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生态小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生态小区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它与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相统一,与区域和城市融洽,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  相似文献   

2.
生态小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生态小区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它与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相统一,与区域和城市融洽,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  相似文献   

3.
善恶是人类伦理情感经验的普遍范畴,凭借善恶之肯定与否定来总结、概括、整理人类生动、丰富、多样的情感经验而使伦理知识成为可能。人类的情感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关乎人类自身的,一类是关乎自然的。关乎人类自身情感的是一般伦理;关乎自然情感的则是环境伦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善恶情感及其自觉是环境伦理的现实基础与可能的逻辑依据。对情感的理性考察与认知统一整合为意志,意志最终凝结为目的。外在于事物的意志目的渊源于事物内在的规律性目的。对人的内在目的的觉悟是一般伦理意志、伦理规范的来源,对自然内在目的的觉悟则是环境伦理意志、环境伦理规范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环境艺术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艺术因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危机而兴起,它以自然环境为立足点,用各种技术和艺术的手段来优化完善人们的生存环境空间。通过对人、自然和社会的整合设计,创造生态的艺术化的人居环境,强调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和谐,从而在环境审美、生态观念、环境行为上影响公众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5.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高科技发展的时代,高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物质构成,而且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尤其使得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具有了浓厚的人为色彩,而成为所谓的“人工自然”、“人工环境”。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创新能力的提高,随着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环境的人为化程度日益提高,我们是否有可能自动实现社会和谐呢?如果不能,那么造成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主要矛盾何在?  相似文献   

6.
[摘要]当今世界,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危机四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健全的环境法律制度固然重要,然而,对于环境伦理观念的再诠释,则是法律制度必不可少的根基。在对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旧有的观念是“分”,把人类与自然二分化,不同的只是,有的以人类为中心,有的以环境为中心。新的观念之核心是“和合”,它不以权利为目的,而以责任为依归。正是这种责任的担当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得融洽、和谐,自然环境养育人类,人类反哺自然环境,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以德上通天,以责任合内外,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人类栖居于地球的环境美学模式首先取决于自然条件及其孕育的环境理想。中西古代城市均依赖自然山水条件,但中西文化对自然环境持有不同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环境理想。中国文化看重自然山水环境的乐居、乐游价值,创造了独特的山水文化,如山水城市、山水园林、山水诗、山水画。  相似文献   

8.
古村落人居环境是农耕时代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蕴含了结合自然进行规划设计的卓越智慧,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精神的原创价值。以山西历史文化名村夏门为例,探寻了古代夏门村落营建具有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规划理念,弥补自然之不足与营造风景相统一的建设手法,以及充分尊重地形与发挥建筑师创造性相统一的创作方式等设计智慧。  相似文献   

9.
论公园的生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园是介于人工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它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生态问题密切相关。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角度而言,城市公园既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也是协调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的纽带,对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人们意识到了人工景观环境扩展的危机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宝贵,于是城市公园内涵与外延的拓展成为必然。二元的公园经营管理模式有利于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进一步需求,更好地改善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已成为城市设计者的重要课题之一。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而且有利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平衡,文章将就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人工因素的范围和各层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加明了进行景观设计时场所和所处环境的关系,创造出自然、和谐、美观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1.
荀子把"天"界定为自然意义上的存在,这种界定除了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天人相分外,还意味着天道相分.天道相分使天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巫祝色彩和道德价值意蕴,把人从掺杂了各种人为赋给价值的天中解放出来并成为价值的主体.然而道并没有从荀子思想中消失,而是转化为礼,对人性和社会发挥着道德调节作用.荀子的这种天论思想直接决定了其思想路径,决定着其性论和礼论思想的产生,并且预设了人之于自然、人性自身和社会的价值投射.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由来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 ,也是人类对自然界一个全新的理性认识。然而人类这一认识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 ,再到“可持续发展”。这一过程的每一阶段 ,都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上的进步与升华。中国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战略目标和基本国策 ,无疑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抉择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其创业的活跃程度呈现出密切的正相关,而创业活跃度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就是创业环境.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海峡西岸城市群创业环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海峡西岸城市群创业环境相差较大,总体创业环境偏差;浙江省和福建省城市总体创业环境优于广东省和江西省;各城市之间创业环境差距较大,但省际之间城市创业环境相差不大;沿海城市的创业环境总体上要优于内陆城市;各个城市创业环境各有其优劣势.为此,提出了优化海峡西岸城市群创业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及经验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笔者对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过程进行了考察,总结了三代领导集体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启示,提出十六大以来我国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长期以来党对城乡统筹发展进行探索的结果,并为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策,必须吸取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统筹解决城乡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然”的含义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而不断的变化发展的,是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息息相关的.自然在人类进步的过程当中几乎一直是扮演着一个“母亲的角色”:从早期的母性崇拜,到后来的机械二元论,再到当下的女性生态主人类历史的演进,俨然一部母性肉身之存在的史诗呈现.对此,诸多层面的关于“母性自然”的隐喻和解读,均体现了自然之肉身与人类生存利益之间的重要意义.如何协调人与自然二者间的相生关系?怎样在敬畏自然的前提下谋求人类自身的文明发展?都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环节当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对生态危机实质的认识是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基本前提。生态危机从表面看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但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到本质层次不难发现,它所反映的是人性的危机,是人对自然的恶和人性的迷失。造成人性迷失的深刻原因则是人被"欲望"所奴役。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就必须首先将人从危机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7.
乡村自古以来便是我国传统审美意识中重要的一类空间表层。在乡村审美中,视听带来的审美知觉在传统的时空一体观中经由静观的审美走向流观的审美体验,从而帮助人们摆脱现代物欲的困扰,开启人与自然在乡野原生态中的对话。乡村视听审美的提出,是基于当前人们所遭遇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并伴随着生态恶化、环境破坏等一系列严峻现实问题出现。乡村有着有别于城市的生态功能和审美价值,让人们能够在当前环境所遭遇的困境中从视听审美和生态美学的视角出发,寻找新的审美主题:追求人与自然的契合感与亲密感,反对技术文明带来的人与自然的分离对抗。  相似文献   

18.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孟子所谓的人性的善主要指人性的"四心",即四个"善端"。孟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性善论"作了规定和论证,并指出了后天道德修养对保持人之善性的必要性;"性善论"思想中对人的社会属性、道德自觉性的重视等思想,为后世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社会历史语境下的生态思想建构--论泰德·休斯的自然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泰德·休斯自幼与自然为伴而与之结缘.家乡百年前的环境灾难郁结于心,终生不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生存面临的双重危机,更坚定了他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决心,从此便踏上了探索的不归之路.休斯广泛涉猎勤于思索,终于发现威胁当今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物质生存危机和精神生存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中心主义,进而构筑起自己的生态思想,并将其精心编入诗作中,最终践行了许下的宏愿.  相似文献   

20.
论增强人文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环境建设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性条件,重视人文环境建设是我国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在目前颇为热烈的人文环境建设的讨论中存在着两个根本性缺陷:一是过于狭窄的文化观,因而不能观照人文环境建设的客观实践的整体;二是公式化、概念化、标签化、简单化问题,因而不能体现人文环境建设的人文本质。认为要实现人文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在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自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大人文环境观;必须加强人文环境建设人学理论和方法论依据的研究,着眼建设和谐社会,确立科学的构建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