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代文人登高审美及其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古代文人登高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古代文学中登高题材作品为切入点,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古代文人登高审美的逻辑起点、登高审美的主要方式进行全面的学理分析,最后论述文人登高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人对老子思想的误读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人在对老子思想的解读中,是存有许多偏颇的。这些偏颇集中表现在一是将此“自然”读成彼“自然”;二是将“无为”读成“不为”;三是将冷眼旁观式的“超然”读成是“忧患不留于意,爱憎不栖于情”般的“自适”、“冷漠”乃至“麻木”。虽然这其中蕴集着后世文人的种种无奈,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将老子看成是一个消极避世的隐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究其成因,主要有儒家思想学说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身经济状况的压力、文人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这三方面因素。这种政治情结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偏向优美,这在以四季为题材的诗文中多有体现.究其原因,首先是传统民族性格与民族心理使然,也是道家和禅宗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道教对很大一部分古代文人产生过重要影响,道教理论家所建构的“神仙世界”曾深入他们的精神领域,成为诗意栖居之家园。“神仙世界”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文人诗意的家园,很大程度上是由道教理论家所创造的“神仙世界”本身内容所决定的。道教理论家关于神仙实存的论证,神仙对于人生的巨大救赎功能,“神仙世界”物质充盈、自然环境优美等等因素,契合古代文人的精神需求,从而将之视为诗意栖居之家园。历代帝王热衷于访道求仙所形成的社会心理氛围,是促使文人将“神仙世界”视为诗意栖居家园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作家,"学而优则仕"是他们的基本生存状态,所以他们的身份是为官的"士大夫"。正因为这个身份,他们的创作就难免受其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些特殊的文学现象跟他们"士大夫"的身份是分不开的。从此主旨出发,选取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几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来讨论,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以往被人忽略的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7.
“闲情逸致”是中国古代文人趣味的基本特征之一,“闲情逸致”成为中国古代文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标志着文人对社会政治的某种疏离,也标志着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某种程度的独立性.诗歌与书法功能的演变最突出地表征着文人趣味的形成过程.诗歌原本产生于原始巫术与宗教,是古人沟通“天人”的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后来诗歌功能开始泛化为君臣之间、卿大夫之间的交流方式,总之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显现.在主流话语中,直至东汉中期以后,诗歌才渐渐成为表达个人情趣的手段.书法原本完全是为了实用的目的,也是到了东汉中后期才渐渐获得欣赏的功能,成为文人个性和才能的表现形式.诗歌和书法功能的这一演变过程与文人趣味形成的过程,因而也与文人身份形成的过程是同步的.诗歌和书法成为表达“闲情逸致”的艺术形式也就表明了文人趣味的形成并获得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人的孤独心态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人们在其作品中所展示的价值取向、心灵历程和人生追求给后代读者带来了有益的思索。其中文人的孤独心态就是令我们正襟危坐、肃然面对的话题之一。心态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内在心理建构和生活态度,所以首先应当明确,孤独不是孤僻。孤独是文化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9.
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至于汉魏六朝琴不仅作为八音之一参与各种雅乐,而且作为一种独奏性乐器更为士大夫阶层所广泛接受.唐宋以来,琴与棋、书、画并为文人雅好之一种,深深地渗透在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赠序和远游诗,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诗词达到巅峰的唐宋期间。表面看,这好像是经济和文学发达时随之产生的自然现象,但深究起来,人们却发现其中有许多从文学现象本身出发难以解释的地方。要回答这些疑问,以往我们惯用的审美视角显然无能为力,须得结合其他方面来读解,方有可能弄清楚作者的本意。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必须从文人身份这个维度出发,才能有一个全新的视角,进而对其进行现代阐述。 相似文献
11.
12.
宋建设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75-76
诸葛亮的杰出综合才能堪为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榜样,尽管他也有自身无法避免的历史局限性。由此,诸葛亮研究成为历史学家研究三国重要人物的一个持久热点。近些年来,学术界对诸葛亮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如谋略、用人、建设等等。归结起来,不外乎政治、军事、治国三方面。“以史鉴今”,这是亘古以来永恒的道理。由此,笔者对近十年来诸葛亮的相关研究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对我们后人有益的借鉴作用。同时,为学者同仁进行继续深入研究提供一个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史学家的思想空间非常宏阔,这不仅见于纪、传,也见于表、志;不仅见于纪传体史书,也见于编年体、典制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不仅见于官史,也见于私史、野史、笔记。因此,中国古代史学家同中国思想史的关系至为密切。总结中国古代史学家的思想特点,从古代史学家所描绘的历史画卷的背后,不难发现古代史学家思想发展之波澜的事实,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史学家的丰富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明清之际士人与"文 /质"这一范畴有关的论述,而以围绕"文"、"文人"的言论为重心,寻绎理学语境中儒者与其涉及"文"、"文人"的价值立场,以及在此语境中文人的自我认知,他们的有关言说受制于主流论述的情况.本文力图揭示有关问题的复杂性,使有关言论间的差异、言说背景之不同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5.
研究文化必须深入到生存论层面,正是整个种族或民族的生存发展需要决定文化的性质、样态和走向.中国古代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磨难共同选择的结果.治水的需要和抵御游牧民族的需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必须走向大一统的恒定因素,大一统的政治要求和以民为本的农业经济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特征、政治特征和文化特征.民族或种族是文化的真正主体,而任何文化本质上起源于这一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这一民族在各种纷繁复杂生存环境中选择的结果,它制约着每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为每一代人的努力而改变. 相似文献
16.
林榕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11):101-105
诸葛靓之父诸葛诞因司马氏征其入洛阳而在扬州举事,并派长史带其小儿子诸葛靓等往东吴请救兵。后诸葛诞败亡,而诸葛靓留在东吴为官。他曾任右将军,在吴亡前已经升为大司马。诸葛靓本人在德、才方面应有过人之处。孙皓即位后不久,诸葛靓参与平定施但之乱,后来还曾与丁奉一起率军北伐。西晋灭吴之役中,孙皓派张悌、诸葛靓等率军渡江,欲以主动进攻改变被动局面,但此役孙吴军队大败。吴亡后,诸葛靓先藏于其姊琅邪王妃家中,后回到故乡,并始终拒绝出仕。他与嵇绍二人在仕隐问题上的抉择与在忠孝问题上的抉择是相联系的:或以仕显忠,或以隐明孝。诸葛靓并不能说是孝而非忠者,他出仕于东吴期间对该政权是忠诚的,而他对西晋政权并无效忠义务。 相似文献
17.
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有三:1.本原性的诗性思维;2.象思维之象———“原象”,即非实体性的动态整体之象;3.感性直观,即动态的感性直观。以上三点为王氏所概括,亦为我们所认同。然王氏对卦爻象的阐释还有所“不公”:模糊太极与老子之道的差异,把太极湮灭于“大象无形”之中,忽略甚而抹煞了卦爻象作为最基础最根本之象的原创特质。这一特质的美学意义在于:启示中国文学形象塑造突出直观可视性;为后世审美的“意象”说和重在表意观念的最初发轫;以气之运动构成中国生命美学的精髓。象思维之观以卦爻象与“大象无形”之象两种不同原象体现了不同的心理体验,从而为两种不同意境的创造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性质是古典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传统制约着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使其具有了"文以载道"的理性精神.文学现代性是对现代性(以启蒙理性为核心)的反思、批判,而新老理性主义阻碍了文学现代性的确立.在"五四"启蒙运动中,古典理性受到冲击,同时也被改造,形成了启蒙理性精神;文学为启蒙理性服务,产生了理性主义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五四"以后的革命文学思潮,把古典理性改造为政治理性,文学为政治理性服务,产生了理性主义的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新时期启蒙运动批判了古典理性及其现代变体政治理性,但复活了启蒙理性精神,形成了理性主义的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由于中国文化理性主义传统的的影响,中国文学带有强固的理性主义倾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障碍,特别是造成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的迟缓.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叙事作品尤其是民间叙事,往往有程式化的故事,无稽的表述,还有东拼西凑的情节。程式化叙事反映了民间叙事语境,雷同的故事反复出现,是与民众共同心理需求相对应的,在叙事方法上,民间艺人能在熟知的故事框架内保持着熟悉度与陌生感之间的平衡。无稽的故事是通过想象构建的民间话语系统,是民众内心诉求的表达,事虽无稽,却反映了真实的民间心态。情节的拼凑则与叙事单元的嫁接与整合有关,民间故事的叙事单元既可独立生存,又具有很强的黏着力,蕴涵着民间特有的叙事智慧。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