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评三国鼎足之三枭雄毛眉龄三国鼎足之三枭雄:曹操、刘备、孙权,其最大,也是最突出的共性是:鼎盛期之前──礼贤下士;鼎盛期之后──刚愎自用。他们都应验着李团给黄琼信中的告诫:“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  相似文献   

2.
三国魏文帝时期颁布的"怨毒杀人减死"法令,沈家本先生的《历代刑法考》从该法令的起源"刘朱案"讲起,分析了"怨毒杀人"的基本概念以及对遭受苦毒者杀死施加苦毒者的情况。"怨毒杀人减死之令",可谓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大创举,体现了三国魏时期立法者对于刑法的谦抑、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初步探究,"怨毒杀人减死"本身体现的刑法精神对我国现行法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史密簋》铭文中的齐师、族徒、遂人———兼论西周时代乡遂制度与兵制的关系方述鑫关键词:史密簋金文西周乡遂制度兵制1986年出土于陕西省安康县的《史密簋》,其铭文记载了西周王朝与东夷、南夷的战争。迄今,已有好几位同志撰文考释探讨本铭内容①。对本铭中的“...  相似文献   

4.
反映郑欣教授三十年来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学术成就的《魏晋南北朝史探索》一书最近已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32万字,由18篇文章组成,主要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关系、土地制度、赋税制度、门阀政治,兼及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农民起义等问题。对具有转折性的重要问题,如三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变革,魏晋之际土地赋税制度的  相似文献   

5.
《历代兵制》共八卷,宋陈傅良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上溯成周乡遂之法及春秋秦汉唐以来历代兵制之得失,于宋代言之尤详。……盖傅良当南宋之时,目睹主弱兵骄之害,故著为是书。追言致弊之本,可谓切于时务者矣”。此书当系陈氏亲撰无疑。然事实并非如此。 南宋建炎末,王铚奉旨编修《祖宗兵制》,高宗赵构赐其书名曰《枢庭备检》。王铚自云:“谨列自建国已来兵制沿革,与夫祖宗御戎备边,又诸军兴废所因”。是书凡二百卷,乃藏于枢密院。其子王明德在他  相似文献   

6.
<正>吃在三国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主要食物为米、麦、大豆,主要饮料是酒浆汤之类,浆是冷饮,汤是热饮。但浆汤都不过是喝水的别称,不如酒那么珍贵。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  相似文献   

7.
遥领州制度是三国时期的一种特殊制度。它萌芽于东汉末年,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发展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制度。魏、蜀、吴三国国力大小不同,在这一制度建设上的表现也不同,三国中国力愈强版图愈大者,遥领州设立愈少,魏国即是如此;国力愈弱版图愈小者,遥领州设立愈多,蜀国力量最为弱小,所以在政治上不得不更多地虚张声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继续探讨三国的魏、汉、吴;晋;南朝的宋、南齐、梁、陈;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辽;金;明;等十四个王朝的名称来历。三国时期:魏:又称曹魏,为魏文帝曹丕所建。因名于曹丕袭其父(曹操)爵“魏王”。  相似文献   

9.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的开头话,它把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历史现象用“分合”二字概括之,话虽朴素,却甚辩证,历史就是经过反复的分合不断向前发展,周末以至三国如此,以后也如此,纵观当今天下大势又何尝不如此! 一部三国历史就是分合的历史:三国纷争,终于归晋。但三国纷争的过程则极其错综复杂,即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分分合合。分合交错有如乱麻,不用显微镜般的眼光难于察其纠缠微末,难于明了其个中妙理。三国虽鼎足而立,却互相利用,互相勾结,互相离间:吴或联蜀击魏,或联魏抗蜀;魏则耍尽诡计,怂恿吴蜀相争,以坐收渔人之利,彼此之间,不存  相似文献   

10.
《通典.魏官品》记载了曹魏时期的官职品阶制度,是研究中古职官制度的重要资料。由于《魏官品》中时有杂糅晋制的情况,以致人们对《魏官品》的产生时间提出了不同看法,甚至对曹魏是否实行过官品制度也产生了怀疑。依据史实,《通典.魏官品》的主要依据应是魏明帝太和三年颁布的魏《官品令》,同时还参考了时间稍晚的魏《甲辰令》。从《魏官品》的产生时间可知,曹魏初年就已创立了官品制度,且其时间最迟不出太和三年。因此,尽管《通典.魏官品》所本非一,间或亦杂晋制而言之,但其真实性和史料价值却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1.
三国人口考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三国时期的人口数字,论者皆引用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38页所载的史料。就现存魏、蜀、吴几个人口数字而言,虽无争议,却存疑问。其一,人们往往用魏景元四年(263)魏、蜀人口数与吴末帝天纪四年(280)人口数合计七百六十七万余来说明东汉末至三国人口之减耗。魏是元四年并不是三国时期人口最少的年代,建安末年的人口要  相似文献   

12.
何兹全先生是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大家,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其"魏晋封建说(汉魏封建说)",这一学说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其史学研究领域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国古代中世纪社会经济史研究、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和汉唐兵制研究。此外,还有中国文化史。何先生用力最多最深、研究成果甚大的是中国中世纪社会经济史;寺院经济研究和兵制史研究,是其首创,也是其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的两翼:寺院经济属于社会经济史的范畴,研究兵制也是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在长期潜心于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其对中国文化的根源、走向、主流、未来等问题的思考也是着实深刻。  相似文献   

13.
兵制,关乎国势强弱,乃国之大事。因而对兵制的考察与定夺,单纯的军事视野显属窄迫,非深及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心理诸层面,断难得其真谛。权威史家曾于中国古代兵制之具体内容,及其政治文化之内蕴做过深刻考察与阐释,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历代兵制之根本得失。以此为鉴,自现代军事政治学的视野观察新中国兵役制度的革故维新,其与国家兴盛之积极意义当可充分显现与肯定。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监察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开始出现监察活动,秦汉以后,形成了系统的监察制度.以后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封建监察制度的衰微,到  相似文献   

15.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姚伟钧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急剧变化、动荡的历史时期。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社会的演变而引起的饮食文化的变化加以论述。一、饮食文化总体特征一定的饮食文化发展水平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据《三国志》、《晋书》等文献记载,魏晋...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在《草庐对》中为刘备制定了两步走的外交政策,即“联吴抗曹”和“联吴伐魏”,此政策之“得”就是“联吴抗曹”使刘备基本实现了占据荆、益二州,鼎足天下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此政策之“失”在于蜀汉政权建立后,诸葛亮没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而依然坚持“联吴伐魏”的外交政策,使蜀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政权。  相似文献   

17.
文字,是一种表意的工作,书法则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它靠摹拟自然万象,获得了艺术形式,同时又因为是人的自由创造,而获得了艺术意味(内容)。三国魏书法家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很好地说明了书法是自然万象之美和人内心之美的统  相似文献   

18.
我和洛阳工学院薛瑞泽博士相识,已有不少年了。薛瑞泽博士出身于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名家高敏先生门下,在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长期工作,参加了《洛阳市志》、《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等书的编纂,成绩显著。转到洛阳工学院后,1997年出任该院河洛文化研究所所长,专心于历史文化研究。他自研究生时期就注意探索魏晋南北朝的婚姻史,十余年间,陆续发表了《三国婚姻重视门第说商兑》、《试论三国婚姻的政治性》、《魏晋南北朝婚龄考》、《试论魏晋南北朝的婚姻法规》、《魏晋北朝婚姻中的二妻现象》、《试论魏晋南北朝再婚问题》、《北朝婚姻简…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以纪传体分国史的体裁,反映了魏、蜀、吴三国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凡是三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有关系的人物以及在科学技术、文化、思想上有贡献者,几乎都网罗其事迹,或立传或附见,写在了书中。《三国志》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直接关系到《三国...  相似文献   

20.
左思《三都赋》选择邺都而不是洛阳作为描写对象,有对曹魏尤其是对魏武帝曹操武功文治历史功绩的认可与肯定,《三都赋》对邺都的选择与描写很好地表达了“正之以魏都,折之以王道”的宗旨,阐明了晋承魏统的政治伦理观。《三都赋》产生“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是西晋主流意识形态对晋承魏统政治伦理认同的一种表现,也是三国以迄西晋魏、蜀、吴三国争统的历史与政治背景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