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拿来主义”与鲁迅的小说创作张宇宏鲁迅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巨人。他以非凡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哲人的胆识批判地对待中外文化。既善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又善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遗产的精华,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小说,成为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2.
符杰祥 《东方论坛》2008,1(1):47-51
鲁迅的意义不在于为提供了什么高明的现代化理论,而在于确立了一种近代中国最缺乏的“批判性质询”的态度。从这种现代性态度出发,鲁迅建构了自己关于现代化问题思考的完整构想:以“审己”为原则,以“比较”为方法,以“自觉”为“本根”,以“精神”为“根本”。鲁迅的构想是出于文化整体的观照,他同样重视精神之外的政治、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国学     
鲁迅在"五四"时期对提倡国学的现状不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不适应现代性的需要了。进入现代社会,文化必须借鉴外来的文明成果。鲁迅对待国学持有激列的批判态度,但他不是一概反对国学,而是要看提倡的目的和"货色"。在批判的同时又有继承,他的学术修养许多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料,其学术趣味也没有离开传统文化,并且取得了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对待国学的态度、原则、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当年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鲁迅先生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批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儒学,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衍变来看,他的批判矛头指向宋代以后的程来理学及被近现代尊孔派恶性膨胀发展了的封建糟粕。鲁迅先生的一生,其人、其文对儒家思想的精髓,对孔子的思想品格都多有肯定和赞扬。这是研究鲁迅不可忽视的一面。鲁迅在他的一生中,始终没有停止过对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历代尊孔派的揭露与批判。这种从现实斗争需要出发,并为现实斗争服务的揭露与批判,不仅构成了鲁迅创作的基本内容与特色,而且规定了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的主要功绩。但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的鲁迅,即便是在揭露与批判历代尊孔派的时候,也常常顾及到历史上好的和比较好的东西。这些好的和比较好的东西,又往往包含一些儒家思想的精华在内。而这,便是人们长期以来有意无意忽略了的鲁迅对儒家思想认识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提出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这不仅在整个五四运动期间产生了巨大的轰动,也对当今国际化社会跨文化交际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巴西食人主义作为后殖民主义翻译一代表翻译思想,不拒绝外来文化营养,尤其是强势文化的营养。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策略,在分析批判强势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给予本土文化新的营养。食人主义为了摆脱政治上独立但文化上依然依附于宗主国文化以及欧洲其他文化的状况,强调不同文化之间平等互补。两者都体现了对弱势边缘文化的关注和保护以及对于主流强势文化的抵制。  相似文献   

6.
洪仁的文化观是以西方文化为主,批判与继承传统文化为辅,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根据太平天国的实际需要,批判其糟粕,继承其精华.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采取肯定的态度,热情地赞扬、大力地传播,要把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国富兵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洪仁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资本主义改革思想的人.他的文化思想主张对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如何进行自然环境描写,中国古典小说很早就形成了传统的特色。鲁迅按照“拿来主义”的原则,批判地吸收了优秀的中外文化遗产,成功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小说自然环境描写的民族风格。他运用汉族文学传统的自描技法,描绘出一幅幅现实主义的风景画,使之成为“典型环  相似文献   

8.
一、概说“人性” 孔子曰:“性相近”,显见他认为有人性,且有共性:孟子云:“性本善”,几千年来,帝王们大概都以此说来进行人治。苟子以为“性本恶”,但他的学术没被董仲舒列为“正宗”,倒被蛮夷借鉴去法治了,以抑人类“恶之本性”。又有先贤搞平衡曰“食色皆性也”,并无善恶。左思主张“人有异同之性”。梁实秋和鲁迅也曾为此“恶”语相加:梁以为“人生的态度是歧义的.但人性的素质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而鲁迅先生以“香汗”、“臭汗”来两难,好在梁并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9.
余华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鲁迅走得最近的人。”从余华的小说中探寻鲁迅因子,探寻余华在文化精神和创作上对鲁迅的继承。余华在对弱势群体中的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上,在“批判国民性”和“反思历史”的两大启蒙文学主题上,都体现出对鲁迅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中庸”哲学方法论是我国哲学史上的珍贵遗产,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遗产唯一科学的态度就是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中庸”思想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执两用中”的矛盾观;“过犹不及”的质量统一观;“时中”与“权”的发展观,“无适”、“无莫”的辩证否定观;等等.这对于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