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杨晔 《科学发展》2014,(7):9-18
中国式"新金融"规模不断扩大,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济增长与实体经济背离,也未能完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当前政策的出发点,不应仅出于控制金融风险而对"新金融"加以限制,更多的还是应考虑如何加大力度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上海"新金融"政策定位,应借助"新金融"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并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型为重点,以活跃和繁荣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体系为抓手,构建上海"新金融"鼓励政策。  相似文献   

2.
祝佳  唐松 《城市观察》2016,(2):57-67
金融新业态是随着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而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对广州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广州市金融新业态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传统金融业务不断创新、跨境金融业务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新业态领跑者、各类新型金融模式也日益壮大;但同时也存在金融风险、技术安全问题、有效制度环境缺乏、行业监管面临巨大挑战等问题。因此,广州应加大对金融新业态的扶持力度,鼓励新型金融组织开展多层次合作,在实施差别化区域金融政策的同时,将适度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加强信用体系和市场制度环境建设,促进广州金融新业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处我国黄金海岸线中部和长江出海口的交汇点,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沿江经济带聚汇点,是长江经济新支撑带以及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经济龙头,肩负着我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的重任.近年来,上海土地资源瓶颈约束持续加大,上海进一步发展需要扩大经济腹地.随着“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需要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坚持市场手段调节和加强国际合作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金融抑制难适经济发展似已成为世界之共识的今天,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大海啸同时也向世人表明,金融机构如果滥用它们享有的金融创新的工具,同样也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所谓“滥用”,就是指美国这些参与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利用全球的流动性过剩环境,无休止地追求自己的利益。随后又利用金融创新的工具,转嫁次贷业务被放大后所积累的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5.
新金融产业是区别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一类产业的总称,作为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结果,其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导向性,与实体经济结合更加紧密。当前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新金融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优化产业结构,更能发挥产业转型过程中市场机制的力量。通过分析新金融产业市场化属性,研究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从具体产业形态和功能角度,分析上海外滩新金融产业发展对实体产业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根据互联网时代金融中心建设的内涵和特征变化,上海加强金融中心建设应转变思路,创新金融发展理念.根据互联网时代金融的特点.引导金融机构从传统的业务模式扩展到互联网模式;引导和鼓励互联网企业跨界提供金融服务;探索并鼓励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与金融企业创新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交易所及其他新型金融组织机构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7.
张小溪 《城市》2020,(4):11-19
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抓手。金融生态的发展推动了创新的深化和广泛,由于横向链接、互动、要素新组合加快,新的资本市场加盟,企业创新活动逐步自下而上兴起。上海率先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在企业家和股权投资的互动中形成适合创新发展的金融生态,最终推动创新发展,这需要政府、创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周虹宏 《现代妇女》2014,(4):266-266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它发展十分迅速,当前正在以多种形式对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和影响。互联网金融未来将引领传统金融行业向更加高效化、人性化和便捷化的方向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也将不得不逐渐转变观念、调整战略、提高科技水平去把握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优化,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发展优势越发明显,国际贸易与金融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金融行业和国际贸易是我国金融和经济领域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国际交流和多边国家合作的平台,在金融行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不同,其给经济建设所带来的优势也各不相同,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针对现阶段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互相影响,以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发展优势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以此实现更好的调整和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0.
马坚波 《职业》2011,(34):64-65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与国之间金融竞争的核心是高层次金融人才的竞争。笔者在此就我国金融业人才队伍面临的形势与存在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加快我国高层次金融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须破解制度—技术约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可以借鉴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经验,实施"金融特区"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创新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并对全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引领作用。上海金融特区可实施资本—金融项目管制改革、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改革等试验,目标是人民币全面国际化,并成为除美元、欧元之外的第三种主要国际货币。不仅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还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同时,相应提出建设金融特区的技术可行性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金德环 《科学发展》2010,(10):62-77
服务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发展呈现出金融手段信息化、金融发展自由化等特征,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监管的核心要解决好两大关系,即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我国传统金融监管与当前服务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应借鉴国外服务经济先行国家金融监管的经验与教训,结合中国服务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构建国内金融监管制度和先行试点。  相似文献   

13.
方勇 《科学发展》2014,(4):13-19
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机制模式,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在梳理和分析自身特点和约束条件,并在与发达国家进行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一种最适合自身的机制模式。中国金融机构应紧紧跟踪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动向,在海外业务发展过程中力争在新金融领域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在全国区域金融改革中有其特殊的地位,要做到"合而不同,有抓有放":一方面,上海应抓住金融开放和体制创新两个重点,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全国其他地区金融改革积累经验;尤其是在体制创新上,要为全国走出一条新路。如上海可以在"负面清单"、"非禁即可"、"自律管理"等金融管理新理念上,加大探索力度争取试点。另一方面,上海应跟踪研究、学习、参考其他地方金融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并适时在上海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自2008年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投行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由此给我国证券行业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加强并进一步深化我国证券业的金融创新,加快建立证券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同时加强金融衍生品的全面审慎监管与风险控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从而促进证券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梅 《科学发展》2014,(4):8-12
互联网时代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揭示了企业"控制用户信息流以控制支付流,控制支付流以控制资金流;获得用户网络接入权胜过获得资本所有权,获得数据投入量胜过获得资金投入量"的新规则。大平台日益成为金融机构控制用户信息流、获得用户网络接入权的重要载体,在平台组合上加载信用有关数据流日益成为形成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在互联网时代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既要继续重视金融机构集聚,更要注重鼓励企业赢得全国性用户网络接入权,加强平台组合,增强信用数据流。上海应依托自贸试验区推进互联网金融监管创新;牵头建立长三角征信联盟集团公司;搭建本地金融机构网聚平台。  相似文献   

17.
加快培育和建立科技银行,不但可以增加银行金融机构种类,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优化银行金融机构结构,而且科技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正好能契合、匹配和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特殊的融资需求,这是破解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现实需求和必然选择,有利于化解现有银行经营体制、经营模式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同时,此举作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有效切入点和突破口,有利于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从根本上化解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18.
任新建 《科学发展》2016,(12):65-73
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的突破口与重点举措有:全面开展以自由贸易账户为基础的资本账户开放, 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积极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快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加快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推动人民币在岸离岸中心联动发展等.  相似文献   

19.
肖林 《科学发展》2016,(11):21-24
重振全球经济增长活力的关键在于推进创新和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是引领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力量.在创新驱动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经济逐渐呈现出新动能加快孕育的良好趋势.下阶段应着力激发供给体系的内生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尤其要把创新放在关键位置,适应互联网浪潮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从开放视角出发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进一步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