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文章在阐述了宗教多元论和跨文化宗教伦理之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宗教多元论的类型学,就宗教的混合多元论与跨文化宗教伦理之原则、宗教的理性多元论与跨文化宗教伦理之原则、宗教的灵性多元论和跨文化宗教伦理之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对宗教多元论和跨文化宗教伦理的种种观点进行有机地整合并使之成为人们宗教认识和宗教生活的指导性原则,乃是时代发展、人类自身发展和宗教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严复对中西宗教所展开的考察涉及宗教起源、中国有无宗教、儒学能否看成宗教、宗教与政治关系、宗教与学术关系、宗教教化理念和结果等方面。严复关于中西宗教异同优劣的比较研究,对于如何把握宗教定义、怎样理解儒学是宗教、什么是完善的宗教、中国宗教改革之方向、宗教比较研究中应注意的困难等重大问题,皆有启拔之效。  相似文献   

3.
宗教极端主义正成为治理新疆不得不面临的严峻挑战。文章认为宗教极端主义可分为宗教内的极端主义和外在于宗教并借宗教名义的极端主义两种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宗教极端主义向第二种类型的宗教极端主义的蜕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新疆,应重视防范宗教极端化倾向,认清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及类型,遏制第二种类型宗教极端主义的形成和蔓延。  相似文献   

4.
从宗教要素中的"神圣之物"角度看,"神圣之物"是宗教信仰以及宗教行为的根本所在,这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一个重点;从宗教要素中的"信徒"角度看,"信徒"是一种宗教存在和延续的现实基础,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中,人的因素是做好宗教工作的关键因素;从宗教要素中的"修行"角度看,信徒的宗教修行是一种宗教实践活动,也是宗教实现存续的途径之一;从宗教要素中的"仪规"角度看,宗教仪规是宗教的一种制度模式、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是宗教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保罗·尼特代表的伦理-实践的宗教对话在宗教多元主义的基础上,力求把宗教的他者与苦难的他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伦理为宗教对话的中心和进路,强调宗教的伦理化;以实践为宗教对话的首要和原则,凸显宗教的入世性和实用性;并呼吁和引导各宗教积极进行伦理一实践的对话,共创宗教和谐和生态-人的和谐等。这些观点与中国宗教有诸多契合相通之处,对中国宗教对话、宗教和谐乃至社会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宗教多元论是与宗教多样性(差异性)相关涉的一种谋求宗教和平关系建构的话语运动.以约翰·希克和雷蒙·潘尼卡为代表的宗教多元论者从不同角度洞见到了传统宗教的自我中心主义、绝对主义、排他主义和包容主义在宗教关系问题上的障碍,从颠覆传统宗教实体观入手,进行范式更新,探析宗教和平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宗教对话的价值,由此形成了宗教多元论的不同语境.本文从对宗教多元论不同意蕴的分析开始,厘定希克和潘尼卡关于宗教多元论话语的不同视角、范式更新特点及其问题域关涉的基本理路,说明宗教多元论求同存异的价值取向,从总体上肯定宗教多元论对于宗教和平、人类和谐生存的多元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海是多宗教多民族地区,各宗教之间以及各宗教内部能否和谐相处,各宗教能否良性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否正确、稳妥地处理好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都直接关系到青海和谐稳定发展的全局。因此,要充分激发宗教正面、积极的社会功能,抑制和化解宗教负面、消极的社会功能,发挥宗教在促进和谐青海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和谐青海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宗教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毛泽东宗教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宗教采取保护的政策,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不能人为地消灭,也需要进行改革;要学习宗教知识,重视对宗教的研究。毛泽东宗教思想至今对我国的宗教,乃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就甘地宗教和谐思想的内涵做了初步探讨 ,认为甘地宗教和谐思想有其丰富的理论内涵 ,体现在宗教统一、宗教平等和宗教宽容三个方面 ;甘地宗教和谐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甘地思想体系的精髓和灵魂 ,是印度宗教和谐思想的集大成者 ,是宗教多元主义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0.
科学和宗教代表了人类思想的两大体系.科学与宗教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上,宗教与科学曾长期混存,宗教为科学家提供信仰和研究的动力,宗教需要理性为信仰服务.科学发展一旦超越了宗教教义所允许的范围,就会遭到宗教的制裁.现在科学和宗教的地位和影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科学还无法证伪宗教的一切命题.在科学时代,宗教需要接受科学的挑战,科学需要不断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宗教与科学从对抗转向对话.  相似文献   

11.
宗教渗透是境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破坏祖国统一,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宗教渗透具有六方面显著特征:政治恶意性、文化侵略性、手段多样性、组织秘密性、破坏严重性。政治恶毒性是宗教渗透的核心特征。文化侵略性是宗教渗透的内在本质。宗教渗透活动的政治恶意性与文化侵略性是结伴而行、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是宗教渗透区别于正常的宗教交往和宗教传播的最根本的特征。活动国际性是宗教渗透的直接表现,策源国往往结成宗教渗透同盟。手段多样性是宗教渗透的外在形式。组织秘密性是宗教渗透的基本前提。破坏严重性是宗教渗透的题中之义。抵御宗教渗透,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认清这些特征有助于实际工作部门正确合理地处理宗教渗透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无神论、宗教反实在论和宗教批判实在论三个哲学视角论述了宗教哲学中的语言观。无神论否定宗教语言 ,认为它是一种颠倒的日常语言。宗教反实在论则从人的自律角度出发 ,认为宗教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 ,可以用于维持和继承传统的价值观。宗教批判实在论肯定核心的宗教语言具有指称性 ,宗教语言实际上是基于人类对实体的回应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进一步发展我国现代宗教文化旅游事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了宗教旅游、宗教观光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界定了现代宗教文化旅游内涵,总结分析了宗教文化旅游因其与宗教紧密联系而具有的五个特点,最后结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提出了一些开发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4.
白莉 《新疆社会科学》2012,(5):82-87,151
哈萨克斯坦近年来宗教极端势力开始抬头,宗教管理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哈政府开始加强对国内宗教秩序的整顿,颁布和修正宗教管理法规,防止宗教活动和宗教团体被宗教极端势力利用,以避免国家遭受恐怖主义犯罪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美与鉴赏美的活动,同宗教有着一种本质性的关系。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忽略了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有人致力于宗教与科学的和解,有人关注宗教与伦理道德,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宗教艺术和其他艺术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蒋述卓著的《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是一本探讨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的很好的书。作者从元理论的角度来思考艺术与宗教,从宗教艺术的大化、想象与象征、艺术意境、文艺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从审美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来研究审美与宗教的相通和依违,从而深入探讨了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和相互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往往被理解为是对宗教的全面、彻底的批判,最终是为了消灭宗教,并进而被视作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局限性。然而,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一则不是对宗教本身的批判,而只是对那些与剥削制度相关联并为剥削制度辩护的特定宗教形态,亦即宗教的特定发展阶段的批判;二则即便是对这种特定形态的宗教,马克思也并未加以绝对的否弃,他看到了在这种宗教形态中所蕴藏着的人的本体论追求精神。因此,解放被宗教异化了的人的本体论精神和寻找人的本体论精神的真实根基就成为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两大本体论旨趣。  相似文献   

17.
白新欢 《学术探索》2003,27(8):44-47
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 ,宗教会自行消亡 ,其根据是宗教的认识根源、阶级根源、社会根源将被消除。费尔巴哈揭示了宗教的另一个根源 :心理根源。这个根源是不能被彻底消除的。宗教的消亡只能是宗教特殊形态的消亡 ,而不会是宗教本身或一切宗教形态的消亡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和斗争,使宗教的姿态变得扑朔迷离。日益增多的世界范围内的宗教性事件为宗教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也脱离了宗教的本质,宗教愈加成为各方利益主体角逐的工具。改变这一局面的根本途径是追本溯源,还宗教本来面目。信仰是宗教的源泉,同样也是宗教发展的动力,回归信仰之路是人类宗教存在的终极诉求。  相似文献   

19.
宗教和旅游都是人类的文化现象,两者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关系,宗教旅游是人类最早的旅游活动。阿拉伯国家历史上是伊斯兰教的诞生地,与犹太教和基督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阿拉伯国家拥有悠久的宗教旅游历史和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重视并大力发展宗教旅游。阿拉伯国家的宗教旅游不仅限于伊斯兰教宗教旅游的发展,还积极发展基督教宗教旅游,甚至犹太教宗教旅游。阿拉伯国家在发展宗教旅游的同时,不仅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基础建设的发展,增进了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各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借助宗教旅游提高了国家的宗教、政治和国际影响力,改善了政府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20.
宗教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以先进文化统领宗教工作的全局。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把广大信教群众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挖掘宗教文化的积极资源,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挖掘宗教经典、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的积极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促使宗教与社会、宗教与宗教、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