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成王剪桐为珪封弟叔虞于唐,是关于西周初年晋国始封的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几千年来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作为史实传播,或文章征引,或口耳授受,历久而不衰。“桐叶封弟”(或称“剪桐封弟”“削桐封弟”)的历史真象如何呢?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剪桐”字辨--析“桐叶封弟”传说的成因》(《晋阳学刊》1990年第4期)一文,开始揭破了这一迷团。  相似文献   

2.
我国剪纸艺术构思巧妙,大胆夸张,经过精心装裱,妙趣横生,若人喜爱,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享有很高声誉。著名诗人郭沫若对剪纸艺术赞叹不已并热情赋诗:“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剪纸,又称剪花、刻纸、窗花,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就记载“剪桐封弟”故事,记述周成王姬诵用梧桐叶剪成玉圭图象,赠给他弟弟姬虞。汉晋时,民间妇女就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型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演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工艺美术形式。到宋代,剪纸更加盛行,这时有了专业艺人和专门的剪纸手工业。到了明清,剪纸在民间广泛用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遇唐明皇”事质疑兼论孟浩然的功名仕进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浩然遇明皇事,宋代以后颇为流传。这个故事关系到孟浩然“终身布衣”的原因,实际上也关系到孟浩然的主导思想。倘若真有其事,那也就是说,由于孟浩然冲撞了皇帝,才被皇帝“放归南山,终身不仕”;而唐明皇对他的评语又是“自是卿不求进”。这一切无疑地增加了孟浩然的清高静穆色彩,似乎他根本不追求功名仕进,隐逸才是他的主导思想,他的“终身布衣”便成了他隐逸思想的具体表现。一些人之所以把他看成“隐逸诗人”,与这个故事是有一定关系的。因此,辨明这个故事的真伪,对于了解孟浩然的思想是相当必要的。下面我把这个故事的流传及其可疑之点,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汉语大词典》中“封”字条释义的考察与分析,发现《大词典》对“封”各义项的设立、分合、归并不尽合理。从“封”字的古文字字形的比照和前人对“封”义注释的分析来看,“封”的本义当是“聚土植树以为地界”这一动词义,而不是《大词典》中列于第一个义项的“疆域、分界”这一名词义;同时,在《大词典》“封”的诸多义项的释义中,存在着引文注语与义项不能完全对应的矛盾;此外还讨论了“封”跟“丰、堂、葑、窆”等诸字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说“封”     
<正> 一、“封”字的本义问题“封”之本义,过去均从《说文》训为“爵诸侯之土也”.自郭沫若提出“经界”之新解后,现代诸家改而应之者日多.郭氏认为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封”字即是以林木为界之象形.郭说之主要论据有三:①据甲、金文字,“封”之字形,象植树于土,以明经界.②《散氏盘》记有划定疆界之事,铭文共十八个“封”字,郭氏曰:“除井邑封道一字外,均与近人之建立经界无异”.③引《周礼》司徒之职与封人之掌中之两材料,证明“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详见郭著《甲研上册释封》).“封”之本义如以郭说之“经界”为确论,则《说文》所解当属后起之义.《说文》云:“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寸,守其制度也,公候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古文封省.土,籀文封”.按,“封”字甲骨文作(?)、(?)、(?),从丰从土,或加“又”作(?)(京津4499),正如郭氏所说,均象植树于土,以明经界.金文形体亦基本相同,如《康候丰鼎》作(?),《调生簋》作(?),或有省“土”而于丰下加“又”者,如《散氏盘》“封”字作(?),象双手植树形.小篆作(?),篆体(?),殆为(?)之讹,“又”与“寸”通,故许慎析为“从之从土从寸”,徐锴又以“从之从土”为说,谓“各之其土也,会意”.(见大徐本“封”下注),后世治《说文》者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探讨西方人和中国人不同的“国民性格”的时候,有三个词是应当予以关注的,那就是“批判”、“反思”和“忏悔”。正是对这几个词的不同诠释或不同态度,使得两种文化及其不同历史影响之间的差异表现得十分突出了。一 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批判”这个词是完全不陌生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无疑是最高的。当时有所谓“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四大”对一度还写进了宪法)。其实,这“四大”归根到底是“一大”:大批判。在那个年月,几乎人人都在进行批判:批判阶级敌人,批判牛鬼蛇神,批判封…  相似文献   

7.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名闻中外的科学界翘楚,其《梦溪笔谈》为世所推重。由元丞相脱脱等主持修撰的《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在关于沈括亲属的记载中有明显舛误,应予更正。《宋史·目录》“沈遘”条载云:“沈遘,弟辽,从弟括”。《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传九十》:“沈遘,字文通,钱塘人。……举进士,廷唱第一……以父扶坐事免……卒,年四十,世咨惜之。弟辽,从弟括。”按:“从弟”当作“从父”。上文载沈遘正当官运亨通之际,“以父扶坐事免”,可知沈扶为沈遘之父。稽诸史籍,沈扶与沈括是亲兄弟。沈遘之祖母许氏是苏州吴县人,据《苏州府志》,《吴县志》、《曾南丰集》等载,许氏出身书香门第,相夫有道,教子有方。生育两子——沈扶、沈括,“括以文学贵显,名重当世;扶入仕亦有吏材,其幼皆母自教之。”《吴县志·卷七十六》记载更明确:“沈遘,字文  相似文献   

8.
“公冶长识鸟语”传说约产生于一千五六百年前。古代文献中的“公冶长识鸟语”传说 ,内容较单一 ,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公冶长因识鸟语入狱 ,又因识鸟语出狱”这个叙事中心来演绎故事。今天流传于民间的“公冶长识鸟语”传说 ,内容更加丰富。将其加以分类 ,大致有三 :一是关于公冶长获取识鸟语本领的故事 ;二是公冶长因识鸟语入狱 ,又因识鸟语出狱的故事 ;三是因公冶长识鸟语而发生的其它故事。“公冶长识鸟语”传说有着多方面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东夷文化与岭南民俗﹃封利是﹄刘付靖“封利是”是岭南地区粤语居民对“压岁钱”的特殊称谓,它上溯可至秦汉,甚至可早至古史传说中的舜虞封禅;其源流则与东夷文化相关。一、“利市钱”不是“封利是”的起源60年代初,《羊城晚报》曾对“封利是”风俗作过专门讨论。8...  相似文献   

10.
论杨秀清的“天父下凡”与“逼封万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父下凡”与“逼封万岁”是研究太平天国宗教活动与政治活动的两个重大问题,也是评论杨秀清一生功过是非的关键。虽然“天父下凡”开始于1848年金田起义之前,而“逼封万岁”发生于1856年7月建都天京之后,二者却存在着潜在的必然联系。它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矛盾与斗争,“天父下凡”是矛盾的发源与开端,“逼封万岁”则是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王子今 《文史哲》2023,(1):74-81+166
汉武帝时代,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境界的背景下,张骞出使西域,走访远国异族,以“凿空”“使绝国”功绩,得封博望侯。张骞因奉使成功而史上留名。“张骞浮槎”“博望访星”传说,则反映了张骞及其功业在民间历史记忆中的地位。“浮槎”神异故事与织女以及严君平相关的情节,和丝绸之路史形成曲折的联系,其生成与传播,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对远国异族文化神秘感觉的体现。后来“张骞浮槎”亦诗亦画,以多种艺术形式多所表现。对于“浮槎”故事演变的分析,也可以从一个特殊视角考察丝绸之路开通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的“翰海”(后来通作“瀚海”)一词,过去一直认为是指漠北某湖泊,当今学者岑仲勉教授考证“翰海”即今蒙古之杭爱山后,从者相继,并且,1979年新编《辞海》承认了岑仲勉的观点。对这个解释,我不敢苟同,特提出商榷。“翰海”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去病率师……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的《附录》中载的《洪仁玕自述》(见第五四五页)中有“甲寅由[游]上海,洋人不肯送予进南京,其上海城内红兵不信予为天王之弟,乃在夷馆学习天文历数。”之句,《编辑说明》第九条(第二页)并将原句中的“由”字解作“游”的误字.(有的则在“弟”之下用“。”号。)我认为这都不符合原文本义。“由”字就  相似文献   

14.
“同志”一词并非现代语言的产物。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就对“同志”一词下注脚:“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东汉人郑玄更明确地说:同志就是朋友;同时代的王充在《论衡》中有“好友同志”之语。元初名医朱丹溪在《格致馀论》一书的“饮食色欲箴序”中也写道:“饮食之欲,于身尤切……因作饮食色欲二箴,以示弟侄;并告诸同志云。”可见,古人用“同志”来表达的是志同道合的意思。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的《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1920年,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中,也开始用“同志”这个词。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一大”通…  相似文献   

15.
郭茜 《兰州学刊》2008,(11):198-200
“春梦婆”故事是中国文人喜闻乐道的一个话题,从北宋到明清,“春梦婆”故事一再被记述、创作。这个故事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况味既与传统的“人生如梦”思想一脉相承,又与宋代形成的士大夫文化紧密相关。“春梦婆”故事点破了封建文人无法逃循的命运归宿,同时,在它形成、流传、变迁的过程中,也融入了佛、道二教的因素,具有复杂、深厚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6.
论巴金“家庭故事”与“团体故事”的同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伟 《齐鲁学刊》2001,(6):39-42
巴金以《家》为代表的“家庭故事”小说与其早期直接反映其“安那其”主义的“团体故事”之间存在观念上的同构性。对巴金小说“家庭故事”与”团体故事”的同构性的解析,为解决长期以来巴金作为反封建民主战士和虔诚的“安那其”主义信仰者的矛盾情结提供了较之以往更为恰当的视点和参照。  相似文献   

17.
鲁国“一继一及”继承现象再考杨朝明在商周史的研究中,继承制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当年,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风靡一时,于是,殷人“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周人实行“立子立嫡之制”,殷周制度有很大差别,成了很有影响的看法。王国维以来,...  相似文献   

18.
在文艺领域里,曾经流行着“厚今薄古”的口号。这个口号,以突出当前政治和为现实服务的名义而制造古今对立;以强调革新创造的姿态而篡改“古为今用”的正确原则。文化大革命前,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人们或由于对是非辨析不清,或由于追求安全系数,在考虑上演剧目的题材,制订文艺研究的选题,安排报刊杂志的篇幅时,都有意无意地要拿出“厚今薄古”这根尺子来量量。现在,公开宣传这个口号的现象已不常见。然而由于流毒未清,界线不明,它的阴影仍然投射在文艺创作、文艺研究的领域中。有的同志因上演传统剧目而担心,部分文艺刊物以不研究古典文学而安心,个别研究者对“大、洋、古”总  相似文献   

19.
“历史”思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A是什么”是一典型的哲学式追问,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即关于“历史是什么”的思考。一、作为“Being”和“Becoming”的“自然”与“历史”及历史的两种形相。“历史”一词兼含故事(whathappend)的本然义与人们对之所叙说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殷周之际,在今晋南,有个唐国.周成王时,唐作乱,成王灭唐,而封其弟叔虞于唐,这就是传说“桐叶封弟”的故事所指的封地,后称叔虞为唐叔虞.传至叔虞子燮,因为都城南有晋水,改国号唐为晋.晋国至晋文公时,成为春秋大国之一。关于唐叔虞的封地问题,以前有一种历代相承的说法,认为叔虞封地晋阳,在现在太原市南五十里之晋源镇.自班固、杜预、郑玄、郦道元至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