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文汇报》2005年1月29日第七版特大字标题(《学术“抢滩”不可取》)下的编者按语与沈国威先生一文拜读之后,笔者对学术批评的规范问题颇有感触,现提出来就教于编者、作者与读者。该报在第五版天头“文汇周末特刊”的“导读”上列目:“从冯天瑜新著《新语探源》,看‘学术抢滩’的危害”,醒目的正副标题(副标题为:《惊读冯天瑜新著〈新语探源〉》)与按语,都在提示读者注意:冯天瑜先生在学术规范上出了大问题。编者按说,沈文“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目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学术课题上的争夺。许多高校为此组织力量大干快上,搞大题目,出大… 相似文献
3.
<正> 英国现代伟大戏剧家萧伯纳(1856-1950)生活在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上半期,1950年11月2日逝世,享年九十四岁。1980年是他逝世三十周年。萧伯纳在六十多年的著作生涯中,除了写出五部长篇小说和关于音乐、戏剧、政治、经济的大量评论文章、小册子和书信之外,一共创作了五十三个剧本。这些戏剧虽然题材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表现了他的两种主要思想:一种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进行揭露和批判,宣传他所主张的费边主义的点滴改良的方法来实现社会主义;另一种思想是关心人类的前途,认为必须以渐进的演变来纠正人类喜欢使用暴力的 相似文献
4.
此在这个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有着基础性地位的概念,对其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海德格尔哲学读解的程度,这不仅关乎我们对海德格尔哲学本身的理解,而且关乎它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界分,可以说在对此在内涵的层层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哲学是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的一次伟大的颠覆,并且从此在和人的历史性存在的比照理解中,我们能看到二位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二者切中着同样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传统哲学有着不同的着眼点。西方哲人“仰天思索”。以茫茫宇宙为根本思考对象。由此形成两个基本的哲学派别:物本论与神本论。前者认为宇宙本源是物质实体。后者认为宇宙本源是精神实体。这两大派别的对立统一构成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线索。无论今人怎样“还原”西方哲学史,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西方古代没有人本哲学。 相似文献
6.
尼采“超人”学说探析林乐香一、“超人”学说的提出及其在尼采哲学中的地位尼采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的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较晚,尼采目击了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及社会的许多不良现象,所以他对资本主义充满“憎恶”,使用... 相似文献
7.
一当我们深入考家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时就会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应当被确定为是社会基础矛盾,它只是社会基础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我认为,人与外部存在(他在)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础矛盾。在这里,“人”是指作为哲学对象的人,它是在生物学、医学、政治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各门学科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佛教史乃至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人们经常碰到这样一些问题隋唐之后,禅宗为什么能够战胜各宗而独盛,进而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近现代以来,人生佛教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本文分别从禅宗思想的儒学化、儒学与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相互关系,近现代以来新儒学的复兴与人生佛教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与“中和”精神,对古代诗歌的内容题材、艺术风格和审美标准等皆产生不小的影响。中国古诗中表现出来的“人本”与“中和”精神,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一、“人本”精神对诗歌的影响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种“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在道家和佛家思想中也有所反映。如儒家董仲舒指出,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要“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 相似文献
10.
企业"人本"理念,反映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内涵。企业"人本"理念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内部管理,二是企业外部发展。对后者的研究存在着相对滞后性,而现实中又普遍存在着严重侵害人们生命健康和危害生存环境资源现象;这两个"存在着"促使着人们不断深入反思,以探讨企业"人本"理念的内涵、缺位原因与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国文化思想中的尼采有三副面孔:反抗现代性的"超人"、批判旧传统的"偶像破坏者"、人生艺术化的诗哲。本文讨论第一个方面。首先概括中国知识人对尼采"超人"所作的个人主义理解,然后分析王国维和鲁迅的在诠释尼采中所提出的"非物质"、"重个人"的文化重建纲领,最后以"群众"观为核心简要评论鲁迅尼采观的得失。 相似文献
12.
经济现代发展的“人本”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一个通俗的解释是:由于人口太多,新增国民收入中的大部分被新增人口吃掉。这种说法似是有理,却不尽然,一个典型的反例是日本。日本37万平方公里容纳1.2亿人口,基本上没有资源;中国12亿人口有960万平方公里,人口是日本的10倍,领土是日本的26倍。但是,日本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中,每年还要从国外引进大量劳动力以满足经济高涨的要求。如果以世界作为市场的话,工业化的日本反而感到人口的不足。另一个问题是,战后东亚经济的崛起,并不如西方经济学家所断言的,是由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夕阳工业东移而造成的经济奇迹。看来,对经济的增长与否的问题,对人口是否过剩的问题,应当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3.
人是存在的而不是理性,更不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人是理性主义的思考方式的产物,在哲学史上的存在主义论述实质都是在描述人的存在本质。人的存在在现实科学中也能找到其时间性、偶然性、有限性的存在证据。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传统教育侧重于“育才”,而轻视“育人”,致使部分受教育者发展不平衡,有的甚至只成才,而不成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他高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云南大学,可谓是一位高才生,但他在云大却因为打牌受了点“冤枉”竟然在几天之内杀了四名同窗好友。在几乎一天一个计件式的杀人行动中,大学生马加爵尽显职业杀手本色,更令人震惊。马加爵杀人事件不能不令国人反思中国教育的现状: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没有把“育人”放到应有的位置,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再不重视后果日益严重。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知识分子专做“注六经”的工作,自己没有发明创造的权利。古来如此,于今尤烈。本人早已谢绝此类话题,但是这一次未能免俗,是因为的确在这个框架下有一些话要说,也可以说是“六经注我”。事实上,多年来,民间不少人,包括本人,已在不断呼吁需要改变那种不科学、不全面的发展观和衡量国力的指标。2000年8月《环球时报》刊载关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的讨论,我曾发表意见,强调谈综合国力绝不能只强调硬件,特别要重视软件,不能见物不见人。如果说当时这种看法尚属少数,进入21世纪以来,指出单纯追求GDP的弊病的呼声日益高涨。所以,应该说,新一届… 相似文献
17.
<正> 人是在世界中存在和发展自己的.但这世界不是自然界,不是跟人对立、抗悖着的世界,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活动并由这种活动构成着的世界,即现象学和存在哲学所谓的“生活世界”或马克思所谓的“人的世界”.生活世界首先是人活动的世界,因此首先不是人改造或认识的世界,而是作为人存在场所的世界.活动是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当代辩证法必须以人在世界中的“活动”这一人的存在方式作为自己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人存活于世,面临的困顿很多。人是充满理性和非理性的动物,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如何,二者的界限划分是清晰的吗?何为人的教育与发展?人的生命过程又与自然发生着怎样的关系?本期专题讨论着重围绕以上话题展开。我们认为,理性与非理性远不是那么界限分明,因为它们存在着自我解构的可能性,即存在着走向其反面的可能,它们甚至是可以相互过渡的。理性与非理性仅是两个不同的视角,而非两种不同的存在;通过对当代西方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与发展思想的研究中呈现出的从解释转向批判的研究取向,以及多元化视角的研究特点,指出了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局限,为我们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紧密结合当前"重返浪漫主义"的学术热点,对浪漫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生命理论进行深入观照,并运用当代生态批评的视角赋予该理论以现代生态内涵。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我们的生命存在进行理论探讨,目的是发现我们存在的意义、价值,破解人生的困顿。 相似文献
19.
茅盾说过:“从‘新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这条‘路’的起点——一些早起者所留下的足迹,是值得保留,研究”的。冰心是站在新文学的“起点”,并为不断开创这条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早起者”之一。如同许多“早起者”一样,这位女作家在思想开掘和艺术追求上,都具有五四时代所赋予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但是它又不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应当如何对待人?时下我国对人的研究又有何倾向?本文拟对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状况作一简要评述。经济学生命史的发轫之始,是以致富为目的,以物质的国民财富为对象的。这种凝滞于物的经济学,可谓“见物不见人”。其后的发展,路分两途。马克思在其划时代巨著《资本论》中,批判了前人在经济研究中人与物关系上的错误,以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作为对象。顺其铺设的理论台阶拾级而上,我们“透过物看见了人”。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