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5 毫秒
1.
《唐律》是迄今为止我国现存的最完备的一部封建法典。但对于《唐律》在唐代的实施,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刘俊文先生认为:《唐律疏议》历经高宗、武后、中宗、玄宗等朝,其变化都属于个别内容上的增改或个别文字上的修订,故“《唐律疏议》并非永徽或开元一朝之典,而是有唐一代之典”,其实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岳纯之 《兰州学刊》2014,(4):61-65,115
《唐律释文》原为宋人此山贳冶子为学习《宋刑统》而编纂的《宋刑统释文》,后经元人王元亮重编而附入《唐律疏议》。《唐律释文》现有两种版本系统,一是至正本系,一是文化本系,文化本系更原始一些,应是沿袭了最早的泰定本《唐律释文》,至正本系则是文化本系所代表的泰定本的修正版。《唐律释文》错乱严重,文化本尤甚,但仍对学习、校勘《唐律疏议》《宋刑统》及解决某些学术问题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御史活动对唐代判文文体的成熟具有促进之功:(一)御史在唐代判文写作中具有引领作用。一些御史本来工文,又有司法实践,他们倾力于判文写作,这类“how to”类著作对一般士子学习判文制作实际上起到了引领作用,张鷟《龙筋凤髓判》是典型代表。(二)唐代司法审判程序对判文结构的影响。御史的司法实践,有助于他们提高营构判文叙事结构的能力。(三)御史的“法律思维”对判文修辞的影响。唐代判文写作中的情感取向、注重修辞、伦理感染等,是传统法律思维模式在判文制作中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根据《摩奴法论》、《唐律疏议》对比研究,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婚姻家庭地位等方面,可以看到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要比同时期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高得多,这也正说明了作为中华法系下的唐代法制文明在那个时代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5.
《冥报记》是初唐志怪小说集比较独特的一种,其主旨为"因果报应".冥判故事描写冥间法官如何依法判案的事,从表面看荒诞不经,但仔细推敲,又感到它与初唐社会生活相通,反映出初唐统治者"依律慎刑"的法律意识,似乎与《武德律》《贞观律》《唐律疏议》丝丝入扣.  相似文献   

6.
<正> 隋唐史方面的文献相当丰富,约有二百种左右,如《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隋唐部分)、《唐鉴》、《大唐创业起居注》、《贞观政要》、《顺宗实录》、《唐会要》等,自然是这方面的基本史籍。再如,详细记载唐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唐六典》,集中保存唐代诏令、册文一类文献的《唐大诏令集》,记录和解释唐律条文的《唐律疏议》等,也都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研治隋唐史也很重要,似应属于这方面的一般史籍。关于隋唐史的笔记、杂著,如《大业杂记》、《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开元天宝遗事》、《酉阳杂俎》、《茶经》、《耒耜经》、《大唐  相似文献   

7.
唐代茶业政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学者就开始研究唐代茶业问题,“文革”结束后,研究趋于升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唐代茶业政策的演变发展阐述不够全面,对税茶与榷茶的区别也认识混乱,因而对唐代茶业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对某些认识予以辨别分析仍然很有必要。一、永泰前的放任私营政策 唐王朝建立后,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对盐铁木等山泽之利采取了相当宽松的政策。《唐会要》卷59《尚书省诸司下》虞部郎中条载,大历十四年(779)八月虞部奏:“准式,山泽之利,公私共之者”云云。①《唐律疏议》卷26《杂律》占山野陂…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一个富有开创性的时代 ,作为社会生活重要方面的婚姻亦不例外。由于正史中有关民间民族间自由通婚的记述乏善可称 ,而唐律的规定又过于法律化 ,与现实生活并不完全对等 ,现存汇辑野史传记小说诸家的最大一部类书《太平广记》中的丰富文献史料可补正史之不足。唐代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带来了大范围的通婚 ,从国家政策看 ,政府并不鼓励这种通婚 ,通过《太平广记》狐篇可知中土人士对胡汉通婚是持反对态度的  相似文献   

9.
视《宋刑统》为《唐律》之“翻版”的认识在法史学界广为流行,实际却失之偏颇。《宋刑统》之体例渊源并非《唐律》,而是唐中后期《大中刑律统类》,而直接的摹本则是相去仅五年的后周《显德刑统》。并且,《宋刑统》与《唐律》相比,内容已出现了体现时代特征的诸多变化。当然,从立法角度看,《宋刑统》又带有“急就章”的特色。此外,《宋刑统》作为第一部刻版印刷的古代法典,对作为封建法典“楷模”之《唐律》及部分唐及五代时期敕、令、格、式的传存与订正,均有弥足珍贵的法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从《法经》到《大清律》历代成文法典的权衡比较来看,留存比较完备而又有代表意义的,主要有《唐律》、《宋刑统》、《大明律》和《大清律》。《宋刑统》主要是照抄《唐律》,《大清律》是照抄《大明律》,实际上只有《唐律》和《大明律》是真正独立的“典范”。人们一般都肯定《唐律》是我国封建法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强盛时期,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法律的完善和严谨。在以刑法为主体,诸法合体的唐律中,已包含了诸多的民事法律条款。本文从唐律中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构成要件、赔偿的分类与数额、赔偿责任的免除以及对赔偿的法律监督等方面,对唐律中的赔偿制度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试论唐代的婚姻家庭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统治阶级重视婚姻家庭问题和婚姻家庭立法,竭力维护封,建的婚姻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唐代妇女在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思想支配下,不仅要受政权、族权、神权的支配,还要受夫权的支配,因此她们在经济上不独立、政治上无地位、法律上无保障,在家庭中是“用来照管家务的一种物件”或至多是一名“婢女头领”。本文主要依据《唐律》中的《户婚》等法律条文,通过对唐代婚姻制度及婚姻家庭关系特点的论述,说明妇女受压迫,受歧视的地位和处境。 婚姻关系的成立  相似文献   

13.
《唐律》自问世以后,几乎受到了众口一致的褒评,其中赞誉最多的莫过于《唐徘》的“中”、“平”性了。元人柳赟称《唐律》“揆道得其中,乘之则过,除之即不及”薛允升亦称《唐律》“繁简得中,宽严亦俱得平,无可再有增减者矣”,他们把《唐律》视为完美无缺绝对“中”、“平”的法律。其实,绝对中平的法律是不存在的,《唐律》也不例外,它绝非是完美无缺的中平律,它只是相对于唐初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而言比较平允适中而矣。然而作为一部封建法典能做到如此程度,已是相当不易了。《唐律》的适中平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官吏是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及管理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官吏依法履行职务是国家法制确立的重要基础。唐代法律惩治官吏职守有阙、违制违纪以及贪赃枉法等犯罪,涉及到方方面面,对各级官吏形成了严密而有效的法律约束。文章拟主要探讨《文苑英华》中所收唐代判文所反映的唐代官吏犯罪。  相似文献   

15.
江润南 《理论界》2005,(2):151-152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律>是当今公认的最完善的封建法典.唐王朝不仅重视封建立法,在官吏选拔时也尤其重视官吏的法律水平,如在科举考试中单独开设有选拔司法官吏的明法考试,唐代取吏十分重视其法律知识,"取吏于判",促使官吏自觉地学习法律知识,从而提高了官吏整体法律水平.  相似文献   

16.
唐律     
唐代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形式,总称为唐律。唐代先后制定的法典主要有:《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开元律》,现仅存《永徽律》完本和《开元律》部分残卷。唐律的篇章体例相承于北齐律、隋开皇律,分为十二篇,三十卷,五百零二条,几部法典大体相同。其各篇为:(1)名例律,是关于五刑,十恶、八议及其他一些论罪判刑的基本原则;(2)卫禁律,是宫殿警卫及保卫关津要塞的各种规定;(3)职制律,内容多为官吏职务上的犯罪;(4)户婚律,是关于占田、户税及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的规定;(5)厩库律,多为损毁公物方面的规定;(6)擅兴律,是关于军事方面犯罪的规定;(7)贼盗律,涉及谋反谋叛、谋杀尊长、窃夺官私财物等方面;(8)斗讼律,  相似文献   

17.
P.2942文书是河西节度使在河西陷蕃过程中处理公务的判集。本文从对诈假官、受假官的处罚,对擅破官物、祭社广为破用的处置以及赎刑的普遍使用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河西统治者在艰难时期变通运用律令的问题。由此可见《唐律》作为有唐一代最重要的法律,其执行并非从一而终、一成不变的,而是深受时局影响的。  相似文献   

18.
论唐代婚姻终止的法律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集中探讨了唐律关于“七出三不去”、和离和义绝的法理与历史演变 ,并进一步剖析了家族主义精神对唐代法律的渗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唐律疏议》对每种人所作的各项规定入手,根据封建特权与基本权利的有无及强弱程度把唐代社会的各种人分为四个等级,并为之定名:帝后等级——享有无限特权的等级;应议请减赎当免者等级——享有有限特权的等级;凡人等级——无特权,但享有起码权利的等级;部曲奴婢等级——连起码权利也不享有的等级。  相似文献   

20.
《唐律疏议》由十二篇构成,《名例律》居诸篇之首,共六卷,五十七则律文,其内容涵盖了唐律的立法理论和基本司法原则。儒家思想极其深刻地影响了《名例律》关于立法的思想,人性学说是儒家哲学体系架构的逻辑前提,于是唐律立法理论宏观上以儒家人性思想为基本前提,并且在"德主刑辅"的立法思想中贯彻了儒家的人性思想,儒家坚持人性经教化可以从善弃恶的观点,所以,唐律立法理论关于德礼与刑罚的价值取向是德礼为主,刑罚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