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本文从生态学这一崭新的视角对中国书法这一传统艺术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文章首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历时性考察,提出书法艺术应与文化、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点。其次,文章为中国书法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书法环境的重建和书法艺术在新世纪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先秦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开端。从文字创造、甲骨文、金文、大小篆书到隶变的发生,是由汉字之美到书法之美,由制作性书法向抒写性书法的转变。先秦书法决定了后世书法的审美特征和演变的基本因子,包含着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普遍性原则。考察这一具体艺术现象,将有助于深化艺术起源和艺术本质特性等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书法,即汉字书刻艺术。中国书法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文化土壤润育的一株奇葩,它以极至的审美价值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中国书法艺术,虽在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才首次被冠以“书法”。但是它做为一门汉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形成的艺术,可从商代的甲骨文字算起,至今近四千年历史。它既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又是历代书法家不断继承、创造、发展的民族文化艺术硕果。 叹为观目的中国书法美,美在—— 1.独特的书写形式 世界上的书写工具都是硬笔,而中国书法却使用软笔——毛笔(金石铸刻是先以毛笔书之)。毛笔的  相似文献   

4.
毛全周 《云梦学刊》2010,31(1):114-116
浯溪碑林独特的艺术特色以及各碑所处历史时期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浯溪碑林各个时代的书法碑刻作品,以及历代书学家、书法家对浯溪碑林的评价、赞誉,印证了浯溪碑刻在书法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书法艺术,历时悠邈,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书法大师灿如群星,给后人留下无数书艺精湛、风格各异的艺术珍品,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历史的发展,书法艺术不断得到完善和创新。在今天,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创书法事业的新局面,要求广泛地介绍具有时代精神的书艺精品,《魏  相似文献   

6.
书法     
《青海社会科学》2008,(6):F0002-F0002
马国良,男,回族,1957年6月出生于青海省化隆县,现就职于青海省民政厅。曾任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一、二届理事,现任青海河湟穆斯林书画研究院院长,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艺术顾问,中国画圣吴道子艺术馆理事,青海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青海省省直机关书法、美术、摄影协会理事。  相似文献   

7.
古代书法传播是以现场传播、个人收藏鉴赏以及小规模展示为主。当代书法传播伴随着整体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法的现场传播方式依然存在,但已经退居次要位置,大规模的书法展览活动和日新月异的大众传媒成为当代书法传播的主流渠道,书法艺术传播模式实现了市场化转型。一方面,书法传播模式转型,为书坛引入了展览竞争机制,推动了书法文本信息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当代书法艺术的复兴。另一方面,书法传播模式转型催生书法界重形式、轻内涵的浮躁心态,严重影响当代书法艺术文化身份的确认和整体艺术水准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得以发展繁荣的因素主要有:文字作为一种政治实用工具,从而使书法艺术得以产生;文人参与书法创新,使这一艺术得以升华;帝王崇尚书法,对这一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书法教育制度的建立,使这一艺术规范并呈“多元”模式;书法理论的形成,使这一艺术实现了“理性———实践———理性”的螺旋式前进。  相似文献   

9.
书法笔法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但丰富的用笔技巧和程式化的笔法理论也会给书法的发展带来束缚,而追求生动、自然的艺术之美,是书法发展的趋势。东巴象形文字书法创作应学习楚简篆书一类墨迹的笔法,追求生动、率意、泼辣、新奇的艺术效果,同时参以用笔随意生动的东巴文礼薄、地契等民间应用文献,避免对劲挺爽利、浑厚凝重、工整匀称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文字的取法,才符合东巴象形文字书法艺术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唐朝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书家。"颜体"出现在唐代中期,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情况和中外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促使文化艺术(包括书法在内)发生相应的变革。颜字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取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而崛起于书坛的启立门户的代表。"颜体"成为书坛的时代标志,为唐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字的产生意味着书法的出现,文字书写活动,即是书法活动,而文字书写教育,亦即是书法教育.殷商甲骨干支表"六甲"习辞,是最早见到的中国古代文字书写教育史料,是中国书法教育最早的范本和教育内容,标志着中国书法教育的开端.这一书法教育内容,从殷商、西周,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至唐初,由于童蒙识字和书写教材的变化,以六甲为内容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书法教育范本,逐渐被<千字文>等新兴的字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2.
当代书法表现出鲜明的“非传统”性质,具体表现在重碑轻帖、重民间书法轻名家书法、重崇高美轻娟秀美、重视觉感受轻心灵内涵、重艺术性轻文字性等方面。究其原因,则在于人们要尽量突出书法艺术的艺术品位与时代特征,并尽量追求书法艺术的表现自我与表现情感功能。  相似文献   

13.
“通变”是古代文学艺术中的重要观念,也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既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本文系统梳理历代关于书法创作中“通变”的理论,指出古代书法创作中的通变关系的内涵、古代书法创作的通变观念对当代书法创作有积极的影响,“法必师古,意从我出”作为书法“通变”的基本方法,应在当代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探讨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和书法欣赏的内在规律,强调书法欣赏是书法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伴随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延伸。书法除文字记录功能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意义深远。艺术教育者便会面临一个共同的课题:如何有效地将书法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有效地联系起来。不是一味地出新、出奇,应该设计出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具有现代感、时代感的艺术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6.
在艺术之园,有一璀灿夺目的花朵——书法艺术。这是生长在中国肥土沃地上的独特的奇葩。然而如何深刻地认识这一艺术的美学价值,或者说,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书法艺术,这是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们孜孜探求而未穷尽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叶秀山同志的《书法美学引论》(1987年6月宝文堂书店出版)对这一  相似文献   

17.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通过几十年锲而不舍地练习,终于达到了无人能及的书法艺术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相似文献   

18.
将湖南理工学院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与国内“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代表性范式进行比较,发现前者具有典型的“由艺入道”特征:既具有一定的共性,又融入了新的实践元素,为加强与改进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范式。其基本思路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人文素养为目标,从艺术内在品性出发,从艺术素养课程群建设入手,以开放式艺术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特色,以艺术品牌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引导全体学生在艺术氛围中健康成长、和谐发展。该范式的基础与核心是“两模块”、“四类型”艺术素养课程群,特色是艺术实践教学“六化”平台。  相似文献   

19.
书法艺术,不仅是我们的国粹,同时也是典型的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她承载着千百年来华夏民族文明发展的信息和精神内核,是我们在世界文化舞台上能占据一席之地,并大放异彩、独领风骚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三千多年的历史,曾经培育的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几个书法家、几幅珍贵的艺术作品和在历史上曾经辉煌的艺术氛围,而更重要的是,她贯穿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精神,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文明的遗产,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作为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书法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书法的审美功能在汉字手写机率日衰、大量电脑化的时代日趋独立,艺术性更加纯粹化。在信息化的时代,视野更开阔,审美倾向多元化,书法家表现意识强烈。在书法的艺术化更加独立的前提下,书法艺术的专业得到构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是书法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而这是摆在当今书法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