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中国、东盟关系从黄金十年跨到钻石十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构想。作为一项至今尚在努力实践中的伟大战略,其实施过程面临诸多挑战,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应理解这一战略并充分意识到其意义的重大,便于我们更好地实现这一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少走弯路。因此,本文将对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以及展望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9月19日,为期4天的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落下帷幕。在迈入“钻石十年”的新起点上,中国与东盟向世人宣告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携手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13场高层论坛、2300多家参展企业、5.7万参展参会客商……围绕着“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互联互通、产业合作、海上合作、金融合作等重点领域,博览会务实举办系列活动,拓宽服务领域区域,推动中国一东盟合作迈向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金色年华》2014,(10):18-21
承载着中国与东盟各国19亿人民合作共赢梦想的第11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在这里拉开帷幕,宣告中国一东盟合作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召唤下,从硕果累累的“黄金十年”,昂首迈入光芒璀璨的“钻石十年”。11年来,“两会”常办常新、硕果累累,助力中国一东盟互惠共赢。广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更好地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了腾跃。  相似文献   

4.
张海琳 《现代交际》2014,(1):117-117,1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中国与东盟构建无障碍旅游圈提供了可能。广西作为自贸区的前沿地带,应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找到广西文化在中国—东盟无障碍旅游区中的最佳契合点,既保持本土民族特色,又促进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留学事业蓬勃发展,来华留学人数大幅增加的背后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全球地位的快速提升。中国在与东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其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双方应该共同找出问题困难,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具有完整的理论逻辑。它既延伸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是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内在要求,其中网络政治共同体、网络经济共同体、网络文化共同体和网络安全共同体四个主要内容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构建全球化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能加强中国的话语权,又能促进世界互联网事业健康发展,这是全人类自由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林昆勇 《城市》2012,(9):74-79
当前,我国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广西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快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区域文化产业水平。首府南宁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文化资源丰富,是区域文化核心,具备构筑广西区域文化新高地的独特优势。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建设五象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的战略部署,南宁坚持以文化立城,以文化建城,以文化强城,致力于把五象新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城,打造成为广西区域文化发展的新高地。  相似文献   

8.
丁桂馨 《公关世界》2022,(23):47-49
源于对大自然整体有机性特质的深刻把握,中华民族有着崇尚世界“和合共生”的传统价值观。21世纪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昭示了西方主导的现代性文明形态有着内在的生态缺陷。人类必须以生态文明开创永续发展的现代性文明新形态。新时代中国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探索中,深刻把握“和合共生”传统价值观及其生态文明意蕴,采取系列举措推动地球村成员的“绿色”共在,以此保障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从学理层面揭示新时代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实践的文化基因,有利于从思维模式及其文化价值观的深度破除西方污名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立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改革, “文化强国”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结构改革的重点,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助推器.长春市文化产业办公室在长春市委的领导下已经把文化产业这个朝阳性产业推向跨越式发展的轨道.许多在建待建文化产业项目的建成,将使长春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再上一层台阶,使文化产业企业拥有更多的创业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0.
栾林  徐宇翔 《现代交际》2023,(7):89-98+124
中非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具有示范意义。中非命运共同体奠基于相似的历史境遇,生成于一致的价值诉求,联结于共同的利益纽带,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需要以“真实亲诚”和正确义利观为前提,多方位落实短、中、长期规划。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加快了世界格局变化,完善了全球治理体系,其影响远远超过彼此的地域范畴,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立岩 《城市》2015,(6):19-22
天津自贸区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对天津自贸区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比较分析,总结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经验,进而探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天津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战略下天津自贸区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由伦理、文化共同体向政治、法律共同体演进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诞生于中国从“君主制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蜕变过程之中,而国家类型的重塑也促使了国民身份的转变。如今,中华民族已实现了从“文化共同体”向“法律共同体”的初步转化。本文以民族起源、形成与发展为切入点,具体探讨了有关“中华民族”的想象与形成,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实现与完善“法律共同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林昆勇 《城市》2012,(7):19-23
自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对广西首府南宁以及各中小城市而言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这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被国家明确为我国面向东盟的一个重要区域.南宁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与东盟各国交往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4.
郑超文  黄钰雯 《职业》2017,(18):15-17
南宁——北部湾开发区核心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在世人的瞩目中,成为南部的一颗璀璨之星.在这片科技与文化发展的热土里,孕育出一所国家重点、国家示范、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西交通技师学院. 学院创建于1979年,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是一所拥有38年办学历史的老牌技工院校.38年的风雨兼程,广西交通技师学院已逐渐迈入了阔步向前的高速发展期,辛劳的交通人不断用时间和汗水培养了一批批交通高技能人才,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两个联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面临着来自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做出构建对话协商的政治共同体、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合作共赢的经济共同体、交流互鉴的文化共同体、绿色低碳的生态共同体的倡导与应对,争取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管荟璇  林昆勇  陈汇璇 《城市》2015,(10):75-79
广西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通过有效整合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形态,展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加快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是夯实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支撑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塑造广西新形象的现实需要。当前广西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资源融合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文化产品粗糙,缺乏创意;文化企业不成规模,实力欠佳等方面。为更好地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应当以品牌取胜,重点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用创意突破,立体展现广西八桂壮乡民俗文化之美;以工艺为匙,打开民族文化产品自主开发和市场经营之门;抓整合资源,培育和形成广西文化发展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17.
王培县  方玉东 《城市》2009,(10):20-25
“泛北部湾经济区”的提出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开发热潮.在理论上有利于中国西南经济圈、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广西作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省份,处于泛珠三角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结合部.是连接泛珠三角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桥梁”和“纽带”。北海是我国改革开放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地区的首位城市.处于这个“桥梁”和“纽带”的核心区位。因此.北海在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不仅会影响北海本身的发展前景.而且还会影响整个北部湾规划目标的实现。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的宏观背景下.科学地对北海进行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残疾人保障法》实施30年来,中国残疾人事业法治体系和权利保障机制不断发展完善,促成了残疾人平等享有全面小康生活,也为世界人权话语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拓展了基于人权的发展路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权利保障的法治体系,需要坚持融合发展原则,注重社会治理和社群赋能策略,在法律能力、无障碍、教育就业和司法保护等领域进行制度革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以和为贵",这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的"零和博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精髓蕴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中,贯穿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方面面,向全世界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魅力。"和"文化传统也决定了中国绝不会推行霸权,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带动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为实现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作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20.
和合文化在中国传承三千年之久,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蕴含着天人合一、求同存异、以和为贵、同舟共济、兼收并蓄等理念。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和合文化的传统智慧作了世界化的新诠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各国解决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和合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