在中国对法治的诉求过程中,法学理论赋有前瞻性的启蒙、阐释和导引功能,这就需要市民社会理论的导入。因为它能克服传统法学理论研究的局限,为法学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和系统丰富的深层理论基础,并能有效观照中国法治之路理论构建的有限和不足,从而推进法学现代化和法治理论与实践对现实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6.
实践推动法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要求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之对应。但因其发展不足,马克思主义法学还无法满足现阶段法治建设的需要。在既有条件下,应明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路向,促使其基本范畴形成和基本原理的提纯,才能最终把马克思主义法学提升到唯物法学阶段,以回应法治实践提出的理论期待。  相似文献   

17.
以企业为主要形式的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下适应性发展,市场经济通过经济组织化走向繁荣,二者是在交互作用中不断融合发展的。经济组织通过规范人的社会属性和行为特征在改变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治理秩序的同时,也推动社会趋向全面的组织化。从宏观结构的视角,经济组织已将我国社会从工业化时代带入了信息化时代,并促使社会权力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层级化、平面化样态。未来当物质积累达到更高程度后,随着社会组织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的权力结构将重塑,继而形成立体化的复杂系统。由于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力结构在截面层级形成的对等权力关系与法治社会内在需求的对等化权力结构正好相契合,〖JP2〗所以经济组织化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法治社会的形成,进而实现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8.
外部性问题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其症结在于财产权的难以主张.本文运用经济分析法学的逻辑进路及思维方法,围绕外部性问题中的典型案例环境污染问题,对比传统模式与当今研究的新思路,探讨了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法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BOT、TOT融资模式之比较评析--以经济分析法学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素民 《阴山学刊》2005,18(1):69-73
BOT融资模式和TOT融资模式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融资方式,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基础项目建设。二者虽有相同之处,但TOT模式在建设环节、政府风险、前期成本、产品定价和融资时间方面均比BOT模式更符合效益(效率)原则,更能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满足理性主体最大需求。因此,TOT模式相比于BOT模式更为切实有效。在适用BOT、TOT模式融资过程中,应注意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以更为有效合理地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制约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男女平等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在土地权益保护的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究其原因,除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诸多制约外,法律制度规定本身的不完备是影响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完全、充分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研析妇女权益保障法、村民组织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涉及农村妇女土地权属的法律后,本文发现现有的法律制度缺乏社会性别视角;立法缺乏前瞻性;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法律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提供有效的救济手段维护妇女土地权益;法律制度的不稳定、不统一和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影响了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