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兆利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总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其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的。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成了禄利之途,也成了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隋唐以后,封建社会步入晚年,其统治思想也就改换形式。元朝皇庆以降,以《四书集注》试士,悬为令甲,程朱理学升格为官方哲学。明嘉靖、隆庆年间,陆九渊、王守仁的偶像相继入孔庙,陆王心学也取得了正宗合法地位。于是,以程、朱、陆、王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达七百年之久。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后、也是最完备的哲学形态,有其合理成分和积极方面,但由于它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思想的腐朽性与反动性,因而惰性居于主导地位。本文试从四方面议论之。 相似文献
2.
蔡良俊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2,(1)
历来治词者鲜及梦窗。作为一位在南宋词坛影响颇大且创作甚夥的词人,本应在词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但却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一方面,南宋豪放词人的爱国思想掩盖了以艺术形式见长的格律派;另一方面,又以梦窗词之感情深微,精雕细琢,具质实之风而受到格律派内词人的贬抑,故有人称其为“一位被误解的词人”。本文试图从结构、感情、语言、意境等方面,臆度梦窗。 相似文献
3.
刘建国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刘勰在《序志》中曾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根据这段声明可以看出,《原道》所论乃是“文之枢纽”中的带根本性的问题。问题越重要,越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争论的人也更多,分歧也更大。参加争鸣,自知根底不深,但拜读了许多文论家的有关文章以后,我也想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就教于众多学者。 相似文献
4.
张乃良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3):48-51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之一 ,是作者精心结撰刻画的主要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是遣责、讽刺的 ,故作者先以“淫丧”让她退出小说的情节 ,后接受了评点者的建议删去了有关情节 ,但却留下了许多情节上的漏洞 ,如她的病因和死期 ,这一直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笔者撰文略申浅见 相似文献
5.
陈绍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4)
如何认识关汉卿戏剧创作的发展,这是关汉卿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有关关氏戏剧创作年代的考证文章中。尚未涉及他的早期作品。本文通过对《陈母教子》、《玉镜台》、《西蜀梦》、《哭存孝》等四个剧本的思想感情、艺术情趣以及编剧技巧等方面的审视,推断这些作品应为关氏早期的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6.
六朝时,“自”在口语中十分活跃,并且常作词尾。这种现象,语言学界似重视不够。笔者不揣浅陋,拟略作探讨,以就教于专家读者。我们先看以下例子。①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言语) 相似文献
7.
祝尚书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1)
一、《鸱鸮》旧解质疑《诗序》说:“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意,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这说法是根据《尚书金滕》篇的记载。从汉儒到清儒,这是权威的定论,没有人怀疑过。这首诗,“毛传”、“郑笺”都以为是周公托为鸱鸮之言,朱熹《诗集传》又以为全诗是周公托为“乌言”,“鸱鸮”是指受害之乌发出的呼唤。但无论是“鸱鸮言”或“乌言”,从汉儒到现在,都一致认为它是一首“禽言诗”、“寓言诗”或“童话诗”,也算是定论了。 相似文献
8.
段宗社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107-110
“诗必盛唐”一直简单地被当作明代七子派创作上模拟之弊的根源和口实。但全面考察七子派诗学思想,不难看出:七子派取法汉魏盛唐的本意,在于恢复各体诗歌初创阶段的那种真情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创作精神。其模拟之弊固然与他们严守法式有关,但深层根源在于中国诗歌发展后期无法克服的内有矛盾无避免的衰落命运。 相似文献
9.
张乃良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5):34-36
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以卓越的诗歌成就树起了两座丰碑,更以早年建立的情若手足的交谊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但在晚年,李、杜之间产生了情感隔阂。其表现是杜甫对李白之死漠然视之,令人感到蹊跷。其中原因主要是杜甫对李白的不满直至失望。因为杜甫怅怨李白恃才傲物,得罪玄宗,不辩忠奸,附依永王,被定罪附逆做乱。 相似文献
10.
李伯重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中国的近代史学始建于20世纪初期,恰逢西方学界对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史学在研究内容、方法与手段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这个总结以鲁滨孙的《新史学》为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体现了20世纪初期史学的“国际前沿”。在此同时,以梁启超、王国维和陈寅恪为代表的清华学派,也对中国史学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深刻变化以及所亟欲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比他们和鲁滨孙的见解,可以看到他们在“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这两个史学的根本问题上确实站到了当时的“国际前沿”。不仅如此,在如何对待传统史学中的合理成分方面,清华学派的态度似乎比鲁滨孙的《新史学》所代表的“国际前沿”还要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1.
姜书阁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Z2)
一、屈赋俱存,无佚篇 生活在战国后期的伟大的人民诗人屈原,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不仅以他的《离骚》等光辉诗篇衣被着两千多年来的历代词人,而且也以他的爱祖国爱人民的伟大精神哺育着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对于他的全部遗作,我们都必须永远珍视,继承不替。 先秦“诗、书百家语”经始皇“燔灭”,大抵不存,或已残缺,惟屈原辞赋,历来不闻有佚篇,这却是很幸运的。 相似文献
12.
邹志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4):46-48
书法是一种抽象的线条艺术,鉴赏这种艺术时会产生诸多具象化的意识.这些具象化意识类比于自然物象和社会生活,它能够帮助人们深层次地体味书法艺术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九莲山帐书文化是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帐书上的符箓发展至今有复文、云篆、灵符、符图4种类型。帐书文化作为本土文化现象,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感情的积淀,"旧传统新发展"是其渊源特征,于儒释道三教合流中凸显出其道教文化的本质属性,由古代巫师道士专属发展至今已为普通民众所掌握,且题材宽泛,形式多样。九莲山人生活在一个有倾诉、有寄托的空间里,帐书不仅能帮助人们释放精神压力,还有助于建构一个结构合理、自我调适能力强的生活共同体,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乃至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张永鑫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2)
《吊屈原赋》最早著录于《史记》、《汉书》贾谊本传。后昭明太子箫统合《史》《汉》叙说一节为序,以《吊屈原文》作题收入《文选》“吊文”类。宋朱熹则易名为《吊屈原赋》,再收入其《楚辞集注》“楚辞后语”中。据本传,该赋是“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的“自喻”之作。因而,《吊屈原赋》向以继承并发扬屈原精神而公认为是汉代赋作的各篇。但笔者在仔细研读了该赋之后,觉得过去对它的肯定实有不当。今不揣谫陋,略述咫见谀闻,为臆说者四,以就正于海内明哲。 相似文献
15.
陈松青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97,(3)
屈原《九歌》包括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所存问题颇多.比如,篇名之缘由何在?《国殇》是否当“不入《九歌》之中”?笔者认为《国殇》并非刘永济先生论定的太史公所读之《招魂》,是祭祀神灵,而非人鬼,当属《九歌》无疑.《九歌》除送神曲《礼魂》外,每篇祭祀一神,共祭祀十神,但其中湘君、湘夫人实为一神,即“湘灵”.九歌是九神之祭歌,这便是《九歌》得名之由.本文在上述整体认识之下,从抒情线索、语言特色,论证《湘君》、《湘夫人》是一篇之二章,探讨了屈原将之断为二章的原因,并指出后人因混章为篇而出现九歌祭十神的难以理解的事实.笔者好奇,是非得失容或不同于通人,然“道并行而不悖”,要亦无伤大雅也.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文化的浸染和社会变革引起的文化断层,使当下我国民俗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工作被扭曲或漠视,从而在认识与操作方面存在认知不全面、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使尊重民间生活样式成为社会的基本态度,认清血缘关系、庙会节庆、村落文化等所折射出的民俗文化机理,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管理和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从整体上推进包括民俗生态保护在内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张永鑫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离骚》云:“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又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又云:“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脩”一词,《离骚》中凡三见。王逸注谓:“灵,神也;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楚辞章句》)朱熹的说法同王逸基本相似:“灵脩,言其有明智而善修饰,盖妇悦其夫之称,亦耗词以寓意于君也。”(《楚辞集注》)清代楚辞研究者亦认为:“灵,善也;脩,长也。称君为灵脩者,祝其所为善而国祚长也。”(王夫之:《楚辞通释》)“灵脩者,大夫颂其君之词,即借以为称其君之词。”(王邦采:《离骚汇 相似文献
18.
毛曦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1)
清朝乾隆、嘉庆时期,是我国史学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考据学风盛行,许多学科都以考据为治学的主要手段。在历史研究中,考据史学垄断了史坛。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考据史学趋于成熟。乾嘉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考据史学成熟并垄断史坛的局面呢?这决非偶然,有其产生的内在必然性。长期以来,对于乾嘉考据史学产生并得以盛行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 相似文献
19.
韩国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声名鹊起的著名历史学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骎替传统史学过程中涌现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名家代表之一。从近70年来中国历史学的演进过程中考察韩先生的治学道路,其史学成就体现在包举大端、把握全局的整体史观,钩沉索隐、辩证史实的治学风格,以及在新时代中更新"史识"等三方面。历史需要反复认识,对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史学取得的丰富成果和矫枉过正之偏作出客观的学术总结,有利于发扬光大我国传统史学的精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瞿林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3):5-17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学科体系、历史观和方法论、重视民族风格和史学遗产以及史家自身修养的境界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的研究,对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质,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