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武汉会战日方资料丛编》是江汉大学武汉抗战研究中心、武汉博物馆组织编译的日本方面关于武汉会战的报道、战史及研究成果等资料汇编。丛书共6卷:一是《<战史丛书>武汉会战资料汇编》,收录了当时日本政府及大本营关于武汉会战的决策命令等,记述了日军在武汉会战中的进程,是日本方面研究武汉会战的重要资料;二是《<朝日新闻>武汉会战报道汇编》,共分3卷,收录了《朝日新闻》关于武汉会战的新闻报道,同时收录日方关于中山舰的相关资料,动态地反应了日军进攻武汉的详细过程;三是《武汉会战日军参战部队战史选译》,包括《熊本兵团战史》和《乡土部队奋战史》中关于武汉会战的内容;四是《武汉会战日方图片汇编》,以当时日本出版的历史写真图片为主,也收录了战后日本部分研究著作所披露的图片,具体而直观地反应了日军在武汉会战中的部分表现。整套丛书对于全面而具体地了解日军在武汉会战中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丛书内容带有浓厚的日方感情色彩,比如对日军作战力的吹嘘和对中国军队的鄙视污蔑等,阅读和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守卫长江流域,于淞沪会战后组建长江流域江防军,江防军历经中国抗战长江沿线重要的战役,包括江阴保卫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等。在武汉会战中,为保卫武汉,江防军于马当湖口一线战前做充分准备,后因部分高级将领玩忽职守,贻误战机,最终使武汉会战前哨战、马当湖口要塞争夺战很快落下帷幕。尽管中国江防军退出了苦心经营的马湖要塞区,但江防军仍为保卫武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灵活的方针:从强调“保卫武汉”到主张放弃武汉。广泛发动民众,有力地支援了武汉会战。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从战略上配合了武汉会战。  相似文献   

4.
武汉会战与国共军事政治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军对武汉的作战,国共两党在抗战救国的共识下,围绕保卫大武汉,实行了有效的战略方针、战役战术等方面的军事合作,以及有效的广泛的政治合作。结果,军事上,日本侵略者不仅没能用军事力量分裂国共两党,摧毁抗战中最大因素的国共合作努力,也没有达到速战速决,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反而“完全丧失了继续采取攻势的机动能力”。政治上,此间国民参政会的设立和召开,并一致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则对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抗日的持久战进行到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两项成果既是共产党进一步推动国共合作的产物,也是国民党按其需要,对共产党的建议加以吸收与改造,又为共产党所能接受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抗战初期的武汉会战决定性地完成了抗战初期的战略性转移,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客观上为中共造就了一个广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6.
武汉会战万家岭大捷的客观原因为日军在初战得胜后骄纵胆大,孤军深入,加之作战地区全为山地,日军运行困难,孤立少援,较为被动.其主观原因为我统帅部抓住敌方上述弱点,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一举将敌包围而予以痛歼.此外,我军在这次大捷中所表现出来的优良战斗作风,亦为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政策。“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军政当局立即以“卢沟桥事件”为契机,制造种种事端,激化中日矛盾,以此为借口,将“卢沟桥事件”扩大为“华北事变”,再扩大为“中国事变”,将战火从中国平津地区扩大到华北地区,再扩大到上海及华中地区,终于将“卢沟桥事件”这一中日局部冲突,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府试图在政治方面限制中国的崛起,同时又不断深化对华经济关系谋求摆脱经济萧条的影响,由此导致了冷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政经分离”.究其实质而言,日本对华政策的“政经分离”是其传统现实主义外交路线与其“商业立国”的国策相融合的结果;是日本游走于接受“美国治下和平”与攫取“中国特需”带来的红利的结构性选择,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日本“政治大国”的目标.从中美日三边结构层面观察日本“政经分离”路线有助于我们破解日本两面性的对华政策,赋予东北亚地区整合以建设性力量.  相似文献   

9.
民国前期正处于世界矛盾和利益急剧变动的转换阶段。相对较为落后的日本垄断资本 ,为了在与西方先进国家争夺同其邻近的殖民市场 (中国 )的过程中 ,实现和保持其在华利益优势 ,不断变换其对华具体政策 ,以便有效利用国内外形势的剧烈变化所造成的各种条件。文章对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先作简明概括 ,进而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对此期不同阶段政策的变动作综合分析 ,最后考查民国前期日本的对华政策的变动对日本输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革命时期列强对华政策总的说是一致的,但前期与中后期有较大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革命形势的发展、列强的反动本质以及在华经济政治利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日本对华ODA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战后中日友好的象征.对华ODA本是有益于中日双方的"双赢"举措,但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对华ODA政策却发生了重大调整,泛政治化倾向加剧.回顾日本对华ODA政策出台的背景,梳理其嬗变历程,分析近期走势及其发展前景,不难理解近年来中日关系出现波动的深层次缘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的武汉史(1927~1949)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是近代中国的中心都市之一,但就史学界的研究而言,仍以晚清及民初为主要时段,南京时期之武汉史研究尚不充分。以已有研究而言,主要集中于武汉政治史、武汉抗战史及武汉城市史三大主题。通过对南京时期武汉史研究的整理,以期有助于武汉史研究的推进。  相似文献   

13.
日本赶超型产业政策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与腾飞直接得益于它的赶超型产业政策 ,但日本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历经一个不断适应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调整过程 ,各时期的产业政策具有明显的时效性。重点探讨了二战后日本赶超型产业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以期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抗战期间,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由于贵州地处大西南的中枢位置,为满足抗战的需要,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贵州的航空运输业获得了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被占领时期日本联合国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占领时期,日本在研究媾和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与联合国的关系,确立了尽早加入联合国的目标。此举主要目的在于摆脱孤立,重返国际社会,并依靠联合国安保体制维护自身的安全。在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现实下,日本的联合国政策又不得不严重受制于美国,其对联合国的安全依赖伴随美苏冷战的加剧而不断弱化、虚化,最终被日美安保合作取代。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大陆政策的内涵是政治上主张“不统、不独、不武”,对两岸关系的定位是“九二共识”框架下的“一中各表”,并以此作为两岸谈判的政治基础;经贸上主张构建两岸共同市场,以奠定两岸经济共同体;同时,主张加强两岸民间教育、文化交流等,该大陆政策有助于两岸和解稳定与发展。马英九大陆政策的实施,也将受到美国、日本和民进党以及岛内“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牵制,同时,马英九所标榜的“民主”、“人权”理念,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变数。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永定河泛滥成性,民国38年间,泛滥17次,平均2年左右一次,成为对京津危害最大的害河之一。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永定河治理,采取了一些治标治本措施。在治理过程中,注重采用近代科学技术、注重标本兼治和整体规划,体现一些近代特色,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时局动荡、战乱不断,永定河治理时断时续。抗战爆发后,很多工程被迫中断。  相似文献   

18.
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重心转向政治目标——扶持中国成为大国。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力量,力图实现中国的统一,使中国成为能在战后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国”,以服从于美国战后世界的规划与安排。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放弃了对华政策中的现实主义成份,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政府,与腐朽、反动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捆绑在一起,从而奠定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也埋下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于1909年在珲春和龙井村设立了海关,开关之初就受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日本的控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劫收了珲春和龙井村两关,又陆续在图们、集安、临江、"新京"等地设关,还打着"日满经济提携"的旗号,制定了特殊的关税制度,将吉林省与关内各省的贸易视为"外贸",而同日本的贸易却享受其"内贸"的优惠。其实质是要泯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祖国观念,达到将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为其永远占领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