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荣新 《学术论坛》2008,31(4):208-212
白清朝末年语文独立设科教学以后,我国现代语文教改已历经百年.在语文教学目的、语文课程性质、语文教材的编审使用和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四个方面都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语文教改当前应该从理性回归的角度做如下考量:语文教学目标必须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旨归;语文课程性质要真正达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共识;语文教材要坚持编审分开、讲究科学使用的原则;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要以"不断优化,注重效果"为标准.  相似文献   

2.
高公鑫 《南方论刊》2011,(Z1):86-8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活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的育人作用。在新一轮课改中,我们要防  相似文献   

3.
林秀华 《南方论刊》2010,(2):110-111
新课程标准给语文课的定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人文性则指要使学生通过语文的载体,体会更多的文化魅力。所谓人文性,我国《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具体化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标认为,语文的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既要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同时也应发挥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高质素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如今语文教学的纯工具论盛行,以规范化和科学化来衡量语文教育,本质上破坏了语文教育的本质,使语文教学走入了死胡同.人文性的回归使语文教学注重人的发展和人格的塑造;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情感教育,从而使语文学科重新充满了活力.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就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大学语文是以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最主要的抓手。要充分发挥高校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教育理念,善用教学手段,用活教材人文因素,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改革应立足于这一特征,大力拓展教育途径,构建富有生机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调查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现状。数据结果显示,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观与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观和学习行为三大方面,均为工具性特征,缺乏人文取向。基于此实证结果,探讨如何加强外语人文教育元素,实现外语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李良品 《学术论坛》2006,(8):192-196
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材料。中国语文教材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当代的演变过程。中国语文教材的发展有四条主线:一是教材内容从单一的传统文化向目前的尊重多元文化发展;二是教材制度从古代的盲目无序向当代的制度管理发展;三是教材结构从零散知识向专题组元方向发展;四是教材服务对象从古代的少数精英朝当代的全民提高语文素养方向发展。在新课程语文教科书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三条理念:首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其次是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统一;最后是开发文化力与培养学生现代化素质的统一。探讨我国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主线及新课程语文教科书建设的理念,有利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和探索语文教科书体系,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与过去的中学语文教学相比较,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淡化汉语基础知识教学”的倾向,过分重视“人文教化”作用,这似乎是“极右”和“极左”的两种表现形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避免那种机械、呆板、孤立的“右倾主义”;又不会走向空洞、片面的“左倾路线”,使中学语文真正变成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呢?我们认为要以句群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内勾外联”,实现各种知识、能力的有机整合、统一。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堂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过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研究,更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当前,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即忽视知识技能的掌握,语文的工具性在弱化。重塑语文课堂知识教学观,采取更新语文课堂知识、根据知识类型教学等策略可以更好地落实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重视认知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尤其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情感教育往往被人们遗忘,在这种状态下的语文教学常常造成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的技艺之学,因此文章着重从实践的角度上,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及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三生教育"德育实践中,不仅要注重社会共同体建设,更要注重构建德育实践课程与德育实践师资相互统一的教学共同体。教学共同体构建是实现"三生教育"德育实践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常青 《理论界》2013,(4):190-192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外语教育与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本文分析了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指出翻译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并针对翻译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提出翻译课堂教学改革应从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出发,充分挖掘翻译素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周少飞 《南方论刊》2010,(5):107-108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性质也就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语文应该挣脱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教学体式,利用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培育和发展,真正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成人、成才为着眼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发展观和荣辱观为统领,坚持以德育人和以法育人相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揭示教材内容的核心———"理";另一方面又要对应施展有效的"力",这样才能真正展示这门课程的价值内涵和外在特征,吸引学生认真学习、领悟并导向自我教育。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坚持"理"与"力"相结合,即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会"明理"、"析理",又要会巧妙"发力",坚持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有机统一,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7.
"语文"即"语言文字",其"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辩证统一的."人文性"是人类亘古久远的文明精华的积淀.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生精神奠基的过程,是师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动过程.它更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是尊重学生生命价值、尊重学生个体体验和创造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应用和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改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当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的体现。但目前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的整体教学研究工作中,仍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由于教师对语文学习工具性的过度注重,没有全面认识到现代语文学科教育的历史人文性,没有真正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从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体现出语文学科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从而使语文教学洋溢着一种语文学科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辨别性质、特征、特点的不同入手,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其基础工具性,特点有人文性、综合性、社会性。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共同构成语文学科的性质观。进而指出性质观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