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7,(1):27-32
清代前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历史的普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不仅私家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历史的教育与普及,而且官方也积极地加入进去,并对私家撰述在思想上起到引导作用,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压制。近些年来,学术界在评价清代前期的历史普及时,大多给予批评,认为没有什么贡献,也没有关注到官方与私家的关系,这是有失偏颇的。因此,研究清代前期的历史普及读物,必须考虑到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之间的关系,这样才可以得出恰当、合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适合我国需要的工业化建设道路,毛泽东在“以苏为鉴”和立足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思想。尽管这一指导方针在实践中没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但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主要探索了这一思想的基本涵义、提出背景、基本内容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写作学科如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从而求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呢?本文认为,要以毛泽东《讲话》的精神为指导,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当前,很有必要在各行各业和各种类型各种专业的学生中普及写作,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写作水平,适应祖国四比建设的需要。要达到这个目的,则有赖于写作学科的发展,作者认为,必须进一步破除“重文轻笔”的传统偏见,继承古代写作理论的优秀遗产.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建立起一套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写作理论体系。使写作得到真正的普及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中具有总体涵盖性的理论地位和严谨深刻的科学内涵;当前,应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排除错误思想干扰,联系人民群众文艺生活的新态势,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在艺术表现和美学追求上端正方向,并通过健全文艺生产运行机制使之谐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通俗读物的出版工作,出版了相当数量的历史通俗读物.这一时期通俗读物的编撰,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通俗史学工作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缺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张毅然 《国际公关》2022,(23):176-178
公共史学(Public History)目前已经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公共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现在该领域的理论成果已十分可观。此外,由于公共史学作为一个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对传统史学造成了一定冲击,为史学工作者们提供了研究史学新角度,可以看到,公共史学的发展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本文力图通过梳理公共史学的学科发展脉络,来探究其与传统史学之间的碰撞、为历史学在应用方面带来的影响,以及思考传统史学在其发展趋势下面对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7.
兰克新史学标举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重视社会的历史。科学与理性成为新史学专业建设的指南。对社会史的重视结束了"帝王家谱"的话语霸权,纵横结合的社会史为史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新史学对科学与理性的过份强调,与"史学本质里"的文学元素产生了内在的冲突;后现代史学因运而生。"易中天现象"既是新史学社会史的延续与发展,也是史学文学性要求的必然表现,其大众化趋势正反映了史学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新莽代汉与汉魏故事是两次以禅让方式完成的王朝更替。在皇权时代,史家们一致认定新莽代汉是篡逆行为,而对于汉魏故事则评价不一。封建帝制结束后的20世纪,对于王莽和曹操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则又多有分歧,甚至尖锐对立。史家评论多样性的背后,都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折射出时代性与客观性对于史家的制约。而在不同立场的史家著作里,这些史家通过安排情节结构来解释这两次事件,并赋予了两者完全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早在唐朝,中国史学就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史学的发展。公元13至16纪,西方传教士来华,海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渐多;17纪后,西方中国学形成热潮。现代海外中国学研究队伍庞大,资金雄厚,手段先进,学术成果众多,并且加强了国际的协作和交流。与此相适应,中国学者也加强了对海外中国学的介绍和与世界同仁的联系交流。  相似文献   

10.
美术教育在提升人的核心素养方面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普及美术教育的意义远大于美术教育本身。把基础美术教育、高等美术教育和展馆美术教育视为有机整体,以人为本,转变观念,是落实普及任务,逐步实现大众化理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史学讲求经世致用,具有优良的传统。早在“春秋”时代,孔子从事教学,就教导学生“以史为鉴”。这种经世致用的史学宗旨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的汉代、唐代、宋代、近代,都继承了这个传统.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更要求史学工作者加强市场意识,使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进入党政各级领导的决策过程,收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拓宽研究领域;使史学著作富有文采,改进研究方法,采用科学的研究手段,写出不同体裁的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12.
王明珂先生的新作《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结合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从反思性研究视角为历史学研究提供研究方法指南,试图使读者能透过文本表象(表征),认识社会情境本相,练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够聆听到历史的弦外之音,进而有所行动,让人类生态逐渐得到良性调整。这部著作对于研究处于边缘地位的民族历史及其传统文化变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对"六经"的认识中,司马迁具体阐述了"六经源于史"的观点.他对"六经"性质的认识接近儒家弟子的观念,而不同于道家的说法.但"六经"并不是他心目中的史书,他明确提出<史记>与<春秋>的区别,<春秋>是借"史"而"言道"的经书,<史记>是载道之"史",从而在中国古代最早提出了"经史有别"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与新闻都指向时间长河中的事件,但是历史与新闻有既往和当下之间的立场背立、内容记载上长时段与短时段之间的差异,以及分别产生及形成的学术背景和时间早晚的不同;历史知识的普及程度与其内容的属性密切相关,由新闻积淀而成的历史知识、历史悬疑、古墓迷踪、奇异古风等文明疑案,以及经典化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等,具有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与趣味性五大要素,因而容易获得关注和普及;历史知识的传播广度与其表达方式的深度成反比,而现代新闻传媒以其图像化、简易化和生动性特征,使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变得更加容易,并进而使传统的以通俗史书普及历史知识的方式得到极大的提升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史学碎片化的内涵,需同时从否定和肯定两个角度进行透视——从否定性的角度看,它是对史学宏大叙事的抛弃;从肯定性的角度看,它首先指的是史学研究之整个过程的一种特定状态,其次它代表一种以碎片化为价值追求的学术立场。辩证地看,史学碎片化一方面内蕴着理论和实践的多重困境,另一方面又具有其合理性。为超越碎片化,西方学界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发展出了种种“新的史学宏大叙事”,但由于它们无法辩证地看待历史规律与主体选择之间的关系,导致其愿望落空。迄今为止,唯物史观当是超越史学碎片化的可行选项。  相似文献   

16.
史学经世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优良的史学传统,延及近代以来,白寿彝先生很好的延续与承接了这一传统,并在自己的史学研究与史书编撰中进一步将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经世观。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与史学创新的结合是当今学术界非常关心的一个热点话题.在此方面,白寿彝先生大加提倡并身体力行,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他对历史学理论的研究、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史家三长”论的全新诠释以及对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编撰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伊格尔斯等人写作的《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至当代》,对全球史学发展脉络做出了梳理,但是在全球史学的起源问题上,作者将18世纪作为全球史学开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基于此观点,回顾了18世纪的史学发展历程,认为其中所包含的理性主义、民族主义倾向是后世欧洲中心论的滥觞,并未造成全球史的真正繁荣,20世纪初才是全球史学真正意义上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
古人著书以求不朽的意识在晋代得到明显体现,这促成了史学的大发展,并表现出文人兼综文史的特点.由此,晋代史学在诸方面对文学产生深刻影响.以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来看,诗人的创作常能起到以诗观史的效果,诗人还借用史家手笔歌咏史事,体现出史学意识.  相似文献   

20.
古人著书以求不朽的意识在晋代得到明显体现,这促成了史学的大发展,并表现出文人兼综文史的特点。由此,晋代史学在诸方面对文学产生深刻影响。以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来看,诗人的创作常能起到以诗观史的效果,诗人还借用史家手笔歌咏史事,体现出史学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