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达笔下的<穆斯林的葬礼>是一个承载着作家独特人生、审美理想的文学化的形象世界,它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文学形象世界的意义,成为一个具有象征化的符号世界,尝试运用符号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来走进这个充满悲剧意义的穆斯林世界.  相似文献   

2.
我国穆斯林包括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十个少数民族,人口1600多万.为尊重各族穆斯林的风俗习惯,我国政府规定了一些具体政策,对其丧葬礼仪等都予以照顾. 穆斯林有独特的安葬习俗.这些习俗是依《古兰经》、《圣训》及《伊斯兰教法》的规定而形成的.其特点是简单易行,朴实无华. 穆斯林的葬礼过程大致分为“洗”、“包”、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对维文版《穆斯林的葬礼》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究,发现本书主要运用了以意译、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我们认为,译文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可以不完全忠实于原文,翻译目的对翻译方法的选择具有制约作用,目的论对汉维文学作品翻译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本奇书     
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  相似文献   

5.
穆斯林社会中的非穆斯林主要包括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祆教徒、印度教徒和佛教徒等。他们尽管属于少数族群,但却是整个穆斯林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他们为穆斯林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现代以来穆斯林社会的非穆斯林与穆斯林也大多能够和睦相处。非穆斯林享有信仰自由和宗教独立、不受外敌侵略和内部黑暗势力的侵害、自由择业等方面的权利。同时,非穆斯林必须遵守伊斯兰教法,缴纳人丁税、土地税和商税。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关系和睦的深层原因在于伊斯兰教的宽容性。  相似文献   

6.
穆斯林网络JAMA'AT是穆斯林借助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媒体和文化交流平台而构建的网络社区。网络JAMA'AT由穆斯林传统现实社区日益解体以及世界文明对话的大背景催生,历经近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于大众网络社区的特点,实现了伊斯兰文化传播、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交流、穆斯林凝聚力提升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7.
熟悉的陌生人——读一部西北穆斯林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海云 《回族研究》2000,(4):95-100
不仅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到社会和学术的关系问题,就是历史学研究也难逃“话语”和“权力”的分析框架。中国穆斯林史和回族史研究的统合与分离,则部分地表明了这一点。李普曼教授有关中国穆斯林史的研究并没有认同国内学者对穆斯林史和回族史所做的分野,他致力于陈述一部自然人群的历史陈述,而不是权力/话语体系下构建的“回族史”。即使是对西北“穆斯林”的整体性历史考察,他也摒弃了“穆斯林”这样的传统集体词汇,从更为具体的“穆斯林”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分析西北穆斯林的独特社会经历。这就是李普曼研究西北穆斯林史时所用的场景分析。对西北穆斯林史的场景分析,从宏观的方面讲,涉及到西北社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从微观的方面讲,则涉及到“穆斯林”团体、个体之间的利益纠葛及其互动关系。对西北穆斯林史的场景分析,不仅有助于祛除集体名词对西北穆斯林史的不当描述.而且有助于阐明穆斯林在中国形成陌生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与民族宗教问题密切相关。在苏联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重视东正教,忽视伊斯兰教,厚此薄彼的做法激活了穆斯林民族对于伊斯兰宗教与文化的向往,导致宗教和民族热情高涨,民族间流血冲突不断,东正教徒和穆斯林矛盾加剧。苏联穆斯林的行为表明,伊斯兰教是穆斯林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希望国家保护信仰伊斯兰教的权利,并非要反对国家政权和谋求分离。因此,重新认识苏维埃国家和穆斯林民族的互动关系,对于多民族国家处理好穆斯林民族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曦淼 《民族论坛》2012,(8):104-107
葬礼是人生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通过葬礼,亡者由一种生命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生命状态,从而确定亡者在亡者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在传统汉族父系制家庭中,婚姻的缔结使女性处于中立和身份不确定的境地,女性直至去世才获得了身份的归属。葬礼便是促成这一身份转变的过渡仪式,而娘家人在葬礼中的地位及作用也是这一身份转变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拉萨世居穆斯林是生活在藏传佛教中心的特殊族群,其藏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并存的特殊风俗习惯,吸引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拉萨世居穆斯林为研究对象,选取穆斯林宗教节日斋月及开斋节为调研时间,对这一时空中拉萨世居穆斯林所表现出的藏族文化现象进行较详细的记录和研究,并总结了这些文化现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穆斯林民间刊物的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展经济,恢复文化建设。中国穆斯林各民族也为恢复和传承自身传统文化努力着,一些中国穆斯林群众团体、阿语学校和清真寺等单位以及开明人士先后创办了几十种内部资料性质的穆斯林民间刊物。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为中国穆斯林各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就中国穆斯林民间刊物发展现状和特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梅县城北镇月影塘丧葬习俗的调查,在更大的范围内将其与中国丧葬仪式研究联系在一起.丧葬仪式体现的历史连续性及其变迁与传统的再造,体现了国家与地反社会的互动.传统葬礼与主张丧事简化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葬礼本身的程序及仪式的展演上,其基础是特殊的观念或动机.月影塘客家村民将举办葬礼看作维护面子、提高身份和报答恩情的途径,强调葬礼对于村民履行道德义务的重要功能,表明“客家”农村葬礼对于道德、身份及其再生产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认同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和一个民族的长期延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访谈和观察,同时辅助文献法收集资料,分析了台湾穆斯林文化认同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949年国民党赴台后,伊斯兰教主要服务于政治,发挥着外交的作用。许多穆斯林高层人士把子女送往穆斯林国家或欧美留学,导致了穆斯林在台湾的代际断层,清真寺的宗教事务都由外籍人执掌,台湾穆斯林在清真寺的话语权日渐衰微。军队里的低阶层穆斯林来台充满了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军队的禁婚政令,以及军人收入并不宽裕,导致穆斯林的婚姻选择困难重重,大规模的族际通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生代穆斯林的信仰。国民党的眷村设置打破了穆斯林在大陆时期的"寺坊"格局,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宗教归属感,同时伴随着台湾逐渐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越来越多的青年穆斯林对宗教活动采取理性选择,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今天的台湾的穆斯林在神圣的宗教世界与世俗社会之间的迷失。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家族的概念及其特征、穆斯林家族社会组织的特点、穆斯林家族社会的信仰、穆斯林的习俗对家族的制度和维护,并就中国家族文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青海穆斯林民营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穆斯林地区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青海穆斯林和穆斯林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带有明显的宗教狭隘经营思维。本文试图通过青海穆斯林和穆斯林地区民营企业在产业选择和经营空间上的位移来说明,由于宗教信仰的约束及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的价值取向,使得现代化企业制度和经营理念在民族区域内的建立健全和有效传播存在明显的个人操作性,穆斯林和穆斯林地区民营企业家通过经营企业的方式在不断地对民族宗教信仰和地区生产生活方式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在本文看来与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悖。  相似文献   

16.
壮族葬礼习俗仪式繁琐,耗费不菲。本文以广西大新县昌明乡壮族葬礼习俗为例,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壮族葬礼习俗对壮族社区人际关系重新调整、聚合与链接的重要作用,并为巩固家庭团结、维护家族声誉及地位,消除家族间矛盾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7.
朝觐是穆斯林的五功之一,具有了深层意蕴和文化内涵。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朝觐是每个穆斯林一生中一个典型的"过渡礼仪",是引起穆斯林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变化的一个宗教礼仪活动。理解朝觐文化的深层内涵,我们认为朝觐可以视为穆斯林复命归真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8.
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哈佛-燕京学社校友学术研讨会上,杜维明先生提出的会议主题是"文明对话: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当时中国学者对文明对话并没有什么认识,对文明冲突也没有特别的敏感。会上杜先生详细谈到他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既已开始的与穆斯林的文明对话。在杜先生的推动和直接参与下,南京大学与哈佛-燕京学社在南京、宁夏、昆明主办了四次中国穆斯林学者与非穆斯林学者的学术对话,大家共同研讨中国历史上和当前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交往和碰撞、借鉴和吸收。在文明对话的旗帜下,参与对话的中国穆斯林精英的文化认同有了非常积极的发展,中国非穆斯林学者也能够更加自信地与穆斯林相处。这是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最吸引人的一次互动,不仅为"中国的"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推动,也为全球各地非穆斯林与穆斯林的相处共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回顾15年的经历,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如何将"回儒文明"对话从哲学和思想史领域向更多领域扩展,比如对中世纪伊斯兰地理学、历史学关于东方的内容与东方汉语文献的对比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更加具体地展现公元750年至15世纪末欧洲大航海时代前夕的世界文明史,而且让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2)如何认识当前伊斯兰世界面临的紧迫课题,特别是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学者应该有怎样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休闲是社会文明的表征,是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每个人的休闲权利、破除边缘人群的休闲阻碍,这是我国新时代休闲研究的重要方向。在系统梳理休闲阻碍模型研究基础上,以我国穆斯林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利用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探讨了文化制约视角下穆斯林流动人口休闲阻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文化制约在穆斯林流动人口休闲的个体内在阻碍、人际间阻碍、结构性阻碍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基于聚居区和散居地穆斯林文化的分异,穆斯林流动人口休闲阻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基于此,本研究在文化制约视角下重构了穆斯林流动人口休闲阻碍模型。  相似文献   

20.
穆斯林民族主义的形成——以巴基斯坦建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认同是穆斯林民族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穆斯林民族观念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它在南亚起初是穆斯林精英阶层的认知,通过自上而下的动员,进而普及成为共同体的认同。从赛义德爵士的穆斯林民族概念到表现为巴基斯坦运动的领土民族主义,是地区和国际政治环境、英国殖民政策、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的关系、全印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互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穆斯林民族主义既是一种先验的感情和信念,也是政治经验的产物;同时,次大陆穆斯林不是整齐划一的同质体,毛杜迪等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及一些穆斯林宗教政治组织反对穆斯林民族主义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