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员工不快乐的企业,多数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而员工快乐指数越高,企业越有活力。四川绵阳市九州电器集团公司创建了和谐的劳动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友情管理、民主管理、和谐管理”,现在这家国有老企业已成为“科技城里朝气最盛、人气最旺、势头最猛、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九州公司的员工都感觉到“在这里工作放心、舒心、开心”。“员工的快乐指数”是企业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必备的要素。企业要增强活力,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产环境,使之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巨大凝聚力的“强磁场”。要员…  相似文献   

2.
张瑛 《咨询与决策》2004,(10):43-43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员工的集体奋斗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因此,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本文侧重对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人性化管理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3.
刘敏 《经营管理者》2013,(22):170-170
<正>一、要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管理的升级都告诉我们企业要发展,必须尊重人、关爱人、依靠人、塑造人、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团结力、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新时期的人才资源管理,必须要正确把握一人为本的内涵。1.员工的利益是企业最根本的利益。企业是人,人事关键,企业无人则止;企业靠人,人是主体,人在企业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企  相似文献   

4.
民营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是指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下,强调管人、管事、管思想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培训和员工发展体系,赋予员工充分的权利和责任,设计更能体现按劳分配的薪酬福利方案等,竭尽全力做好“人”的工作。德力西集团的做法就值得提倡。德力西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建设1.制度与人情共存。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对现代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德力西集团为提高竞争力,在激烈竞争的国内外市场中站稳脚跟,建立了严格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提出了“质量立厂战略”和“名牌兴业战略”的目标,并以产…  相似文献   

5.
别老想着给人家“洗脑”在开放和信息化的环境下,如果企业的制度和管理不合理,造成了一些问题,很难以简单的思想教育式的“企业文化建设”来解决问题。如果不注意这个前提,企业文化建设一定会变成一个“博傻”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思想的教育、疏导和激发是有用的。比如,要在管理中向员工说明白,“企业是什么”、“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什么”、“员工如何建立契约意识”、“忠诚与凝聚力是怎样来的”等等。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企业丈化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可以使企业具有凝聚力,让员工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并激励整个公司为同一目标不懈努力。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持久竞争力的一大源泉,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谓的企业文化落地,是指把企业的文化理念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促使企业理念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之中,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文化落地的“地”包括经营活动、管理制度、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员工行为、企业环境、文化载体等等,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推进企业文化落地,通过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的方式使企业文化真正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思想,而把这真正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政治思想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员工的凝聚力,这样才能让企业更加顺利地开展相应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有效的企业政工管理能够影响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对员工在企业中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企业政工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人的主体地位,促进员工之间的思想交流,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使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力量。推进企业的合理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国有石油企业发展当中,只有加强企业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国有石油工作开展当中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的发展新形势下,必须把“以人为本”当作国有石油企业人本主义思想政治管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柔性管理是对严格规范管理理念和行为的升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从满足员工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五个需要层次出发,结合企业的经营机制及员工价值观念,整合管理各要素,为员工创造经济需求、精神需求及“自我实现”的文化氛围和参与管理的“自我完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凝聚力。柔性管理的核心是“自我管理”。这是员工参与管理的升华,是员工自我价值和主体地位的生动体现。大连三洋制冷公司提出了“质量是员工干出来的,不是检查人员检查出来的”的质量管理理念。公司没有质检机构…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电网建设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来自外界更多的冲击与跳战。如何进行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使得人力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以达到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的,成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课题。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作为一家有着36年历史老厂,大庆石化公司化肥厂抓住以人为本核心本质,从员工角度出发,结合企业管理实际,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管理理念,形成一整套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为企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要求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进行心理与行为的彻底革命,使企业管理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态度直到管理效益全面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开展日常工作中,冀中能源邢矿集团离退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得离退休职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此五大块工作确确实实的落到了实处,提高了离退休职工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使得在职员工对企业的奉献精神和忠实度、以及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提升,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陕速发展,确保了企业整体和谐稳定。企业员工在正常工作期间,为企业出工出力,离退休之后继续关心企业发展,继续为企业健康发展献计献策,继续保持与企业的共荣辱、同命运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企业管理中的“情”是指在管理中以人为本,关心、尊重并信任员工,做到以情感人、以情促人,使员工自主、热情地投身于工作;企业管理中的“法”是指完善和健合各项规章制度,并强化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以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转。“情”与“法”这两种管理方式相当于“德治”与“法治”和“人本管理”与“制度管理”。但笔者认为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不应是完全平行或等同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应有所侧重。因为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和处于不同的环境下,在管理方法上应该有不同的主题。有的企业需要在制度管理方面进行强化,有的…  相似文献   

16.
王玮 《决策探索》2009,(22):60-60
企业管理制度是规范企业行为的准则,是企业每一位员工必须遵守的内部法律,是实现企业最终目标的管理措施。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套系统的、严密的企业管理制度,将会出现工作秩序混乱、工作效率低下、内耗增大,甚至会导致整个企业瘫痪。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并通过有力措施确保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我们说,看一个企业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是看口号喊得响不响,也不仅仅是看薪酬水平高不高,只要看一看在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的做法就够了。如果企业是以牺牲员工利益来保证企业利益,“以人为本”就只是口号;如果是以牺牲企业利益来保证员工利益,那才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了。面对灾难,刘沧龙选择了牺牲企业利益,他说员工都是自己的亲人  相似文献   

18.
<正> “人尽其才”是管理者的工作重点之一。绩效管理是“以人为本”理念下检视人与企业融合的最佳工具和桥梁。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发现员工的绩效表现的状况来了解管理效果。如果员工的绩效表现主要是受企业环境融合程度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就可以适度地改变管理风格或适时地调整计划,甚至进一步通过沟通和建议的方法去帮助员工适应、改  相似文献   

19.
打造具有高度凝聚力、创新力、战斗力的团队并吸引及其留住优秀人才,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员工培训的主要目的,但长期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仍过度强调“管理”、“领导”、“考核”等,疏于建立与企业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员工培训和职业规划体系。尤其是从事工程施工与建造的企业,如何促使员工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更进一步与企业发展战略实现相契合,构建分层分类的员工培训计划、内容及方法系统,成为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必须得到重点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20.
<正>“以人为本”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却很难。 D公司是一家从事流行女装设计和生产的企业,总经理紧跟时代潮流,提出公司管理要“以人为本”,并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在公司的宣传栏上宣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然而口号喊得很响,管理方式却没有变革。公司仍然对员工采取简单的高压式管理方式,尤其对一线生产工人严格规定作业时间离开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