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利用网络结社和勾联所结成的"网络帮派"正在成为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径。其中,网络帮派有其明显的群体特征:等级性和管理的完整性、网络纠集的快捷性和群体犯罪的疯狂性。其中网络公会成为青少年网络帮派的新形式,极易培养青少年的帮派意识,并诱发青少年结帮犯罪。网络帮派犯罪不仅因其便捷和突发性而使犯罪防治更加困难,而且它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理,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应针对青少年网络帮派犯罪形成的青少年自身、社会和法律原因,加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立法和加强司法干预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动机,通过比较发现国外青少年犯罪心理动机大多是精神情感空虚,以寻求刺激和追求时髦为目的;而我国青少年犯罪心理动机大多出于对生理性和社会性这些低层次的需要缺乏理性控制。我国青少年犯罪动机之所以有别于西方,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只要我们有针对性的加强对青少年的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可实现降低犯罪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改革和开放的纵深发展,受青少年生理、心理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关系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犯罪日渐升温。为了及时预防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犯罪,我们必须重视与落实法制宣传,解决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刑事立法上突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预防青少年犯罪 ,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教育是通过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础 ;道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治本措施 ;法制教育和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防线 ;心理和生理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近来年,青少年犯罪率大幅度上升,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原因,又有个人的原因。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道德、伦理、家庭、社会诸多方面。我们拟从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入手,谈几点治理对策。一、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一)不成熟的生理和心理是形成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因素司法实践表明,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少年的生理机制还未成熟,思维方式还不完善,心理状态还未定型,道德准则处于模糊状态。具…  相似文献   

6.
由于方方面面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与教育规范不协调的行为,如校园暴力、色情犯罪、网上犯罪等等社会心理学对青少年行为失范的解释都最终归咎在社会环境上。要针对青少年的活动范围和心理发育过程,从学校、家庭、文化网络等方面协调配合,共同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的不良需要有生理性的:如性欲与物欲;也有社会性的:如哥们义气、盲目性爱情、报复和变态心理;都贯穿着三大明显特点:极端利己性、严重排它性和反社会性。矫正不良需要,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关键要正确认识不良需要形成过程中青少年生理心理可塑性与不良信息的相关度,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以素质教育培养良好人格品质,心理疏导与心理救助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32名农村犯罪青少年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具有教育背景不良、留守儿童多、犯罪类型比较集中等特点,不良教育背景是农村犯罪青少年误入歧途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农村犯罪青少年受教不良又与目前“城乡二元教育体系”密切相关。统筹发展城乡教育有利于彰显教育的公平性、有利于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有利于提高农村青少年整体的受教育水平、有利于改观农村青少年未来的发展劣势,是预防农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日渐严重的社会问题.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家庭因素不可忽视,大多数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来源于家庭的不当的教育方式、缺损的结构形式、不良的环境条件和不完善的教育功能等因素.加强对这些不良因素的研究,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如重智南德、心理引导空白、家教无力等等,改善社会环境与加强社会教育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适用宽严相济政策概念的界定和法理依据的研究,并通过对青少年犯罪实践办理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对该政策的执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期望引起大家对青少年犯罪使用宽严相济政策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依据犯罪构成理论对我国刑法关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规定做了一些分析,明确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犯罪客体、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以及主观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有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指出了其立法的不足之处;最后就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立法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精神伤害罪,民法、行政法对精神伤害行为的规定也比较粗略。因此,弄清精神伤害行为的类型和实施方式,在刑法中明确规定严重伤害行为为犯罪,并明确界定刑法、民法对精神伤害行为的管辖范围,对于完善精神伤害行为立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以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审视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象,指出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处境削弱了社会联系中依恋、奉献、卷入、信念的控制力量,因而促成了违法犯罪的发生.期望通过对社会控制理论的分析和研究,扩大研究者的理论视野,增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象的认识,以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犯罪日渐上升,为了避免青少年受到监狱暴力以及“交叉感染”等伤害,目前采取人性化方式将他们放在社区中进行矫正。本文从非政府组织参与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犯罪中止是刑法学犯罪论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中的一个重点难点,存在太多的争论疑难问题。而这些争论疑问往往是围绕本国现行规定展开的,有的甚至是极其狭隘的。对于中止犯众多立法模式及差别的掌握,方能准确诠释立法的精神意图,发现问题的实质及刑法条文的不足。本文试图全面总结中止犯的立法模式框架,归纳概括中止犯形态分类模式、成立条件模式、拟制模式、责任及处罚模式的具体内容与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被害人学"的勃兴,被害人的主体地位、权利救济等在刑事政策的变迁中得到彰显,由此影响到刑事立法对被害人利益的尊重与考量。反观我国刑法,除了亲告罪,几乎没有对被害人主体利益特别是自我决定的尊重与保护,这不利于扩张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与贯彻刑法谦抑性理念。为了让被害人利益在我国刑法中得到彰显,不仅要在完善亲告罪立法体例基础上适度扩张其适用范围,还要对被害人承诺进行适度的法定化,明确被害人承诺的概念,并就被害人对身体健康权的承诺进行限定,以与新增设的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设置保持协调。  相似文献   

18.
女性职务犯罪多发生在会计、出纳等财会人员或财务管理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涉嫌贪污和挪用公款犯罪。女会计职务犯罪与男性相比具有某些特有的个性特征。研究女会计职务犯罪的特征、成因及预防对策,对加强女会计职务犯罪的防控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故意犯罪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犯罪预备并非起始,犯罪往往开始于犯意形成以后,正确地理解犯意表示和阴谋,有助于我们认定犯罪预备。鉴于犯意表示和阴谋存在诸多差异,我国司法制度中应确立阴谋犯制度。  相似文献   

20.
盗窃犯罪是一种常见犯罪。实践中对盗窃犯罪存在一些价值认识错误 ,常把盗窃犯罪的“数额”作为认定盗窃行为罪与非罪、罪轻罪重的关键因素 ,片面强调了犯罪认定的客观方面 ,忽视了行为人主观认识错误对犯罪构成的影响 ,从而背离了犯罪认定的主客观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