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类学与现代性瓦茨拉夫·胡宾格尔现代性并不仅仅指时间上的“现在”。它指的是一种充满了意识形态的建构,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真正存在”的东西。它来自西方,是一个与进步紧紧相联系的观念。人类学过去一度是西方文明中的一个现代学科;由于它那种自我反思以及就当代世界提出并且回答许多迫切问题的能力,在极权主义之后的东欧国家成为现代性的一个符号。但是,人类学能否开拓更广泛的研究领域,超越对种种奇特的风俗习惯的研究,从而重新占据它过去有过的地位,将取决于人类学者们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我不敢自称是历史人类学家,如果要自称历史学家可能又有历史学家反对,当然我更不愿自称人类学家.所以刚刚赵老师的问题,我不能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回答.但是据我的了解,在人类学之中,每一代的人类学者,或即使同一代的人类学者,也有彼此不同的观点.刚刚赵老师提的问题非常对: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然而,究竟什么是文化?人类学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最近这些年人类学似乎陷入低潮,主要原因是,新一代人类学家把他们的前辈给解构了.我觉得,这反而是人类学最精彩的地方.它对本学科的方法、理论经常有非常深刻的反思.我在上一世纪80年代、90年代所学的那些人类学必读课程,现在许多大学人类学的教学里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3.
以人类学学科的视野观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不吝为学科理论前沿和人类学家参与国家战略的需要.人类学学科本身对传统文化的特别关注,以及在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遗产运动的反思,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探索研究提供一个全新而广阔的视野.以人类学者的讨论和共识,基于对人文价值的反思与再思考能够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的人类学转向是对当下我国遗产文化事业的反思,以人类学的眼光树立新的人类遗产意识的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多种生态学:人类学,文化与环境凯·米尔顿本文阑述了人类学对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独特观点,也阐述了人类学与当代环境问题议论之间的关系。生态人类学的早期诸学派的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囿于环境决定论,但是从50年代末开始建立起两个新学派。一个是借鉴生物学的生态系统学派,它探讨人类群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另一个是“民族生态学”的研究,它是更广泛的认知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探讨的是基于不同文化的人的环境观。对文化观的集中关注促进了一种极端形式的文化相对论的发展,它的论点最近从人类学学科内外受到挑战。近年来,人类学家还对现代派的两分法(思想与行动、心与身、文化与自然等)进行了激烈批评,这种两分法一直在西方科学中占据牢固地位。这些趋势塑造着人类学在当代环境问题讨论中扮演的角色。在技术上,人类学的知识可以用来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也可以用来寻找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此外,人类学理论的性质使人类学在环境问题辩论中不言而喻地持这样的立场:让地方控制环境资源而不是对环境资源进行全球性控制,同时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作为人类生存的一个战略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重视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一方面强调特定文化是适应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也强调象征体系对环境的能动作用.通过对近期中青年人类学者关于生态人类学的研究个案,作者揭示了尊重本地文化价值观念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一种具体的社会文化体系对人与环境适应选择的不同方式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基础,而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类学的这些研究结论对于环境社会学探讨环境保护的策略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规范化"与"本土化"问题多年来备受中国学界关注,2018年谢宇与翟学伟关于"本土化"的讨论所秉持的却都是实证主义的知识论原则和绝对主义的哲学基础。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既非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亦非片面追求一种独特的"地方性知识"。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需要学者们加强对西方现代历史、理论和经验研究的积累,深化对西方概念体系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条件的理解,并进一步对理论和方法背后的哲学人类学的存有论预设进行反思。只有将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制度与经验相融通,我们才能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 ,人类学的本土化问题成为又一热门话题。如何使从西方引入的人类学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亦即完成其本土化 ,乃是我国人类学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日前 ,由费孝通先生题辞 ,广西民族学院徐杰舜教授主编 ,有陈华文、周耀明、鲁刚、彭清深等 1 0余位中青年学者参编的《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99年 8月出版 ) ,便是一部人类学本土化的开拓之作。纵观其书 ,虽未可称全 ,然颇不乏独到之处 ,兹略举数则如下 :一是结构严谨、主线清晰。《雪球》洋洋百三十余万言 ,计八编外加《题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律人类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它在对国外法律人类学知识的引介和理论梳理与归纳,研究问题的中国语境化,相关学科围绕法律人类学所进行的交流和对话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学科成就,但也存在着学科归属不明确,缺乏系统的法律人类学基础理论,没有真正地实现学科交叉,一些法律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并没有被真正地利用等诸多问题,它在未来的发展上是有大好的前途的.  相似文献   

9.
陈新 《学术研究》2006,(10):87-92
在20世纪西方史学诸种思潮中,年鉴学派史学与历史人类学是其中令人瞩目的两种。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年鉴学派以学科综合为旗帜,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历史客体建构论、问题史学,以及时限的辩证法与总体史思想。历史人类学则是20世纪后半期的产物。它继承了年鉴学派进行学科综合的理想,试图以“历史人类学”之名整合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历史人类学以集体/整体作为自身研究的终极对象,广泛采用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段和分析策略,为当代史学再次树立了学科综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应用人类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石奕龙一般而言.应用人类学是指在承认人类社会文化是不断向进步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和认识和知识应用于改善人类社会文化现状和促进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学科.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偏重于应用研究但也不排...  相似文献   

11.
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很有影响的历史学家,他创办了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亲自主持工作。在傅斯年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学术宗旨指导下,史语所分为历史、语言、考古和人类学四个组,很快选定了研究课题,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对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钱益汇 《齐鲁学刊》2007,1(5):55-60
步达生是加拿大解剖学家与人类学家。1919年来到中国,他与安特生等合作,调查、收集与研究了沙锅屯、仰韶等地的人骨材料。1926年周口店人类牙齿化石的发现使他与周口店结下不解之缘,从此他组织领导了周口店的发掘研究工作,正式命名"北京人",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他的学术活动奠定了中国古人类学的基础,促成了中国考古学的形成与发展。步达生知识广博、善于合作,为科学勇于献身,并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人才。  相似文献   

13.
朱崇科 《晋阳学刊》2006,(2):103-109
如果从本土的视角来参详马华文学史,南洋色彩的提倡(1927-1930)、马来亚地方作家论争(1934)和“马华文艺独特性”论争(1947-1948)这三个基点不仅引人注目,而且至关重要。重新思考它们的意义不是重复劳作,而是在部分重现历史现场的基础上,考察马华文学本土在20世纪20-40年代演变的粗线条轨迹,同时指出其中的悖论/吊诡和张力,也希望能够借此从不同视角(1.文学地理的具象化;2.文学层面的质变;3.文化/政治:捆绑的复杂化)探勘本土蜕变的谱系学。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是研究人本身及其文化的学问,但长期以来却出现学科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的偏移,并产生严重危害。建立主体人类学和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是今天世界人类学界的历史性课题。它的解决对于人类重新认识和解读自己、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正确的人性前提、人类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实现人类学由边缘到核心转变具在极其重要的价值。主体人类学概念及其知识体系包括:主体人类学概念与研究对象,主体─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命本体,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构想,人类学方法论建构以及主体─人的生存价值前提等系统内容。  相似文献   

15.
王毅 《河北学刊》2004,24(3):79-83
文化研究从英国伯明翰学派以来的发展,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和印度乃至全球的影响有目共睹。但是,文化研究目前这种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现状也令人忧虑。文化研究究竟应该去向何方,这是许多关注其发展趋势的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文化研究在大学的地位堪称微妙;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和传媒研究等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许,回归到文学研究之中将是它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王文光 《学术探索》2009,(3):140-141
本文从世界文化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学术前沿出发,从学科体系原创、理论观点原创、研究方法原创等方面,对《美学人类学》一书,给予客观、科学的评价。评论中包含着作者许多独到的发现和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人本特教”的具体内容是“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关心特殊教育,人人都能享受特殊教育”。人本特教是在中国人本哲学、马克思主义人本哲学以及西方人本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以人为本的大特殊教育新理念。  相似文献   

18.
庄孔韶  冯跃 《社会科学》2006,(1):106-114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独生子女教育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人类学有其独特的考察视角。影片《我妻我女》通过捕捉一对母女生活中的交往过程,展示了独生子女家庭在应对急剧变化的外在世界时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这一作品展示了教育人类学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独特维度。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兵 《河北学刊》2004,24(6):151-156
新文化史是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中一个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它取代了经济—社会史而成为历史研究的主流。新文化史在形成过程中 ,主要吸收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法国年鉴派史学、后现代文化批评和历史叙述主义、文化人类学。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决定和影响了当今新文化史研究的基本形式与走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审美人类学是在对中国美学的反思中诞生的,有着鲜明的“民间意识”、“语境意识”和“田野意识”。它主张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关注中国民族民间丰富独特的审美创造活动和艺术,以改造传统美学的西方中心主义、精英主义倾向,恢复和激活美学对民族审美传统和当代文化发展的思考,增强美学解决本土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使美学的抽象思考建立在扎实的人类学的实证调查和丰富材料上,使美学研究既具有超越品格,又具有现实情怀和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