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主体功能区格局下中国人口再布局实现机理及其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空间分布不平衡是其客观规律.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来,历经70余年,中国人口空间布局仍然显现出该线东南人口密集、该线西北人口稀疏的空间分布不平衡规律.建国以后,中国大致经历了四次区域开发战略格局大调整,即从"一五"时期及随后的三线建设区域发展格局、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发展格局到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格局,每一次区域开发战略的调整和实施都相应地引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发展构想作为一种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必将推动中国人口在空间分布格局上的又一次大整合.  相似文献   

2.
上海要将人口调控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来抓,坚持以市场为主、行政为辅的调控手段,通过调整经济政策,实现市场主导下的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通过调整社会政策和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减轻外来人口在沪工作、生活的无序状态;增强对人才、青年劳动力的吸引力,强化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引导措施;完善人口调控工作的考核机制;改进人口调控的配套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经典城乡"推—拉"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城市之间的"推—拉"模型,对中国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机制进行分析。认为决定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关键因素是城市拉力和推力之间的"推拉差",只要特大城市"推拉差"值为正,人口向特大城市流动的现象仍旧会持续,在特大城市人口容纳量有限的前提下,政府调控是必要的。政府在人口调控政策制定时应该注重人口流动的内在规律,从人口流动的根源入手,在调控时一方面应该利用产业转移等措施来降低特大城市拉力,而非一味地通过行政手段提高推力;另一方面应该提高特大城市周边城市的拉力,以实现分流特大城市人口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空间分布不平衡是其客观规律。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来,历经70余年.中国人口空间布局仍然显现出该线东南人口密集、该线西北人口稀疏的空间分布不平衡规律。建国以后。中国大致经历了四次区域开发战略格局大调整,即从“一五”时期及随后的三线建设区域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荷兰病是典型的资源转移效应,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中国式荷兰病是中国典型的"资源"转移效应。三螺旋模型原指政府—产业—大学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以三螺旋算法为理论基础,类比于政府—产业—大学体系,用三螺旋模型研究在中国,资源转移效应—劳动力分布—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由于全国的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造成了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转移,使得劳动力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中,这样的劳动力分布情况,使得人口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许多乡镇也越来越小城市化,同时城市化也会加剧劳动力资源的转移效应。即资源转移效应影响劳动力分布,劳动力分布进而影响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对资源转移效应造成影响,他们三者是相互影响的,这就是他们三者之间的"三螺旋"。  相似文献   

6.
杨卡 《城市观察》2021,(1):80-91
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通过各种举措疏解核心区的人口和产业.为了剖析疏散政策的发展脉络、工具偏好和时空趋势,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和政策二维分析框架,借助ROST-CM软件,对北京市及各区县与疏散密切相关的政策73份、共计119万字文件进行文本分析,重点探索疏散政策的工具偏好,以及政策框架、对象和工具的时空变迁.研究指出:北京市的政策调控由单纯的人口迁移政策转向以产业和功能带动人口的模式;在政策工具选择上,涉及人口、产业、空间和设施疏解的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种类丰富多样,而需求型政策工具种类相对较少;政策文本中高频关键词的阶段性更替也表明政府各个阶段的政策关注点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近年由于特殊的政策因素,特大城市常住人口增长与人口调控再次引起各界关注和争议。以上海为例,研究基于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客观分析,以及典型产业区人口劳动力动态调研,发现伴随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人口劳动力集聚效应已经进入相对下滑阶段,"以业控人"为主导的特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目标与实际效果也有可能背道而驰。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适时转换人口调控思路,加快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完善现居住地人口配套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8.
从总体结构、偏移增长、圈层结构以及不均衡特征等四个层面剖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从人口自然增长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四个方面探析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性别比例较为均衡,老龄化程度较严重且城市群内部差异较大,学历结构要优于全国其他地区;(2)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偏移增长量呈现上升趋势,并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人口空间圈层体系结构,但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房价水平、环境质量和就业率是影响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的关键性变量。  相似文献   

9.
数字内容产业已成为上海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新增长点,三网融合又为上海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三网融合发展背景下,推进上海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工程"和"五项落地政策"。"一二三四工程"分别指"一个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两种发展机制"——市场机制、政府管理机制;"三个发展方向"——内容创意、整合运营与终端工程建设;"四个政策着力点"——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平台服务和企业扶持。"五个落地政策"分别是财税政策、融资政策、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创新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扬州为例,在对国内现已运营的轨道交通城市进行轨道交通服务评估与反思的基础上,采用"问题导向-时效引领-服务反馈"的服务优化思路,具体提出基于时效性、人口岗位覆盖、步行可达性的三大轨道线网优化策略,制定针对性的优化方案.整体优化思路与策略对中小城市编制轨道交通线规划及进行线网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海的人口总量和结构一直与其独特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带动人口发展,人口发展推动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正处于第四波工业化时期,人口增长较快。在人口结构上,户籍人口老龄化,而外来人口具有就近流动、城城流动、定居化特点,且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从承载力上看,上海人口总量合理,但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影响了人口结构的发展、城市社会的融合,带来了核心区人口过密、产城融合不畅的问题,以及偏好"人脑"、排斥"人手"的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可能的人口逆流,上海应稳定人口总量,建设整体推进的多中心发展人口分布格局,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破解"新二元结构",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结合政府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2.
合理控制上海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上海人口过快增长主要源于来沪人员的快速导入,而来沪人员数量的过快增长又主要源于低端就业人群、非法就业人群以及非就业人口的无序导入。同时,来沪人员过度集聚在城郊结合部的态势仍很明显,给城市正常运行造成一定压力。面对人口总量不断攀升、城市承载负荷日益加重的严峻现实,上海必须要有紧迫意识,切实贯彻中央关于"特大城市要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意见精神,把加强人口调控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在人口流动因素多元复杂的大背景下,重点抓住导致人口不合理增长的政策因素,审慎甄别其内在的驱动机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的强化、补充、调整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蒋丽 《城市观察》2014,(2):140-149
本文基于广州第二次经济普查中七类生活性服务行业就业人员数据,运用集中化指数、区位商和空间分析法对广州2008年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州生活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CBD,呈圈层蔓延至近郊,并在远郊城市副中心集聚,已经形成"一主五次"的生活性服务业空间结构,与广州城市空间布局现状和规划具有相似性;影响生活性服务业在广州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是人口、政府所在地和商业发展水平三因素;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有力地促进城市中心蔓延,但对多中心城市发展的影响还不强。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人力资源是上海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因素,其规模、质量、结构和趋势对上海经济发展方式选择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的影响。上海要积极推进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加快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进一步提高人口和人力资源的宏观管理能力和绩效,为上海经济发展转型创造有利的核心条件。  相似文献   

15.
周晓娟 《科学发展》2013,(12):90-96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城乡统筹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的城乡关系也进入战略转型阶段。"极化"与"序化"理论是指导城乡关系发展与演变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理论。总体而言,基于"极化"和"序化"理论的城乡统筹空间布局、城乡统筹经济发展、城乡统筹人口分布等都按"共同联系的稳定性"有规律地演变,同时也对一系列制度提出了新的创新性要求,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是引导大城市城乡统筹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近10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理论和政策背景,指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问题,也存在重城轻乡等突出社会问题;采用人口供需平衡的方法,分析评价了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土地城市化的关系;对城市化加速理论进行剖析,认为我国当前工业化技术体系不适用于机器技术体系下城市化加速的经验规律,应该结合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议适当降低城市化发展目标与速度,纠正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偏向"和"以物为本"的做法,体现国家赋予城市化带动农村发展的重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已经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各省在制定这一公共政策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考利益制约政策的公平性,人口压力导致政策选择的保守性,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影响政策的开放性,制度缺位影响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城市本位观影响政策制定的导向性。应当从生态政策学的视角厘清制约异地高考政策的多重因素,从发展主义视角改善流动人口的福利,以跨界治理的模式推动政策落实。  相似文献   

18.
The impact of migration into and out of Jordan on population changes from 1949 to the present is examined. The author briefly discusses population growth, spatial distribution, urban growth,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remittances. (SUMMARY IN FRE AND SPA)  相似文献   

19.
曾珏霞 《城市观察》2010,(5):180-192
以广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为背景,从经济学上探讨住区分布的形成原因与演变趋势,并结合广州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寻求可行的住区分布优化调整措施,进而起到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并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一种方法,可以用于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循环的城市政策、政策模型和政策知识中有关空间、社会和相互关系的特性。基于那些被用来分析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背景下特定的社会进程的政治经济地理文献,本文部分侧重于固定性和流动性的辩证分析。本文将该观点与通过仔细研究分析得出的,政策知识得以转移的具体实践、表述和专门知识等后结构主义论证结合到一起。作者认为,对"流动性"的定义提供了一个实施上述方法的规程,它可以实现城市政策移植中的"本地化的全球性"。本文介绍了利用这种研究方法的一个例子: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市,是一个经常被其他地方的决策者引用为他们寻求"热门"政策思路的城市。该案例还表明,关于城市之间城市政策移植性的特点和推论,还有许多研究尚待进行。具体来说,本文认为,在保持对更广泛力量的侧重的前提下,研究城市政策的流动性必须认真对待政策模型转移过程中个别政策转移中介那些明显平庸的作为,同时也必须进行细致的定性研究,研究政策是如何从一个地方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去的,如何从特定的环境中学习的,并且在移植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