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祖先神传说是中国民间传说的组成部分之一。清代早期以来,以山东即墨县(含今即墨市,青岛市区和城阳区、崂山区等)为中心波及到胶东半岛以及东北三省的胡峄阳传说与信仰,是祖先神信仰普泛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胡峄阳传说具有神奇性特征,它是胡峄阳信仰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演进为地方保护神的重要基础。布衣学者胡峄阳由“人”到“神”的演进过程属于底层民众造神的选择,反映了具有神奇性特征的历史人物传说在社会民众中的传播和在信仰选择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宅坦村是以胡氏宗族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村落共同体。为了弥补国家在乡村教育上的"缺位",胡氏宗族积极整合宗族内部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教育事业。胡氏宗族在乡村教育上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宗族成员的文化素质,进而推动着宗族成员的社会流动,完成从"民"到"官"或"民"到"商"的身份转换。社会流动并未导致胡氏宗族分崩离析,反而强化了宗族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浩繁的家训资料中,明末清初青岛地区文化名人胡峄阳的家训《竹庐家聒》独具特点,是少有的农家家训。《竹庐家聒》以乡间用语讲"家庭之常";主张"教先急务",把严防子弟沾染恶习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子弟平淡踏实的生活态度。在急功近利、道德缺失的社会转型时期,《竹庐家聒》对寻常百姓家庭教育及城镇社区道德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法律近代化过程中,原处于父权与夫权交替包围下的宗族女性逐渐获得了法律意义上的自我权利,取得了婚姻自主、财产继承等权利。在江苏无锡村前村,乡村宗族胡氏一族的女性或求学、或革命。在性别关系角度上而言,法律近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理宗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胡三省1岁。四月初二日凌晨,《资治通鉴音注》的作者,杰出的爱国历史学家、训诂学家、地理学家胡三省,出生于浙江宁海县中胡村。胡三省,字身之,原名满孙,旧字景参,号梅涧先生。据现存《胡氏宗谱》记载,宁海中胡胡氏始祖胡琛,原籍豫章,唐乾宁间举进士,曾任五代后唐庄宗起居舍人。隐退后迁居浙江会稽。九世祖胡瓘再由会稽迁居宁海。至胡三省世居宁海已有十一世之久。《宁海县志》载:“宋胡朝奉三省墓在中胡本里。”胡三省的第四个儿子胡幼文所撰写的《胡身之  相似文献   

6.
典商巨子胡学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年间,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典商巨子胡学梓经营典当,发财致富,成为江南富豪。他生长于一个以"经学传家"的名宗右族,为人好善乐施,一生不惜重金,为家乡和宗族建校助学、修桥铺路、建设祠堂、赈灾济贫,"其义举不能指数"。他的"义行"对子孙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原陈朝辅国太师胡理元篡夺陈氏权柄而建立胡朝,胡氏为王之后,推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新政(如改革朝纲、限制名田、限制蓄奴和奴婢、定税制、发行纸币、统一度量衡等),但新政如昙花一现即告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改革的政治、经济和阶级基础.胡氏得国伊始,多次急欲举兵北侵中国,南伐占城国,使新政权失去国内人士和大明的支持,终于失国.15世纪初,明入越的深刻原因在于胡氏派兵屡次寇边,侵占广西边陲诸地;再者胡氏父子发兵侵掠占城国土,占王一再遣使向明朝求援,明朝被迫出兵入越,以回击胡氏对中、占之入侵.越属明20余载,推行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措施,如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输入汉文化、官复原职、军复原伍、民复旧业、废除胡朝一切苛捐杂税、鳏寡孤独者设养济院收容、凡有德之士均被启用、重定税制、减轻赋税、奖励开垦田粮桑丝、以利生产;设立驿站、发展交通、鼓励中越文化交流、发展汉越文化等.明朝对越南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上述诸事,我国史学界鲜有评述,而近年来某国学者有不实之说,为此,正本清源,勘正讹误,还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8.
毛纪在文化活动中,体验礼制文化,增强对其理解;在宗族生活中,感知宗族文化,努力实现礼制与宗族生活的结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宗族思想。毛纪作为首辅,亲历大礼议,其礼制思想受到冲击,宗族生活观念发生明显变化,由坚持礼制,维护大宗法,保守不灵活,转变为主张礼以义起,不拘泥宗子说,呈现合乎礼制的变通特点。他的宗族思想是士大夫文化对宗族生活经验的总结,映照了士大夫宗族生活理念的嬗变历程,体现出社会教化思想在宗族建设中的实践作用,促进了礼制与宗族生活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时期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调查报告赵华富改革开放以来,介绍西递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和明清古民居的文章、摄影、绘画、电影、电视纷纷出台,到西递旅游的人,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西递已驰名中外。许多专家、学者称西递是“明清民居博物馆”,说这里布局讲究、营造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外华人宗族的变化和发展,探讨了海外华人宗族文化的实质与特征。认为海外华人宗族文化是华夏宗族文化的外延和演变,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社会基础和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开放、兼容、更新的自我发展能力,因而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据此对海外华人宗族文化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与历史使命作了展望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的村落家族作为一种传统的非正式的组织力量,既有与汉族家族相同的一面,即血缘纽带是它们的生物逻辑,亲属关系是它们的社会逻辑;又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背景,而在组织形态、内部治理和文化表征上体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2.
宗族养老是扎根中国大地、浸润中华文化、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以尊上敬上文化为本的宗族文化为宗族养老的形成提供了精神指引,是宗族养老得以开展的根基;宗族习俗从“礼”的层面明确了宗族养老的规范要求和责任担当;宗族成员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互助养老的开展,实现了宗族互助养老网络的联结;多样化的宗族养老项目相互补充有助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推进宗族养老的完善,形成具有浓郁文化性与民族性的宗族养老。  相似文献   

13.
祭祖仪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乡间村落不断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文章以江西乐安罗陂乡陈氏族人祭祖仪式为个案,分析其所蕴含的安土重迁、慎终追远、地权象征、权威展示的文化内涵以及祭祖强化了人们的宗族观念,对构建我国农村和谐社会产生促进和阻碍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家族题材的开掘,一直是历代文学家关注的焦点.<白鹿原>浓缩了关中地区的文化特征,真实地展示了中国家族文化的矛盾性.作者审视宗法伦理时,陷入了"二难"境地,表现出对"文化重建"的困惑与焦虑,这样给作品增添了厚实感.  相似文献   

15.
张雷远 《南都学坛》2007,27(6):44-47
《红楼梦》文本中,宁国府弥漫着浓烈的道教气氛,是道教在现世中的象征;荣国府充满着强烈的儒教氛围,是儒教在人间的折射。儒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文化,儒道并举,儒教为主,道教为辅,统一于中国"家天下"的封建文化体系,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贾府家族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凝缩;贾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由家文化到国文化,由贾府到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这就是《红楼梦》的家国同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汉语称谓语中“偏离”现象的文化心理例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语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标志 ,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规范形式的“偏离”称谓 ,正是一种文化与心理的偏离。这种偏离现象 ,有的仍是在汉民族传统文化如宗法制度、礼教文化或民俗下的偏离 ,没有脱离民族文化的轨迹 ,而有的偏离现象却是对民族文化与心理的根本偏离。职衔敬称、亲称泛化、反语昵称等是汉语特有的称谓文化 ,但“礼为上 ,情不言”以及以老为尊等传统文化如今已面临挑战。称谓语对文化心理的反映还必须依赖特定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7.
前童古镇是一座蕴含浓郁文化古韵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挖掘前童古镇的文化遗存、塔山童氏的宗族历史以及前童古镇的人文风俗,认为前童古镇的文化主脉为“崇文重义”,其受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台州的地域文化、童氏的宗族文化影响而形成,并对前童古镇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族谱之所以被视"无形的祖宗言",是因为其背后隐含有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印证客家民系大迁徙的历史路线,更揭示出这个民系的精神承传。既往关于族谱真伪的争论,每每忽略了其所能揭示出的历史深度、思想内容,以及社会与文化的意义。只有超越这一樊篱,对族谱的研究方能有真正的拓展与突破。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小农经济、专制主义和血缘宗法关系“三位一体”的结构;它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历史生成;传统文化价值评价的尺度是社会历史实践;传统文化的转型是文化特质的变化,而其变化的基础是传统社会结构的改变,前提是人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森林文化是近十年来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它吸引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一批学者,经过不懈的努力,使这片园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些研究除了从整体上对森林制度、生态文明、森林文化进行探讨外,还具体到单种树木,比如松柏文化、杨柳文化、槐文化等。栗木文化隶属于森林风俗文化范畴,栗木及其果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人赋予了它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生殖崇拜主题。这些文化观念又往往通过宗社祭祀和其他民俗活动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深刻反映出古代人们的土地崇拜、生殖崇拜等观念,对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以及当前有关民间遗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