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春秋时代,诸侯百国群起争雄,战争不断发生,为了防御而竞相筑城建郭。仅见于《春秋左传》的筑城之举就达六十八次,其中六十三次是建筑新城,可见春秋时期城市发展之快。当时,城有都和邑之分,《左》庄二十八年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左传》所记载的建城事,绝大多数是“都”。对于城市建设的规模,西周时已有具体的规定。《左》隐元年曰:“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否定夏、商、周三代国家广大疆域的存在,认为早期中国只是邑的聚合体,其疆域是不连贯的,尚未形成“面”的疆域观念。这种看法缺乏坚实的证据。夏王国应已大体确立了广域国家的疆域形态,商周时期又拓展而充实之。商王不只关注具体的邑,也关注邑间成片的领土。周王将土地和民众赐予贵族并根据需要对侯伯进行册封或徙封,均显示了周代疆域之广大。早期国家疆域的边界虽具有模糊性,但并非不存在。商代“内服”“外服”均是王廷设官以治理的区域,而周人对何处属其领域、何处非其领域亦有相对清晰的认知。夏商周三代与秦汉在疆域形态与观念方面并无本质不同,只是统治方式与强度有别。相较不连贯性,早期中国“疆”“略”有别的特征更具代表性。“疆”是王国设官征赋、实施稳定统治之区;“略”则是王国影响所及之区,其地通常不置常设机构,暂不属王国疆域,不过却属于其势力范围,也是其疆域的盈缩区。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校勘一则黄南津《战国策·齐策四·齐宣王见颜》:“对曰:‘不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老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此段文字,鲍彪...  相似文献   

4.
从公元前770年周干王东迁以后,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550多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的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期中国历史进入大动荡、大分烈、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是各诸侯国兼并斗争十分激烈的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独立性的增长,周天子不能号令诸侯,一些在政治上称“霸主”作用的诸侯国先后脱离周王朝的控制,建立起一套各自为政的政治制度和官吏制度。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和经济基础的变更,作  相似文献   

5.
大禹时代是中国历史转型的重要时期,标志是作为“诸侯之长”的部落-方国联盟盟主之位,由选举变为世袭,进入了最早的王朝阶段。大禹通过治水将“夷夏-东西”沿线各地方国、部族的政治、经济力量进行整合,再结合征三苗等战争行为,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国家,成了夷夏联盟天下“诸侯”的盟主。《左传·哀公七年》描述夏禹时期诸侯会盟,“执玉帛者万国”,大禹甚至拥有了诛杀防风氏首领的大权。体现在礼乐制度,就是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的二里头式牙璋等礼器和传说“铸九鼎”的规制。此一时期,早期王朝虽然建立,制度雏形已然推广,甚至出现了早期封建的萌芽,但各异姓部落、方国的内政仍旧是高度自治的,如当时平行存在的商、周二族基本可以做到各行其是。大禹体制在统一联盟与地方共同体自治方面,达成了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时晓红 《东岳论丛》2000,21(2):118-119
管仲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战争连绵 ,烽火不断 ,作为政治家的管仲在战争这个大舞台上显露了其非凡的军事才华。所以 ,管仲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 ,而且是一位成就卓越的军事家和军事思想家 ,其军事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军事思想原则更有着显著的特色 ,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管仲的军事思想原则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其一 ,富国强兵原则。《管子·权修》云 :“地之守在城 ,城之守在兵 ,兵之守在人 ,人之守在粟。”《管子·治国》曰 :“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 ,兵强者战胜。”《管子·七法》又曰 :“国贫而用不足 ,…  相似文献   

7.
黄淑仪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101-110
春秋时期楚人的南土观念,是楚人在春秋时期形成的地理思想观念,是对南方政治疆域空间的体认。随着出土文献的涌现,楚民族的北方起源与向南迁徙的历史得到了印证。《左传》书写中,楚民族的北方记忆铸就了楚人对征服北方的渴望,艰辛的南徙与创业经历促成了楚人对南土的地域意识。楚人效仿周王朝的都城格局,多次迁都以适应楚国在南方的扩土进程,且统一都城"郢"之称谓,使之成为镇抚南土的政治威权空间。《左传》对春秋时期楚人南土观念的地域意识、核心都城以及整体政治疆域空间的三重书写,体现了《左传》文本对于春秋时期诸侯征伐所致的地缘政治结构的理解与构建,亦反映出南北对抗的背景中楚人借鉴中原文化的政治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8.
<正>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著名的哲学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是春秋时期杰出的音乐家。孔子生活在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的激烈,形成了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局面。充满矛盾  相似文献   

9.
刘英 《河北学刊》2003,23(2):82-82
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舞台上曾盛行一种特殊的婚姻制度,即诸侯嫁女必须有同姓国出女陪嫁,是谓“媵”。笔者试就此问题谈些粗浅意见。 1.“侄娣从媵”之考述。“侄娣从媵”自古即有,最早可上溯到尧舜时期。据《太平御览》记载,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一块儿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诸侯对周天子自称“天子之吏”,表达的是“我是您的保卫者”之意;诸侯间自称“天子之老”,表达的是“我们是天子的办事员”之意;人们称诸侯曰“君”,表达的是“您是天子最尊贵的臣子”之意。秦汉以后,君用于对一般人的称呼,表达的是对人的尊敬之意;子有尊贵之义,称他人曰“子”或“某子”“某某子”,是认为他是一个尊贵的人;国君的嗣子称为“世子”或“太子”,谓此子最为尊贵;世子太子继位为君王,若尚未除丧,自称“予小子”,是相对其尊贵的父亲的自谦之称,表达的是我虽尊贵,但还不如父亲尊贵之意;国君称诸侯曰“小子”表达的也是对诸侯的尊敬之意。  相似文献   

11.
王畿就是都城周围由王室直接统辖的行政区域。 周代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度。全部疆域由许多诸侯国组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出于对周王的恭维。这首诗只表明周王是诸侯同尊的“天下共主”,他名义上对“普天之下”的全部疆域享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奴隶制宗法崩溃,诸侯图谋霸业。齐桓公委政管仲,改革经济、民政、军制,以“赏赐刑罚” 代替周公时代的“明德慎罚”,使齐国迅速强大,造就了一代霸业。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霸王盟誓行为性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秋时期列国争霸不断结盟 ,人们一般认为是礼崩乐坏。本文认为盟誓制度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一种体制 ,周王与诸侯以盟誓相联结以及诸侯间以盟誓相交流是周代国家的重要特征 ,因而盟誓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战争中 ,特别是早、中期霸王盟誓行为的性质是维护周礼 ,是礼乐文化的发展而非背礼违乐。春秋中后期 ,诸侯盟誓的性质变了 ,才是真正的礼崩乐坏。  相似文献   

14.
秦国,在春秋时期,穆公是五霸之一;进入战国,一跃而为七雄之首。它结束长达四百多年大国争霸和诸侯称雄的分裂局面,完成全中国的统一大业,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写下了至为重要的篇章。 然而,秦国发展的历史过程,较之西周初年受封的晋、齐等国,整整短了西周一代。它在平王东迁之际,由于襄公以武装护送王室有功,才开始受封,列为诸侯,平王赐它以岐西之地“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  相似文献   

15.
秦人是我国占老的居民之一,相传“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说明大业之前秦人处于“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大费以后,秦人由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大费曾协助禹治理洪水,受到奖赏.大费“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夏朝初年,秦与夏已有联系,只是限于材料,还不能讲述清楚而已.“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在汤伐夏的战斗中,“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因秦人助商灭夏有功,孟戏、中衍为帝太戊御,得到宠幸,“御而妻之”至中衍以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中(?)“在西戎,保西垂.”西垂乃泛指西方边陲.  相似文献   

16.
西周时期,诸候不分内外和爵位高低,均有权建立军队,且卿大夫也有自己的世族武装,因之形成宗族等级制下王室、公室、家室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所谓“诸侯有卿无军”之说,不过是《国语》作者理想的制度。西周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其攻车的实战编制为30人;大约至战国初期,其实战编制扩展为75人。  相似文献   

17.
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这一思想,在春秋时期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大家知道,西周实行的是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把与自己有同姓血缘关系或异姓亲戚关系的下级贵族分封出去成为诸侯,周天子成为“天下之大宗”;诸侯在封国也实行宗法分封,形成卿或大夫,诸侯成为封国内的大宗;卿或大夫在自己的封地——领邑内也把较小的土地封给士,自己成为领邑内的大宗。从周天子的王朝直到卿大夫的领地,贵旌们依靠尊祖敬宗  相似文献   

18.
周代交聘中的“礼尚往来”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尚往来"是周代交聘关系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对等性原则在礼仪上的体现和运用,贯穿于交聘关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其具体表现主要有四:一曰报礼,即交聘过程中礼仪、仪节的相互回报;二曰报币,即交聘过程中礼品的相互往来回报;三曰报书,即交聘文书之相互回报;四曰报使,即交聘关系中的相互遣使。春秋时期的报使报聘制度与西周时期原生态的制度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时间的间隔由固定变为灵活;使命目的由礼仪性向务实性倾斜;诸侯与周王室的交聘关系日益与诸侯之间的交聘性质接近,"朝"、"聘"之别亦日渐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但是,"礼尚往来"的基本原则却一以贯之而为汉唐及其后交聘制度所继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至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史称东周时代。以前453年为界(这一年赵、韩、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并立的格局),东周时代又可分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春秋时期不同于西周的主要特点是“王室衰微”,“政由方伯”,周天子的影响力不断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各封国的控制。诸侯间竞相争霸,干戈迭起。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都较前有了很大发展,与之相适应,作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制度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拟就春秋时期军事制度的基本特点作扼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尉博博 《兰州学刊》2011,(3):160-166
春秋时期,都是指卿大夫所受封的大邑,即卿大夫家所在的城邑。都在西周时期既已出现,但都的大量出现是在春秋时期。西周时期,诸侯国统辖的范围皆在百里上下,诸侯欲大量分封都邑,存在领土狭小的限制。至春秋时期,诸侯国先后掀起了开疆拓土的浪潮,各国因而占领了大片土地,其中以齐、晋、秦、楚为最。这为诸侯大量分封都邑提供了条件。卿大夫立于诸侯之朝,为国君之臣,居于都中,主持祭祀为家君,都在春秋时期就是卿大夫的禄,都中的私家武装,平时保护卿大夫的都家,战时可配合国君的军队作战。都具有两面性,既是国君统治地方的手段,又是大夫收族、聚党反抗国君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