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融与航运之间关系是互融、互动和互推关系。金融政策、投资、创新、服务等推动航运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金融服务领域由环节向整个产业链不断拓宽,手段由传统方式向新方式不断创新,区域由上海向长三角地区不断延伸,政策由限制性向鼓励性不断深化,市场由单一向全面综合不断扩大,机构由"点"向"团"不断集聚。要抓住中央给予上海的先行先试政策和国际航运金融等服务业向上海转移的机遇,创新金融体制机制和金融服务手段,大力发展航运金融、物流金融,着眼于服务整个航运产业链,努力在离岸金融、保险与再保险等领域中有所突破,在提升金融综合服务水平中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转和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是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源动力。上海城市文化具有典型的融合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上海文化繁荣发展对于科技进步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上海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迫切需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动,聚焦跨界融合关键领域,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能级,培育龙头企业,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依托科技进步助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3.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最终要服务的是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上海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了金融、贸易、航运"三个中心"的建设,但不能说上海的制度创新推动了经济中心的建设,因为金融、贸易、航运都是服务业,把信息技术加进去就是现代服务业;上海要成为"四个中心",还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而发展实体经济,更要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平台经济、健康经济,发展智能制造业。  相似文献   

4.
中日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两国文化交流已有数千年历史。茶道作为两国文化的共同属性,既有一脉相承的根源,也有因融合本土化而引发的差异。中日茶道文化的继承和嬗变,对两国文化的共同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现代科技的促进和推动下,文化形态呈现出传统文化产业、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历史证明,科技创新将主导文化产业的走向,科技与文化融合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因此,应该推广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强化科学技术支撑,打造特色文化产业;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6.
上海,其独特的城市气质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而上海更是以独特的区位条件孕育出了融合欧美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的海派文化.上海的国际化发展与本土文化接轨过程中能够被直观感受到的一点就是老上海历史街道与现代方式的融合,本文以茂名南路为代表观察上海历史建筑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与碰撞,希望能总结出其特征,为历史建筑保护和开发提供新思路,宣扬海派文化.  相似文献   

7.
张小溪 《城市》2020,(4):11-19
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抓手。金融生态的发展推动了创新的深化和广泛,由于横向链接、互动、要素新组合加快,新的资本市场加盟,企业创新活动逐步自下而上兴起。上海率先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在企业家和股权投资的互动中形成适合创新发展的金融生态,最终推动创新发展,这需要政府、创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是促进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两化融合理论内涵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理清两化融合的内在机制,并对上海两化融合发展的现状、目标、思路和产业政策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推动数字技术与服务业发展深度融合,让数字技术赋能上海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可增强上海服务业辐射能力、提高高附加值行业占比、助力上海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上海服务业创新,共同打造高品质的“上海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十二五”时期上海发展面临的背景和要求,提出阶段性特征、发展主线和关键抓手。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和发展格局加速调整,中国地位快速崛起,提高了上海集聚全球资源的能力;从国内来看,经济向内转和自主创新模式初现,要求上海加速发展方式转变;从上海自身来看,“十二五”期间上海进入“四个中心”建设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突破期,是集聚全球资源和区域联动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也是社会转型和城市软环境提升的重要实现期。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推动城市全面创新——思想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社会创新和文化创新,凸显战略转型、求新求变和思想大解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上海实现创新转型的重大战略。上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必须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立足国际视野抢抓重大技术机遇;坚持发挥上海产业、金融、科技、人才等综合优势,坚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领域、重大项目以及新增长点的培育形成;推动产业技术来源向自主创新、引进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等多源并举转变,推动产业技术形态向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材料创新、服务创新多环节整合转变,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向制造领域和商业模式双轮并举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科学发展》2010,(3):38-44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国迫切需要有这一竞争战略高地的支撑。应当坚持从国家战略高度,理解、思考、谋划、引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要强化目标意识和差距意识;二要加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两个体系建设;三要大力发展投资基金类金融中心;四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建是泛长三角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有着众多的优势条件。应当明确指导思想与指导原则:壮大南京金融体系,做强南京金融机构;建设南京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基地;建立推进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的保障条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同在中国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地区,区域内各城市都应参与合作共建与联动。上海、南京这两个中心建设应当积极进行错位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樊星 《科学发展》2013,(12):38-48
新型贸易业态如电子商务贸易商、贸易中间商、供应链管理商等的发展与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能够提高上海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层次与能级。当前,新型贸易业态发展还存在不少瓶颈,如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不适应刚性的政府行业管理体制,与其他相关行业(如物流、金融等)的对接还不够顺畅等。上海发展新型贸易业态,要完善制度环境,推进与贸易便利化相关的税收、市场准入、监管、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健全管理体制,按照新型贸易业态发展的趋势,打破部门分割的局面,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管理框架;抓好与金融、物流等产业的对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后世博效应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联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世博会为长三角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强大动力。后世博区域联动效应是后世博效应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联动在时间、空间、对象、过程、功能及作用力等方面相契合,并产生聚变式效果的综合表现。其总体思路是: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区域协调合作平台;强化核心增长极的集聚力;推动区域向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增强区域的整体都市功能。同时,在国际化、同城化、低碳化、制度化等方面对后世博区域联动效应展开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陈宪 《科学发展》2010,(7):48-64
产业跨界融合是生产力进步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要条件,它给上海新一轮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同时也赋予其极大的发展机遇。服务业发展,既需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也要推动服务行业间的融合发展,增强服务业自主增长能力。然而,上海目前还存在诸多制约产业扩散和融合的障碍性因素。透彻了解产业跨界融合的涵义、具体形式及其影响,设计符合产业跨界融合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规制框架,从优化产业融合的内外部环境入手,制定和实施新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和促进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创新的顺利发展,是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理论界和决策部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顾巧明 《科学发展》2013,(6):44-48,95
上海目前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显得尤为迫切。上海海洋区位条件得天独厚、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并将成为上海下一轮增长的新动力。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金融的支持,大力发展海洋金融推进海洋经济建设,不仅有助于上海实现转型发展,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上海金融体系,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7.
余文凯 《科学发展》2016,(11):102-112
上海应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建设世界级全球城市为目标导向,打造 “智能发达、创新活跃、生态宜居、和谐包容”的智慧城市:实施“网络空间强国战略”,持续提升形成全球网络与信息枢纽;深化“四个中心”建设,提升上海全球资源战略配置能力;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提升上海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与领导力;加速“互联网+”的融合与重构,激发上海产业与市场活力;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规划、治理、服务能级;凝练城市文化,抢占“中国文化”输出战略高地;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全球门户.  相似文献   

18.
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基础条件、空间条件、功能条件以及金融条件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强调上海应该采取优先发展航运服务市场、支持航运金融市场,并利用上海在航运服务与金融市场的领先优势整合长三角的港口资源,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跳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